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培优】1.4.2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暑期培优】1.4.2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7 16:57:48

文档简介

1.4.2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导学案
学科
学生姓名
年级
任课 老师
吴老师
授课时间




内容:1.4.2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考点:1.了解氢氧化钠的俗名及用途,通过观察氢氧化钠固体及其潮解、溶解放热、与蛋白质和油脂反应等现象,进一步理解其相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了解氢氧化钙的俗名,通过观察与盐酸和硫酸的反应、与碳酸钠和氯化铁的反应,掌握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3.掌握碱具有能使指示剂变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能与酸反应、能与某些盐反应等通性。






课前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
过程
课前交流,了解学生上次课的复习情况
知识梳理
(一)、碱的定义和分类四大强碱:
碱:物质溶于水时,形成的阳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KOH(氢氧化钾)、NaOH(氢氧化钠)、Ca(OH)2(氢氧化钙)、Ba(OH)2(氢氧化钡)有色沉淀:蓝色沉淀Cu(OH)2(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Fe(OH)3(氢氧化铁)
??四大强碱都可以溶于水,但弱碱不能溶于水。氨水是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液体。
??在初中化学范围内,只有氢氧化铜是蓝色沉淀,氢氧化铁是红褐色沉淀。
??氨水的电离是NH3·H2O=NH4++ OH-,所以氨水也是碱。
??钾、钠、钙的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如:CaO+H2O=Ca(OH)2
?(二)、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
化学式
NaOH
工业制法
Na2CO3+Ca(OH)2=2NaOH+CaCO3↓
状态
白色块状固体
腐蚀性
强腐蚀性
特点
极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氢氧化钠固体易吸水而潮解。
用途
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行业(除玻璃方面外,用途与纯碱类似)。
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所以可以除油污。
氢氧化钙(消石灰、熟石灰)
化学式
Ca(OH)2
工业制法
CaCO3?CaO+CO2↑, CaO+H2O=Ca(OH)2
状态
白色粉末状固体
腐蚀性
较强腐蚀性
特点
微溶于水,溶于水时放热不明显。
用途
漂白粉、建筑材料、改良酸性土壤和河流、配制波尔多液
在实验室中可以证明二氧化碳。
?酸、碱包括其溶液都要密封。
澄清的石灰水就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
氢氧化钠必须密封有两个原因:
①?吸水性;②?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2NaOH+CO2=Na2CO3+H2O。
③必须要用橡胶塞(或软木塞)不能用玻璃塞。
?(三)、碱的化学性质
碱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OH-。
1.?碱溶液(四大强碱的溶液、氨水)能使指示剂变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由于弱碱不溶于水,所以弱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2.?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复分解反应)
a)?反应发生的条件:
①?碱是四大强碱;?②?非金属氧化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
b)?根据条件我们可以写出十二个化学方程式,但必须掌握的四个化学方程式是: 2NaOH+CO2=Na2CO3+H2O(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2NaOH+SO2=Na2SO3+H2O 2NaOH+SO3=Na2SO4+H2O Ca(OH)2+CO2=CaCO3↓+ H2O(检验二氧化碳;石灰墙“出汗”)
3.?碱+酸?→?盐+水(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在碱的通性中,弱碱只有该性质。
4.?碱+盐?→?新碱+新盐(复分解反应)
a)?反应发生的条件:
①?反应物能溶于水(包括氢氧化钙,不包括其他微溶于水的物质);?
②?新碱是氨水;?
