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7-17 08:28:44

文档简介

课题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
课型
新授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3、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的现象和原因。
过程

方法
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观察某些燃料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现象,从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一氧化碳中毒”动画的演示,使学生更加关爱生命,主动参与到自我保护的讨论、决策中。
2.通过可燃物不完全燃烧的学习,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点。
重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
难点
1、蜡烛不完全燃烧趣味实验的成功。
2、对蜡烛不完全燃烧的分析。
关键
实验及分析。
教具
多媒体、教师及学生查找的资料。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实验仪器及药品。
学生:1、调查生活中与燃烧有关的内容(分利与弊)。
2、观察家中燃气灶的风门的结构。
3、准备可能燃烧的物质(较小)。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探究物质燃烧的特征
动画展示:运动的“火”字
设疑: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的燃烧的事例吗?
展示:一组物质燃烧的图片
设疑:这些燃烧各有不同,对人类有的有利、有的不利,但都有共同之处。归纳燃烧的共同处。
谈看到“火”字的想法——燃烧。
举例: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的事例。
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会联想、会归纳的能力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探究可燃物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学生谈感想
教师小结
设疑:在生活中,我们周围的物质并不是都能燃烧,能燃烧的物质也不是随时都在燃烧。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及自己带的药品设计对比实验证明猜测。
结合教材P89-联想与启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点燃这些物质?
设疑:可燃物的着火点的高低决定着点燃的方法,而氧气的多少对可燃物燃烧是否有影响呢?
指导学生总结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现象的区别。
展示:液化气灶的风口。
在液化气灶等燃具都有空气进口,保证燃料的完全燃烧。物质如果发生不完全燃烧,会发生不堪想象的后果。
动画展示:煤炉中的煤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使人中毒。
设疑: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将采取什么措施?
家中的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简单谈一谈一氧化碳。
结合所学的知识,从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两个角度谈一谈不完全燃烧。
你有什么收获?
猜测:猜测物质燃烧需要的各种条件,并说明猜测的简单依据。
小组讨论方案,动手进行对比探究实验,得出结论——物质燃烧同时需要的三个条件。
回答点燃的方法,并说明方法不同的原因。
小组完成趣味实验,描述实验现象,
总结区别:反应的快与慢;放热的多与少;产物的不同。
广谈措施。
结合生活经验谈一氧化碳。
从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的角度讨论不完全燃烧的危害。
谈收获
学生整理
会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观察某些燃料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现象,从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一氧化碳中毒”动画的演示,使学生更加关爱生命,主动参与到自我保护的讨论、决策中。通过可燃物不完全燃烧的学习,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点。
练习
用火柴去分别点燃一根细木条和一小块煤,结果细木条燃烧起来,而小煤块没有变化。其原因是( )
木条是可燃物,煤不是可燃物
木条与空气接触,煤没有与空气接触
木条达到了着火点,煤没有达到着火点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2、下列因素都会影响燃烧,请说明发生什么影响,并举实例加以说明。
氧气浓度的大小
可燃物的着火点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
可燃物干燥的程度
随堂检测题
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 。
物质发生不完全燃烧能造成的危害是什么?
如何防止?
一氧化碳为什么有毒?
人如果发生煤气中毒,为什么要送入高压氧仓?
【布置作业】课时作业本
【教学反思】

课题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二)
课型
新授
第二课时




知识

技能
(1)认识爆炸的条件。
(2)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认识防范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3)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爆炸、灭火的现象和原因。
过程

方法
(1)通过对物质灭火原理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初步学会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
探究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难点
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爆炸、灭火的现象和原因。




教师:(1)爆炸、灭火的相关图片、影像资料等。
(2)准备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学生:(1)收集黑火药、烟花爆竹、爆炸、灭火的事例及方法。
(2)收集安全消防标志。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调 控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爆炸的原因、防护
灭火的原理、方法
本课小结
“火”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你见过爆炸的事例吗?(播放录象)
你了解爆炸的原因吗?
如果你是某工厂的消防主管,你要做好哪些工作?
你知道哪些消防标志?(投影展示一些消防标志)
你想体验爆炸的感觉吗?
投影动画:
“火”字变“灭”字
请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将这些方法分类,说明灭火的原因。
投影展示图片,创设情景:下列情况如何灭火?原理是什么。
(1)油锅着火
(2)燃气罩熄火
(3)消防员用水来灭火
(4)用铜丝罩在火焰上
在生活、生产中你们还见到哪些灭火的事例?我们一起来分析灭火的原因。
如果你遇到火灾,怎么办?
如果你置身火海,你如何自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回答:
“有利、有弊”
举例、分析
观看录象
讨论、交流
演示实验:
“易拉罐”的爆炸
回答同学是如何灭火的
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探究活动,交流实验结果
讨论、分析
思考、回答
分析原理
展示课前查找的资料,互相交流。
交流与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不同方面谈自己的收获,体会。
使学生了解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但火失控也会为人民带来灾难。形成“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探究欲。
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认识防范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补充实验增强探究欲和兴趣,承上启下。
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验探究灭火原理,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时间的科学精神。
发展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归纳、总结、概括等能力。
结合实际情景分析灭火的方法及原理,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多角度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简单处理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发展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随堂检测题
1.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翻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时,应采用的灭火方法是  ( ) A.撒沙土盖灭   B.用水浇灭 C.用湿布盖灭   D.用灭火器扑灭 2.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  D.煤油中 3.油库、加油站、面粉厂等场的必须贴的标志是( ) ???? ? ???? 4.下列物质中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食盐 B.二氧化碳 C.液化石油气 D.氮气 5.用扇子一扇,燃烧的蜡烛熄灭,其原因是( ) A、是蜡烛的着火点降低 B、供给的氧气量减少 C、温度低于了蜡烛的着火点 D、供给的氧气量增加 6、火灾会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如果我们的住房着火,是否要打开所有的门窗?为什么?从火灾中逃生时,常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布置作业】课时作业本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