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培优】1.1物质的变化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暑期培优】1.1物质的变化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7 14:55:58

文档简介

1.1物质的变化 导学案
年级:九 学科:科学 备课人:________ 备课时间:2019年 月 日
课 题
1.1物质的变化
第 次课
教学目标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知道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
3.掌握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找到物质变化的证据。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方法总结物质变化的证据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个人修改记录
一.课前交流,了解学生上次课的复习情况。
二.知识梳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区别: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2、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3、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4、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加热时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白色粉末,该粉末遇水又变成兰色晶体。
CuSO4·5H2O====== CuSO4+5H2O ; CuSO4+5H2O===== CuSO4·5H2O
5、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硫酸铜溶液检验蛋白质的存在,使其产生沉淀;(2)白色硫酸铜粉末检验水分的存在,遇水变蓝色。
三.典例精析。
【例1】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准备几小片铜片,探究金属铜的化学性质。
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观察与问题】将一小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表面变黑。
【假设与预测】假设一: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火焰的黑烟附着在铜片上。
假设二: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铜片与_______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与事实】实验一:用洁净的干布擦一擦铜片上的黑色物质,黑色物质不易被擦去;将铜片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铜片也变黑。
实验二:将铜片放入小试管中并塞上橡皮塞,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直至铜片变黑。加热片刻,铜片不再变黑。
【解释与结论】上述实验一证实,假设一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实验二证实,假设二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表达与交流】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与迁移】如果用真空泵抽去装有铜片的试管内的空气,或用氮气充满装有铜片的试管,然后加热,铜片_____(填“会”或“不会”)变黑。如果将铝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常用的“灭火弹”里装有液态四氯化碳,使用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A. 气态时密度比空气大 B. 沸点较低,容易气化 C. 不支持燃烧 D. 可燃性
【例3】近来我市将市区汽车排气管装上三效催化转换器,目的是使①碳氢化合物迅速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②氮的氧化物转化为氮气;使汽车尾气得到净化。关于这两个目的所涉及的物质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为氧化反应 B.均为化学反应
C.均为物理变化 D.①为化学变化,②为物理变化
四.能力训练。
1.远到恒星、行星,近到树木、花草,物质世界一刻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下列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①烘烤食物??②钢铁生锈???③擦燃一根火柴???④干冰升华
⑤瓷碗碎了?⑥杜鹃开花??⑦沙子变成了沙雕???⑧化石燃料的形成。 A.①②④⑥⑧ B.①②③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氧气难溶于水 B. 氦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 碳酸不稳定,加热会分解 D. 酒精易挥发
3.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生产资料,下面做法利用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氮气 B.工匠熔化玻璃吹制各种容器
C.大棚蔬菜生产施用二氧化碳气体提高产量 D.海员蒸馏海水获取淡水
4.在下列事实所伴随的变化中,肯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分子种类发生改变;②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③有发光、发热现象;④有火焰产生;⑤有沉淀产生;⑥有颜色变化。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④
5.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6.某学习小组在一次化学课外活动时,如图所示做了一个小魔术。他们分别把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两根玻璃棒相互靠近,两棒之间生成一股白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白烟的变化属于______变化。? (2)浓盐酸和浓氨水均有刺激性气味,这属于______性质。? (3)该实验说明了微粒的一条基本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化学名称为五水硫酸铜,化学式为CuSO4?5H2O。加热硫酸铜晶体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同时试管口有______,其化学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冷却后固体中加水发生变化的证据是观察到____________,由此推测出硫酸铜的一种化学性质是可以______________。
8.高铁酸钾(K2FeO4)是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它的氧化性超过高锰酸钾,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干燥的高铁酸钾在198摄氏度以下是稳定的,受热易分解为金属氧化物和氧气。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高铁酸钾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铁酸钾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保存高铁酸钾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完成高铁酸钾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K2FeO4+10H2O==4Fe(OH)3+8KOH+3_______↑
9.如图是从空气中分离氧气的示意图:请你写出从图中所获得的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信息各一条:
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
a.烧杯内壁出现_____;b.手摸烧杯壁有___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_______,蜡烛燃烧为___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变化。
【获得结论】猜想___(填“一”或“二”)正确。
11.把一小块银白色的金属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可以看到钠块浮在水面上,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钠熔化成小球,甚至会使钠和生成的氢气都发生燃烧。如果在上述盛蒸馏水的烧杯中先注入一些煤油,再投入金属钠,可以看到金属钠悬浮在煤油和水的界面上(如图),同样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但是不发生燃烧。
在第二种情况下,钠也能和水反应,但不发生燃烧,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实验能说明钠有哪些性质?(两类性质至少各写两点)
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2)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__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通常状况下,①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②在101KPa,4℃时水的密度最大,约为1g/cm-3。③在此压强下,将水加热到100℃就可以使其变成水蒸气。④在通电的条件下,水能分解出氢气和氧气。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1)水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叙述中的物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有新物质生成 B.发光发热 C.有气体生成 D.有沉淀生成
2.下列能说明硫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  )
A.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硫粉的质量减少了
