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遗传信息的延续性——生物的遗传
姓名
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
八年级
教材版本
苏科版
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1、课题来源和学习内容:
生物的遗传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21章遗传信息的延续性第1节生物的遗传中的
内容知识。本节学习内容主要有生物的遗传现象及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
2、知识结构图:
3、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生命在生物圈的延续和发展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并与环境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本节课是继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之后安排,这样为探讨生命的延续可以自然而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为以后学习了解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原因做好了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自己及家庭成员的一些性状调查,让学生对遗传现象进行初步了解, 并能够归纳说明性状的概念。
2、初步了解基因、DNA和染色体(染色质)之间关系。
3、理解在生殖过程中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携带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
2、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在观察、探究活动的记录和分组讨论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遗传物质基础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观念。
2、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探索精神。(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对生物的生殖发育有所了解。)但对生物遗传方面还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生物的遗传现象的存在,并进一步探究生物遗传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教学流程: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观察发现许多生物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哪么,这些现象在生物学上都称为什么现象呢?
(出示课件,展示一些生物异常现象图片)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引入,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
(一)生物的遗传现象
让学生拿出课前调查自己家庭成员性状的调查表,点名几名学生来叙述,并说出自己在那些方面像自己的父亲,哪些方面像自己的母亲?并提问:大家是不是也发现自己也是这样呢?哪么子女为什么有许多性状像自己的父亲,而有的性状却像自己的母亲?
这一现象不仅仅我们人类独有,在自然界中随处可以发现。出示课件中教师准备的一些生物遗传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回答:这些都是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呢?
教师指导总结。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学生叙述,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用学生自己身边比较熟悉的现象来发现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由熟悉的人到不熟悉的自然界的生物都普遍存在的现象的这个认识过程,培养学生认识和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又个别到普遍。
(二)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生物的性状。
观察图21-1生物的性状,讨论:图中观察到的是番茄、家兔的哪些特征?
思考:
1、生物的这些特征在生物学生称为什么?
2、对同种生物来说,同一种特征在不同个体的表现都一样吗?联系生活实际,你还能举出同种生物具有的相似特征吗?
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后点名学生回答、并最后指正。
1)、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一组是( D )
A、狗的卷毛和猫的直毛 B、菜豆的白花和菜豆的绿叶
C、豌豆的高茎和菜豆的矮茎 D、小麦的有芒和小麦的无芒
2)、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C)
A.狗的长毛与黑毛
B.人体的身高与体重
C.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
D.豌豆的高颈与蚕豆的矮茎
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的提问。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应用能力。
(三)认识基因、DNA与染色体
(1)染色体:
阅读资料,寻找答案。(孟德尔)——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教师点评总结。
(2)DNA(遗传物质):
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构成。遗传物质DNA 叫做脱氧核糖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脱氧核糖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3)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 。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小结: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4)染色体、DNA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理解掌握,教师小结:
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构成,而基因是DNA上携带遗传物质的一个片段,它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课件展示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后点名学生回答、并最后指正。
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 ( )
A.染色体又叫基因 B.染色体位于基因之中
C.一条染色体上由许多基因 D.一对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
2、基因的作用是 ( )
A.改变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 B.控制某些生物的性状
C.遗传给后代 D.发生变异,产生新物种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的受精卵里有46条染色体,肌肉细胞里也有46条染色体
B.控制生物性状的成对基因在形成生殖细胞是要彼此分开
C.受精卵内既含父方基因,有含母方基因
D.生物的遗传现象多与变异现象
学生阅读思考
观察、思考、讨论、小结。
阅读课本内容,思考生物的遗传是由什么来控制的?怎么控制的?
思考、讨论、回答。
听教师分析讲解。
学生阅读课本理解掌握
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能力和通过科学家探索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可素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应用能力。
六、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第1节 生物的遗传现象
一、遗传现象:
生物体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特征的现象,
叫做生物的遗传。
二、性状和相对性状
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三、生物的遗传物质
1、染色体
2、DNA
3、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