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并初步感知个部分的作用。
2、能利用工具规范地画角。
3、结合生活经验,通过探究活动感知角的大小由张口决定,与边的长短无关。
4.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规范画角,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吸管、活动角、不规则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生活经验唤起关注:
出示词语链接:夹角、拐角、角落。
你了解生活中角的样子吗?
2、找角:
出示主题图:请你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角?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同学们找到的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初步学习角的认识。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
通过说角、找角和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的身边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角。
(1)描角。出示剪刀、钟面、拉罐等物品。这些角都是从哪里长出来的?请小朋友勾勒出这些物品上的角。
(2)抽角。现在老师要把大家描绘出的角复制下来。
(3)认角。仔细观察,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同桌交流、汇报。
随机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一个顶点、两条边。
(4)辩角。
判断下面那些图形是角,并说说理由。
小结巩固:
看来要想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一定要双管齐下:既要看它是不是有两条直直的边,又要看它们是否有一个共同的顶点。
2、画角。
(1)准备画角。
现在我们知道了教的基本特征,那又该怎样规范地画出一个角来呢?
用什么工具来画?先画什么?
(2)师示范画角。
讨论中师示范画角,
并在讨论中感知:角的顶点明确了角的位置,角的两边的走势决定了角的方向。
(3)生独立画角。
生独立画角,并鼓励相互欣赏同位画的角。
小结巩固:
画角是应该先画它的顶点,因为它明确了角的位置,再从顶点出发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直的边,生活中人们常说的“角落”,是指顶点旁的张口处。为了好指认,角也可以有名字。
3.数角。
(1)感知封闭图形中的角。
摸一摸三角尺的边,它的边怎么样?在感受一下它们的顶点,你又有什么感受?
你知道三角板名称的由来了吗?
正是因为三角板平面的外轮廓中中有三个角,所以我们才叫它三角板。
(2)数角。
有很多角宝宝也偷偷藏进了图形中,来认一认、找一找,标出它们吧。
(3)汇报交流。
在交流反馈中巩固孩子们对角的基本特征的辨认。
小结巩固:
在数角的时候不仅要抓住角的基本特征,还要学会有序思考,做到不重不漏,并且要放开视野,不要只局限在图形内部,只要有公共点的两条边都会组成角。
4.做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并制作角。教师巡视、指导。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
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5.比角。
(1)同桌两人中谁做的角更大一些呢?想办法比一比。
同桌交流,达成共识。
(2)汇报比角的方法和结论。
顶点重合,一边比齐,看另外一条边,谁的边在外面,谁就大。
感知: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
(3)观察活动角。
感知角的大小由张口决定: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4)判断:哪个角大?
通过直观动感的比较,辨别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
通过认角、摸角、画角、做角、比角、观察活动角等活动使学生学生在直观感知-理性建模-辩论思考中循序渐进,紧紧抓住角的基本特征。并通过操作、对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1.今天的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小朋友来一起分享吧!
2.回顾中诵读学角歌谣。
【设计意图】:
及时梳理所学知识、分享学习经验,既是对学习角的整理,又是一次再认识的深化,学角歌谣的设计是对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的一个升华。
四、巩固提升,拓展延伸
1.赏角:
感受到生活中几何图形的美和作用。
亲爱的小朋友,一定不要小瞧这些小小的角!我们这个美丽的大千世界正是由一个个基本的小图形构建组合而来。角的更多知识正等着我们去学习、去探索。
【设计意图】:
数学来源于生活,设计“赏角”的目的,正是为唤起孩子们浓厚的探究学习欲望,还原学习的最初目的。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边
顶点
边
角的大小:只看开口不看边
附:【学角歌谣】
我 是 一 个 小 小 角,
一 个 顶 点 两 条 边。
画 角 时 , 要 牢 记,
先 画 顶 点 再 画 边。
想 知 我 的 大 与 小,
只 看 张 口 不 看 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