课题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
课型
新授
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过程
和
方法
1、通过提出问题及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让学生积极的交流讨论,并充分调动其想像能力,构建其微粒的观念
感情态度与
价值观
1、通过微粒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及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重点
树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
难点
能用微观理论解释实际问题
课前
准备
教师:浓氨水、酚酞等实验用品
学生:就下列问题,进行课前探究活动
你所见到的物质若不断地分下去,会变成什么?
湿衣服为什么会晾干?走到花园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3、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的体积为多少?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注意下面的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微粒之间有空隙
提出问题
学生谈感想
教师小结
课堂练习
随堂检测
演示实验:浓氨水实验
活动与探究
你能举出类似的生活实例吗?
你能解释上述现象吗?
投影:教材表格
为什么会出现体积的差异?
你有什么收获?
归纳总结
投影片
观察并对比实验现象:有酚酞的烧杯中液体变红
叙述并解释现象
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预测
讨论
谈收获
学生整理
通过观察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颜色变化的原因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微粒不断运动的道理
初步了解微粒的另一性质
进一步理解微粒之间有空隙的性质
【布置作业】课时作业本
【教学反思】
课题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二)
课型
新授
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是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离子存在的真实性。
过程
和
方法
(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
感情态度
与
价值观
(1)初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重
点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难
点
在实验中建立分子、原子、粒子在化学变化重的形象,完成对化学变化宏观现象中的微观解释。
课前
准备
教师:1、大屏幕;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
2、氢气、氧气、水的性质实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分子真实存在的例子。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呢?
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
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造成的。
大屏幕演示:
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
创设情景:
你能举例说明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什么?
创设情景:
演示
氢气、氧气、水的性质的实验。
观看
思考、交流、讨论
金刚石、铜、干冰、食盐
观看
这样的引课比较有趣,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又很深的印象。
创设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不同物质由不同微粒构成。
通过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
学生谈感想
2、为什么氧气、氢气、水的性质不同呢?
创设情景:
1、我们学过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你能有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这个化学变化吗?
2、投影
水分解过程的微观解释。
3、在上述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交流、讨论
交流与讨论
观看投影。
思考回答问题。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谈收获
通过交流与讨论,是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并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流中都有收获。
通过交流与讨论,是学生从宏观物质走进微观世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础上解释化学反应的原因,是学生从微观角度巩固和加深对化学变化的理解。
通过交流和讨论,是学生明确化学变化的本质,明确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
小
结
随堂检测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在实验中建立分子、原子、粒子在化学变化重的形象,完成对化学变化宏观现象中的微观解释。
【布置作业】课时作业本
【教学反思】
课题
3.1物质构成的基本微粒(三)
课型
新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知道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过程
和
方法
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出与问题有关的猜想,进行初步的探究。
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养成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
知道原子的构成。
知道原子得失电子可以转变成离子。
难点
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
教师: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学生:原子、分子间的转化。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质疑引入新课:原子还能分出更小的微粒吗?
原子结构探究:
原子中有带负电荷的电子。
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荷的离子。
原子得到电子变成带负电荷的离子。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学生谈感想。
教师小结。
随堂检测
提出问题。
史料介绍;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大屏幕演示: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创设问题情景:
(1)为什么极少数的α 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前进方向?
(2)为什么一小部分α 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路径?
(3)为什么极少数α 粒子好像碰到坚硬的质点而被弹回来?
创设问题情景:
你能说出你心中的原子结构吗?
展示原子结构模型。
创设问题情景:
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带什么电荷?
创设问题情景: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相互化合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展示钠与氯气反应。
创设问题情景:
(1))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带什么电荷?用什么符号表示?
(2)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带什么电荷?用什么符号表示?
(3)氯化钠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创设问题情景:
你能在原子和分子转化图上填上离子吗?
你有什么收获?
本节学习的知识点主要有: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原子、离子通过得失电子的相互转化。
思考、猜想。
观看史料介绍
思考、交流讨论,认识原子构成的事实。
以“我想象的原子结构”为题,说出自己心中的原子结构。
观看,
讨论。
交流讨论。
思考,猜想。
观看实验,分析现象。
交流讨论:原子发生怎样的变化?
交流讨论,
练习离子符号的写法。
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思考,完成三种离子转化图表。
谈收获。
整理知识点。
这样的引课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明确探究任务,同时也起一种教学定向作用。
使学生了解科学家在探究原子结构上作出的巨大贡献,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师抛出问题,有利于学生有目的的交流、讨论,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想象力,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利于理解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在原子中占的体积很小。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这样容易构建原子结构模型。
利用模型化方法,使学生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增强对原子构成的理解。
这样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引入离子的教学。
以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理解原子的组合是依靠电子的变化来实现的。
这样的问题便于理解离子的含义,有利于学生区分原子和离子,也便于学生掌握离子的表示方法。
明确离子是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离子有带正电荷的,也有带负电荷的。
有利于学生理解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在引导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世界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
理解三种微粒的关系,并以具体物质加以说明,使知识条理化。
将考点、重点展示给学生,利于学生课后复习,提高学习效率,减少盲目性。
【布置作业】课时作业本
【教学反思】
课题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四)
课型
新授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过程和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
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物质无限不可分的观点。
重点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难点
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课前
准备
常见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模型图示。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原子的实际质量
相对
原子
质量
原子虽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大屏幕展示:三种原子的实际质量。
创设问题情境:
用这样的数量和单位表示原子的质量极不方便,能否想出一种更好的方法表示原子质量,便于记忆和使用呢?
观看屏幕
思考问题
这样提供具体数据,为引课做准备,便于学生准确直观地比较数据结果。
创设问题情境引课比较有趣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饱含热情地参与教学过程。
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
分子
质量
学生谈感想
教师小结
提示方法、思想。
展示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模型图。
归纳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比喻讲解概念。
介绍:让我们翻到附录三,熟悉一下某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设问:我们已知原子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分子也有一定质量,能否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直接表示出相对分子质量呢?
补充强调:在计算过程中不要忘记乘上原子右下角的个数。
组织学生练习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站在教师的高度将考点和重点展示出来:
设想自己的解决方案
交流与讨论
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学生熟悉一些常见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结合定义思考这些数值的来历。
交流与讨论,
探究活动,
完成CO2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归纳计算过程。
谈收获
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点的整理工作。
教师抛出问题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讨论,使学生互相交流中互相学习,然后汇报结果,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
让学生了解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提出有何实用价值。
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自己找出计算规律。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印象更深。
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巩固并加深理解。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真实想法,使学生感到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产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随堂检测
一个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 Kg,一个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 Kg,求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1) KmnO4 (2) Ca(OH)2 (3) NH4NO3
3.已知R2(SO4)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2,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
【布置作业】课时作业本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