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预防教学设计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传染病病、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预防措施等。
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4、了解血吸虫病的病原体以及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
(二)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和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2.通过对传染病的讨论,初步形成关注热点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血吸虫病的病原体以及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
2、 知道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4、列举常见的传染病,知道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分别是什么;
难点
1、探究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学会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形成自觉预防传染病的意识与行为。
2、列举常见的传染病,知道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分别是什么;
三、课前准备
教师:
1.准备相关的课件。
2.面粉,水。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一、传染病的传播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分析资料:分析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课堂小结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知识:
1、什么是传染病?
2、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有哪些?
3、传染病的特点。
导入:
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
自学指导
阅读P56-57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传染病的特点?
2、血吸虫病是怎样传播的?。
3、完成P58的讨论题
学生看书完成练习
模拟探究:握手模拟传染病的传播
假如面粉代表病原体,试着描述病原体是如何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的。
讲述:通过手与手之间的接触,病原体可以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体现了传染病的传染性。
提问:假如你带有一种接触传染的病菌,你已与10个人握过手,而被你握过手的人,每个人又分别与10个人握过手,你把这种病菌传给了多少人?请你用算式表示出来。
体现了传染病的传染性与流行性。
分析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1、血吸虫病是怎样传播的?如何预防?
2、血吸虫病的防治(P64信息库)
自学指导二
阅读P58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传染病的流行同时具备的环节是什么?
2、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4、根据传播途径不同,将传染病分为?
教师展示课件小结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讲述:现在我们已经弄清了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你们能不能从中获得启发,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呢?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
你们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分析图片: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病原体分别是?
学生分析:老师是流行性感冒患者,在教室里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自学指导三:
阅读P59 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预防传染病?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生继续分析:老师是流行性感冒患者,由于教学紧张不能请假仍然上课,分析针对此病的预防措施?
教师讲述: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师小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教师展示日常生活中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的课件。
教师带学生分析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疾病对人类健康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同学们,你们现在能说出流行性感冒、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教师讲评。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都学习到什么?
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学生课前思考、完成学生交流。
学生思考、回答。
想象传播过程
学生认真听讲。
思考、分析、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认真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仔细阅读、分析、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观看课件小结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分析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小结。
学生观看课件。
。
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
学生自主小结
学生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
一、传染病的传播
1、模拟传染病的传播
2、传染病的特点:(1)传染性
(2)流行性(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3、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二、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点评
1、这节课能贯彻初中生物课程理念,在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教师的教学表现出较扎实的教学功底,得到普遍好评。
2、能通过学生课前的预习回答成功引入新课,为本节探究创设了生活化的情景。
3、能结合热点话题,如老师是流行性感冒患者让学生分析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及针对此病如何进行预防和控制展开教学,有效吸引学生要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生活,是本节一个亮点。
4、能有效整合课程资源,特别是整合了学生生活中的亲身体验、社会热点、多媒体资源、学生在课堂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等,优化了学习过程,而且能结合课堂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5、本节应该从最简单的传染病预防开始,最后再逐步过度到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学液传染病,这样可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