③?若新碱不是氨水,新碱和新盐中至少有一个沉淀。
b)?铵盐一定能与四大强碱反应。
c)?新碱是沉淀: 蓝色沉淀?– 2NaOH+CuSO4=Na2SO4+Cu(OH)2↓ 红褐色沉淀?– 3NaOH+FeCl3=3NaCl+Fe(OH)3↓ 白色沉淀?– 2NaOH+MgSO4=Na2SO4+Mg(OH)2↓
d)?新盐是沉淀: Ba(OH)2+Na2SO4=BaSO4↓+ 2NaOH Ca(OH)2+Na2CO3=CaCO3↓+2NaOH
e)?蓝白沉淀:Ba(OH)2+CuSO4=BaSO4↓+ Cu(OH)2↓
f)?红白沉淀:3Ba(OH)2+Fe2(SO4)3=3BaSO4↓+ 2Fe(OH)3↓
g)?波尔多液(注:波尔多液不是溶液):Ca(OH)2+CuSO4=CaSO4+Cu(OH)2↓
(四)、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
1.?氢氧化钠变质 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证明方法:
a)?取样,加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NaOH+HCl=NaCl+H2O?和?Na2CO3+2HCl=2NaCl+H2O+CO2↑
b)?取样,加氢氧化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Na2CO3+Ca(OH)2=2NaOH+CaCO3↓
c)?取样,加氯化钙(或硝酸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NaOH已经变质: Na2CO3+CaCl2=2NaCl+CaCO3↓?或?
Na2CO3+Ca(NO3)2=2NaNO3+CaCO3↓
2.?氢氧化钙变质 氢氧化钙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证明方法:取样,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钙已经变质: Ca(OH)2+2HCl=CaCl2+2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3.?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变质时,固体质量都会增加。
(五)、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部分变质
1.?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证明方法: ① 取样,(如果是固体,就需要加适量水,使固体完全溶解),加过量的氯化钙(或硝酸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碳酸钠存在: Na2CO3+CaCl2=2NaCl+CaCO3↓?或?Na2CO3+Ca(NO3)2=2NaNO3+CaCO3↓ ② 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如果滤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存在,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2.?氢氧化钙固体部分变质的证明方法: ①?取样,加适量水使固体完全溶解,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碳酸钙存在: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 另取少量固体,加氯化铵(或硫酸铵)研磨,如果闻到刺激性氨味,说明氢氧化钙存在,氢氧化钙部分变质:
Ca(OH)2+2NH4Cl=CaCl2+2NH3↑+2H2O?或
Ca(OH)2+(NH4)2SO4=CaSO4+2NH3↑+2H2O
17.氢氧化钠强吸水性
①常作干燥剂不能干燥酸性气体: HCl、CO2、SO2等
②易潮解,易变质,保存氢氧化钠要密封。
③称量氢氧化钠时,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应放在玻璃器皿中
?18.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CO?2?+ Ca(OH)2?=CaCO3+H2O 2NaOH + CO2?== Na2CO3?+ H2O 两个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
19.常用的气体干燥剂:
(1)浓硫酸(酸性):不可干燥NH3。
(2)NaOH固体或CaO或碱石灰(NaOH固体和CaO的混合物)(碱性):不可干燥CO2、SO2、HCl等。
(3)CaCl2固体(中性):可以干燥大多数气体。
20改良酸性土壤用Ca(OH)2,不用NaOH原因:
①?NaOH较贵,?而Ca(OH)2较便宜,成本低。
②?NaOH易溶于水,碱性太强,中和酸性土壤时,很难控制其加入的量;而Ca(OH)2微溶于水,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例题精讲
【例1】某些金属氢化物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NaH与CaH2的化学性质相似,则将NaH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生成的新物质为(?D?)。
A.NaOH和H2 B.NaOH和NaCl
C.NaOH、H2和NaCl D.NaCl和H2
【例2】溶液的碱性强弱跟溶液中OH-的数量有关。一定体积的溶液中OH-数量越多,则溶液碱性越强。10%的NaOH溶液(密度为1.1g/cm3)与10%的KOH溶液(密度也为1.1g/cm3)相比较,碱性更强的是( A )
【例3】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某化学兴趣小组学习碱的性质后,通过实验对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进行了验证和总结,如图所示“——”表示物质两两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
(1)甲同学将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得出结论:氢氧化钙溶液呈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乙同学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到甲同学所得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此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___(酸碱指示剂除外);
(3)丙同学将碳酸钠溶液加入氢氧化钙溶液中,充分反应后,与乙同学所得溶液混合,静置后发现: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底部有白色沉淀.则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酸碱指示剂除外),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为验证可能含有的溶质,请写出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___.
答案:
(1)碱性
(2)溶液红色褪去;氯化钙、氯化氢
(3)氯化钠;氯化钙;取上层清夜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氯化钙(合理即可)
解析:
(1)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甲同学将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
(2)乙同学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到甲同学所得溶液中,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由于稀盐酸过量,最终溶液显酸性,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红色褪去;此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氯化钙、氯化氢.
