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生物7.22.2生物的变异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生物7.22.2生物的变异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7-17 18:2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第2节生物的变异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苏科版
一、课程标准要求
在本章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重要概念:了解生活中的遗传变异现象,能够举例说明生物的遗传变异是一种普遍现象。
二、教材地位作用
生物的遗传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调查生物的变异现象
生物的变异 变异的类型及意义
转基因技术
三、学情调查分析
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的操作过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确定
1、知识目标:   1)通过全班同学间个体差异的比较活动,使学生对变异现象有初步认识。   2)知道变异有能遗传的变异和不能遗传的变异。   3)初步了解变异的意义。   4)初步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生物变异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生物变异的意义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念。   2)通过学习“变异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和“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五、重点、难点
1、?重点:变异的类型及意义,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2、?难点:能遗传的变异。
六、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   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课题: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   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七、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设计实用性强,体现小学科,大作为。课堂中学生活动较多,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畅,举例多,易于学生理解,但是课外拓展部分可以介绍一些,介绍的简单一些。这部分要多做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