(3)丙同学将碳酸钠溶液加入氢氧化钙溶液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与乙同学所得溶液混合,稀盐酸能与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钙等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由静置后发现: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说明不含碱性物质,即不含氢氧化钠、碳酸钠;底部有白色沉淀,说明稀盐酸没有剩余,否则不会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钙不能确定;故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可能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钙;为验证可能含有的溶质,可采用取上层清夜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氯化钙(合理即可).
当堂检测:
夯实基础巩固
1.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塞瓶塞.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的探究,同学们的实验设计及结论正确的是( ?)
A.取样,在溶液中滴入2~3滴稀盐酸,如果没有气泡产生,则可证明该溶液未变质
B.取样,在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如溶液呈红色,则溶液未变质
C.取样,在溶液中加入过量滴有酚酞的氯化钡溶液,如产生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呈红色,则溶液未完全变质
D.取样,在溶液中加入过量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钡溶液,如产生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呈红色,则溶液未完全变质
2.实验室制取的气体一般都含有水蒸气,需要干燥处理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实验。下列气体中,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碱石灰(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干燥的是( )
A.CO2和SO2 B.H2和HCl C.NH3和CO D.CH4和O2
3.将某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混合后溶液中水的质量增大
B. 混合后的溶液为氯化钠溶液
C. 混合后的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钠
D. 混合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HC
4.以下几种气体,不能用如图装置干燥并收集的是(??)
①H2???②O2???③CO2???④SO2??⑤CH4?⑥HCl
A.①② B.①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⑥
5.许多物质因为自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决定其保存方法,氢氧化钠也是如此。
(1)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物理性质方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方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氢氧化钠溶液保存时必须注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6.在如图所示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U型管中左侧液面将__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使U形管中液面出现同样的现象,下列物质中,________(填序号)可用来代替氢氧化钠固体。
①CaO ②NH4Cl ③浓H2SO4 ④CO2 ⑤Na2O
7.松花皮蛋是我们喜爱的食品.某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制皮蛋料泥的原料主要是:生石灰、纯碱、草木灰(含K2CO3)等。同学们对料泥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猜想I:料泥的主要成份是Ca(OH)2、NaOH、KOH、CaCO3、灰粉; 猜想Ⅱ:料泥的主要成份是NaOH、KOH、Na2CO3、CaCO3、灰粉. [实验与现象]实验过程与现象如图: [问题与讨论]
(1)步骤②中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__,玻璃棒在步骤(2)中的一种作用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的现象说明滤渣中含有: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请写出步骤①发生的任意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上述实验现象推断,猜想______是正确的,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培优
8.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某同学依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至b段对应溶液的pH逐渐减小
B.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
C.c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少
D.a至d段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大
9.【金华】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10.【杭州】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直至过量。如图横坐表示加入碳酸钠粉末的质量,根据图象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

A.生成沉淀的质量 B.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溶液的pH
11.下列实验设计及操作,其现象足以说明结论的是( )?
12.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40g盐酸组成的混合溶液中慢慢滴入20%的氢氧化钠溶液并振荡,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4.7g
B.40g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7.375%
C.生成沉淀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而逐渐增多
D.当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为60g时,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
13.某化学兴趣小组学习酸、碱、盐性质后,通过实验对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进行了验证和总结,下图所示-—”表示物质两两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总结: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CaCl2+Na2CO3===CaCO3↓+2NaCl)
14.【梅州】CO2和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但看不到明显现象。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设计实验】
(3)方案二: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反思与评价】
(4)有同学认为方案二根据实验现象不能得出“CO2与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的结论,还用哪个再做对比实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实战演练
15.【泰州】氢氧化铝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能与稀盐酸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NaOH==NaAlO2+2H2O。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铝属于氧化物
B.在NaAlO2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铝,发生中和反应
D.向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来白色沉淀又消失
16.【贵阳】从图像获取信息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技能。在分析图像时,要注意横坐标与纵坐标表示的含义。结合表格与图进行分析,能够正确地反映图像关系的选项是(??)。

17.今年,我国部分地区暴发了H7N9型禽流感。为了防止禽流感蔓延,人们将家禽捕杀、掩埋,并在禽舍和掩埋坑中洒上大量熟石灰。
(1)熟石灰属于______(填“酸”、“碱”或“盐”).用熟石灰处理硫酸厂废水中的硫酸,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2)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30℃时,将1g熟石灰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过滤,若不计溶液损失,得到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将该溶液降温到2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______(填序号).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18.【嘉兴、舟山】某同学家的下水管道堵塞了,于是他买了一瓶“管道疏通剂”(部分说明如图)。疏通剂是利用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以加快氢氧化钠与毛发等淤积物的作用,反应的原理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管道疏通剂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_____ 。
(2)按照使用说明,该同学对“疏通剂”作了进一步研究。先向烧杯中加入206g水,再加入本品200g,当铝粉全部反应后,求:(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①生成氢气的质量;
②应后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五.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听课及知识掌握情况反馈
测试题(累计不超过20分钟) 道 成绩
教学需: 加快□ 保持□ 放慢□ 增加内容□
课后巩固
作业 题 巩固复习 预习布置
1.4.2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导学案
学科
科学
学生姓名
年级

任课 老师
吴老师
授课时间




内容:1.4.2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考点:1.了解氢氧化钠的俗名及用途,通过观察氢氧化钠固体及其潮解、溶解放热、与蛋白质和油脂反应等现象,进一步理解其相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了解氢氧化钙的俗名,通过观察与盐酸和硫酸的反应、与碳酸钠和氯化铁的反应,掌握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3.掌握碱具有能使指示剂变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能与酸反应、能与某些盐反应等通性。






课前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
过程
课前交流,了解学生上次课的复习情况
知识梳理
(一)、碱的定义和分类四大强碱:
碱:物质溶于水时,形成的阳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KOH(氢氧化钾)、NaOH(氢氧化钠)、Ca(OH)2(氢氧化钙)、Ba(OH)2(氢氧化钡)有色沉淀:蓝色沉淀Cu(OH)2(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Fe(OH)3(氢氧化铁)
??四大强碱都可以溶于水,但弱碱不能溶于水。氨水是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液体。
??在初中化学范围内,只有氢氧化铜是蓝色沉淀,氢氧化铁是红褐色沉淀。
??氨水的电离是NH3·H2O=NH4++ OH-,所以氨水也是碱。
??钾、钠、钙的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如:CaO+H2O=Ca(OH)2
?(二)、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
化学式
NaOH
工业制法
Na2CO3+Ca(OH)2=2NaOH+CaCO3↓
状态
白色块状固体
腐蚀性
强腐蚀性
特点
极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氢氧化钠固体易吸水而潮解。
用途
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行业(除玻璃方面外,用途与纯碱类似)。
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所以可以除油污。
氢氧化钙(消石灰、熟石灰)
化学式
Ca(OH)2
工业制法
CaCO3?CaO+CO2↑, CaO+H2O=Ca(OH)2
状态
白色粉末状固体
腐蚀性
较强腐蚀性
特点
微溶于水,溶于水时放热不明显。
用途
漂白粉、建筑材料、改良酸性土壤和河流、配制波尔多液
在实验室中可以证明二氧化碳。
?酸、碱包括其溶液都要密封。
澄清的石灰水就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
氢氧化钠必须密封有两个原因:
①?吸水性;②?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2NaOH+CO2=Na2CO3+H2O。
③必须要用橡胶塞(或软木塞)不能用玻璃塞。
?(三)、碱的化学性质
碱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OH-。
1.?碱溶液(四大强碱的溶液、氨水)能使指示剂变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由于弱碱不溶于水,所以弱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2.?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复分解反应)
a)?反应发生的条件:
①?碱是四大强碱;?②?非金属氧化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
b)?根据条件我们可以写出十二个化学方程式,但必须掌握的四个化学方程式是: 2NaOH+CO2=Na2CO3+H2O(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2NaOH+SO2=Na2SO3+H2O 2NaOH+SO3=Na2SO4+H2O Ca(OH)2+CO2=CaCO3↓+ H2O(检验二氧化碳;石灰墙“出汗”)
3.?碱+酸?→?盐+水(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在碱的通性中,弱碱只有该性质。
4.?碱+盐?→?新碱+新盐(复分解反应)
a)?反应发生的条件:
①?反应物能溶于水(包括氢氧化钙,不包括其他微溶于水的物质);?
②?新碱是氨水;?
③?若新碱不是氨水,新碱和新盐中至少有一个沉淀。
b)?铵盐一定能与四大强碱反应。
c)?新碱是沉淀: 蓝色沉淀?– 2NaOH+CuSO4=Na2SO4+Cu(OH)2↓ 红褐色沉淀?– 3NaOH+FeCl3=3NaCl+Fe(OH)3↓ 白色沉淀?– 2NaOH+MgSO4=Na2SO4+Mg(OH)2↓
d)?新盐是沉淀: Ba(OH)2+Na2SO4=BaSO4↓+ 2NaOH Ca(OH)2+Na2CO3=CaCO3↓+2NaOH
e)?蓝白沉淀:Ba(OH)2+CuSO4=BaSO4↓+ Cu(OH)2↓
f)?红白沉淀:3Ba(OH)2+Fe2(SO4)3=3BaSO4↓+ 2Fe(OH)3↓
g)?波尔多液(注:波尔多液不是溶液):Ca(OH)2+CuSO4=CaSO4+Cu(OH)2↓
(四)、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
1.?氢氧化钠变质 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证明方法:
a)?取样,加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NaOH+HCl=NaCl+H2O?和?Na2CO3+2HCl=2NaCl+H2O+CO2↑
b)?取样,加氢氧化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Na2CO3+Ca(OH)2=2NaOH+CaCO3↓
c)?取样,加氯化钙(或硝酸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NaOH已经变质: Na2CO3+CaCl2=2NaCl+CaCO3↓?或?
Na2CO3+Ca(NO3)2=2NaNO3+CaCO3↓
2.?氢氧化钙变质 氢氧化钙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证明方法:取样,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钙已经变质: Ca(OH)2+2HCl=CaCl2+2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3.?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变质时,固体质量都会增加。
(五)、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部分变质
1.?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证明方法: ① 取样,(如果是固体,就需要加适量水,使固体完全溶解),加过量的氯化钙(或硝酸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碳酸钠存在: Na2CO3+CaCl2=2NaCl+CaCO3↓?或?Na2CO3+Ca(NO3)2=2NaNO3+CaCO3↓ ② 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如果滤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存在,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2.?氢氧化钙固体部分变质的证明方法: ①?取样,加适量水使固体完全溶解,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碳酸钙存在: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 另取少量固体,加氯化铵(或硫酸铵)研磨,如果闻到刺激性氨味,说明氢氧化钙存在,氢氧化钙部分变质:
Ca(OH)2+2NH4Cl=CaCl2+2NH3↑+2H2O?或
Ca(OH)2+(NH4)2SO4=CaSO4+2NH3↑+2H2O
17.氢氧化钠强吸水性
①常作干燥剂不能干燥酸性气体: HCl、CO2、SO2等
②易潮解,易变质,保存氢氧化钠要密封。
③称量氢氧化钠时,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应放在玻璃器皿中
?18.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CO?2?+ Ca(OH)2?=CaCO3+H2O 2NaOH + CO2?== Na2CO3?+ H2O 两个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
19.常用的气体干燥剂:
(1)浓硫酸(酸性):不可干燥NH3。
(2)NaOH固体或CaO或碱石灰(NaOH固体和CaO的混合物)(碱性):不可干燥CO2、SO2、HCl等。
(3)CaCl2固体(中性):可以干燥大多数气体。
20改良酸性土壤用Ca(OH)2,不用NaOH原因:
①?NaOH较贵,?而Ca(OH)2较便宜,成本低。
②?NaOH易溶于水,碱性太强,中和酸性土壤时,很难控制其加入的量;而Ca(OH)2微溶于水,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例题精讲
【例1】某些金属氢化物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NaH与CaH2的化学性质相似,则将NaH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生成的新物质为(?D?)。
A.NaOH和H2 B.NaOH和NaCl
C.NaOH、H2和NaCl D.NaCl和H2
【例2】溶液的碱性强弱跟溶液中OH-的数量有关。一定体积的溶液中OH-数量越多,则溶液碱性越强。10%的NaOH溶液(密度为1.1g/cm3)与10%的KOH溶液(密度也为1.1g/cm3)相比较,碱性更强的是( A )
【例3】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某化学兴趣小组学习碱的性质后,通过实验对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进行了验证和总结,如图所示“——”表示物质两两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
(1)甲同学将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得出结论:氢氧化钙溶液呈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乙同学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到甲同学所得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此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___(酸碱指示剂除外);
(3)丙同学将碳酸钠溶液加入氢氧化钙溶液中,充分反应后,与乙同学所得溶液混合,静置后发现: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底部有白色沉淀.则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酸碱指示剂除外),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为验证可能含有的溶质,请写出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___.
答案:
(1)碱性
(2)溶液红色褪去;氯化钙、氯化氢
(3)氯化钠;氯化钙;取上层清夜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氯化钙(合理即可)
解析:
(1)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甲同学将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
(2)乙同学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到甲同学所得溶液中,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由于稀盐酸过量,最终溶液显酸性,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红色褪去;此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氯化钙、氯化氢.
(3)丙同学将碳酸钠溶液加入氢氧化钙溶液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与乙同学所得溶液混合,稀盐酸能与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钙等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由静置后发现: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说明不含碱性物质,即不含氢氧化钠、碳酸钠;底部有白色沉淀,说明稀盐酸没有剩余,否则不会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钙不能确定;故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可能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钙;为验证可能含有的溶质,可采用取上层清夜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氯化钙(合理即可).
当堂检测:
夯实基础巩固
1.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塞瓶塞.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的探究,同学们的实验设计及结论正确的是( C?)
A.取样,在溶液中滴入2~3滴稀盐酸,如果没有气泡产生,则可证明该溶液未变质
B.取样,在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如溶液呈红色,则溶液未变质
C.取样,在溶液中加入过量滴有酚酞的氯化钡溶液,如产生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呈红色,则溶液未完全变质
D.取样,在溶液中加入过量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钡溶液,如产生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呈红色,则溶液未完全变质
2.实验室制取的气体一般都含有水蒸气,需要干燥处理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实验。下列气体中,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碱石灰(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干燥的是( D )
A.CO2和SO2 B.H2和HCl C.NH3和CO D.CH4和O2
3.将某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混合后溶液中水的质量增大
B. 混合后的溶液为氯化钠溶液
C. 混合后的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钠
D. 混合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HCl
解析:
A、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混合后溶液中水的质量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B、混合后,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此时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混合后的溶液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混合后,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此时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混合后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D、混合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一定不含HCl,故选项说法错误.
4.以下几种气体,不能用如图装置干燥并收集的是(?D?)
①H2???②O2???③CO2???④SO2??⑤CH4?⑥HCl
A.①② B.①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⑥
5.许多物质因为自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决定其保存方法,氢氧化钠也是如此。
(1)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物理性质方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方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氢氧化钠溶液保存时必须注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很强的吸水性,2NaOH+CO2===Na2CO3+H2O;(2)瓶口要用橡胶塞或软木塞而不能用玻璃塞;2NaOH+SiO2===Na2SO3+H2O
6.在如图所示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U型管中左侧液面将__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使U形管中液面出现同样的现象,下列物质中,________(填序号)可用来代替氢氧化钠固体。
①CaO ②NH4Cl ③浓H2SO4 ④CO2 ⑤Na2O
解: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要放出大量的热量,通过试管和集气瓶之间的热量交换,使集气瓶中气体的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使U型管中左侧液面将下降;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热量的物质还有浓硫酸和生石灰.
故答案为:下降;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瓶内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增大(表述合理即可); 生石灰(或浓硫酸)
①③⑤
7.松花皮蛋是我们喜爱的食品.某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制皮蛋料泥的原料主要是:生石灰、纯碱、草木灰(含K2CO3)等。同学们对料泥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猜想I:料泥的主要成份是Ca(OH)2、NaOH、KOH、CaCO3、灰粉; 猜想Ⅱ:料泥的主要成份是NaOH、KOH、Na2CO3、CaCO3、灰粉. [实验与现象]实验过程与现象如图: [问题与讨论]
(1)步骤②中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__,玻璃棒在步骤(2)中的一种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的现象说明滤渣中含有: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请写出步骤①发生的任意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上述实验现象推断,猜想______是正确的,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漏斗、引流
(2)CaCO3
(3)
能力提升培优
8.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某同学依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a至b段对应溶液的pH逐渐减小
B.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
C.c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少
D.a至d段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大
9.【金华】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C?)?
10.【杭州】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直至过量。如图横坐表示加入碳酸钠粉末的质量,根据图象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C )

A.生成沉淀的质量 B.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溶液的pH
11.下列实验设计及操作,其现象足以说明结论的是( C)?
12.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40g盐酸组成的混合溶液中慢慢滴入20%的氢氧化钠溶液并振荡,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D )

A.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4.7g
B.40g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7.375%
C.生成沉淀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而逐渐增多
D.当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为60g时,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
13.某化学兴趣小组学习酸、碱、盐性质后,通过实验对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进行了验证和总结,下图所示-—”表示物质两两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总结: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CaCl2+Na2CO3===CaCO3↓+2NaCl)
14.【梅州】CO2和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但看不到明显现象。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设计实验】
(3)方案二: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反思与评价】
(4)有同学认为方案二根据实验现象不能得出“CO2与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的结论,还用哪个再做对比实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NaOH+CO2═Na2CO3+H2O
(2)氯化钙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
(3)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广口瓶中,然后打开活塞
(4)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
解析:
①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所以可以用氯化钙溶液来检验,若观察到产生了沉淀,则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②二氧化碳为气体,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则会使广口瓶中气体压强减小,此时若打开活塞,则烧杯中的水会被到吸入广口瓶中; ③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同样能够使广口瓶中压强减小,从而使水被倒吸。
中考实战演练
15.【泰州】氢氧化铝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能与稀盐酸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NaOH==NaAlO2+2H2O。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A.氢氧化铝属于氧化物
B.在NaAlO2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铝,发生中和反应
D.向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来白色沉淀又消失
16.【贵阳】从图像获取信息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技能。在分析图像时,要注意横坐标与纵坐标表示的含义。结合表格与图进行分析,能够正确地反映图像关系的选项是(?B?)。

17.【重庆】今年,我国部分地区暴发了H7N9型禽流感。为了防止禽流感蔓延,人们将家禽捕杀、掩埋,并在禽舍和掩埋坑中洒上大量熟石灰。
(1)熟石灰属于______(填“酸”、“碱”或“盐”).用熟石灰处理硫酸厂废水中的硫酸,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2)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30℃时,将1g熟石灰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过滤,若不计溶液损失,得到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将该溶液降温到2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______(填序号).A.不变 B.增大 C.减小.
答案:
(1)碱;?Ca(OH)2+H2SO4=CaSO4+2H2O
?(2)100.15;A
18.【嘉兴、舟山】某同学家的下水管道堵塞了,于是他买了一瓶“管道疏通剂”(部分说明如图)。疏通剂是利用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以加快氢氧化钠与毛发等淤积物的作用,反应的原理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管道疏通剂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_____ 。
(2)按照使用说明,该同学对“疏通剂”作了进一步研究。先向烧杯中加入206g水,再加入本品200g,当铝粉全部反应后,求:(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①生成氢气的质量;
②应后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答案:
(1)易潮解 吸水后会变质
(2)66.7L 16.5%
解析:
(1)因为铝、氢氧化钠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管道疏通剂失效,因此应该密封保存. 故填:易潮解,吸水后会变质. (2)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2Al+2NaOH+2H2O═2NaAlO2+3H2↑, 54?? 80???????????????? 6 54g??y????????????????? x
54
54g
=
80
y
=
6
x
, x=6g,y=80g, 生成氢气的体积为:
6g
0.09g/L
=66.7L, 反应后剩余的氢氧化钠质量为:200g-54g-80g=66g,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206g+200g-6g=400g, 反应后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66g
400g
×100%=16.5%, 答:生成氢气的体积是66.7L,反应后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16.5%.
五.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听课及知识掌握情况反馈
测试题(累计不超过20分钟) 道 成绩
教学需: 加快□ 保持□ 放慢□ 增加内容□
课后巩固
作业 题 巩固复习 预习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