3.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生成新物质 B.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发光发热
4.用来判断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固体逐渐减少
B.有气泡产生
C.生成了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所得液体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5.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这里所说的“新物质”是指(  )
A.自然界没有的物质
B.有新颜色、新状态的物质
C.有新元素的物质
D.在组成结构方面不同于原有物质的“新”物质
6.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把反应物看成是“旧物质”,下面对“新物质”和“旧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新物质”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
B.“新物质”不会再变成其他物质
C.“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B.有放热现象发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变化都需要一定条件才能发生
D.蜡烛燃烧的本质特征是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8.化学变化的特征是(  )
A.放热发光 B.生产气体或沉淀
C.状态发生改变 D.有其它物质生成
9.下列是镁带燃烧过程中伴随的一些现象,其中能作为“镁带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镁带消失 ③放出大量的热 ④生成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④
10.下列现象能成为判断化学变化依据的是(  )
A.蜡烛点燃后逐渐变短
B.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
C.蜡烛熄灭瞬间产生白烟
D.蜡烛燃烧时将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翻转后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1.下列家庭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糖溶于水时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B.用铅笔芯的粉末打开生锈的铁锁
C.利用食醋去除水瓶中的水垢
D.利用木炭和棉花净化水
二.填空题
12.在化学变化中除生成新物质外,还常伴随一些现象发生,从①放热②发光③状态变化④颜色变化⑤形状改变⑥生成沉淀⑦生成气体中选择,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有(填序号)   。
13.有的同学对化学变化有下列认识上的误区,请你为他的下列错误认识,各给出一个反例,帮他走出这些误区。
(1)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反例:   ;
(2)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反例:   ;
(3)所有化学变化的发生,都需要点燃。反例:   。
14.(1)判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____。
(2)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_____。
(3)判断“加热碳酸氢铵”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_________。
15.下列水的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各是哪些?(请用序号表示)
水水蒸气水氢气和氧气水蒸气水
物理变化是__ __,化学变化是_ _。
1.1物质的变化 导学案
年级:九 学科:科学 备课人:_________ 备课时间:2019年 月 日
课 题
1.1物质的变化
第 次课
教学目标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知道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
3.掌握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找到物质变化的证据。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方法总结物质变化的证据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个人修改记录
一.课前交流,了解学生上次课的复习情况。
二.知识梳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区别: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2、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3、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4、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加热时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白色粉末,该粉末遇水又变成兰色晶体。
CuSO4·5H2O====== CuSO4+5H2O ; CuSO4+5H2O===== CuSO4·5H2O
5、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硫酸铜溶液检验蛋白质的存在,使其产生沉淀;(2)白色硫酸铜粉末检验水分的存在,遇水变蓝色。
三.典例精析。
【例1】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准备几小片铜片,探究金属铜的化学性质。
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观察与问题】将一小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表面变黑。
【假设与预测】假设一: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火焰的黑烟附着在铜片上。
假设二: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铜片与_______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与事实】实验一:用洁净的干布擦一擦铜片上的黑色物质,黑色物质不易被擦去;将铜片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铜片也变黑。
实验二:将铜片放入小试管中并塞上橡皮塞,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直至铜片变黑。加热片刻,铜片不再变黑。
【解释与结论】上述实验一证实,假设一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实验二证实,假设二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表达与交流】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与迁移】如果用真空泵抽去装有铜片的试管内的空气,或用氮气充满装有铜片的试管,然后加热,铜片_____(填“会”或“不会”)变黑。如果将铝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空气中的氧气,不正确,正确, ,不会,
铝+氧气 加热→ 氧化铝
【例2】常用的“灭火弹”里装有液态四氯化碳,使用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A. 气态时密度比空气大 B. 沸点较低,容易气化 C. 不支持燃烧 D. 可燃性
解析:A. 四氯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属于物理性质,故错误;
B. 沸点较低,容易气化,属于物理性质,故错误;
C. 不支持燃烧,不燃烧,属于化学性质,故正确;
D. 四氯化碳能够用于灭火,说明不支持燃烧,不燃烧,故错误;
故选:C。
【例3】近来我市将市区汽车排气管装上三效催化转换器,目的是使①碳氢化合物迅速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②氮的氧化物转化为氮气;使汽车尾气得到净化。关于这两个目的所涉及的物质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为氧化反应 B.均为化学反应
C.均为物理变化 D.①为化学变化,②为物理变化
解析:B。碳氢化合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氮的氧化物转化为氮气,都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故均为化学变化。
四.能力训练。
1.远到恒星、行星,近到树木、花草,物质世界一刻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下列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①烘烤食物??②钢铁生锈???③擦燃一根火柴???④干冰升华
⑤瓷碗碎了?⑥杜鹃开花??⑦沙子变成了沙雕???⑧化石燃料的形成。 A.①②④⑥⑧ B.①②③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解析:烘烤食物、钢铁生锈、火柴燃烧、杜鹃开花、化石燃料的形成的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干冰升华、瓷碗破碎、沙子堆成沙雕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氧气难溶于水 B. 氦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 碳酸不稳定,加热会分解 D. 酒精易挥发
解析:A. 氧气难溶于水,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 氦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颜色、气味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 碳酸不稳定,加热会分解,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 酒精易挥发,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生产资料,下面做法利用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氮气 B.工匠熔化玻璃吹制各种容器
C.大棚蔬菜生产施用二氧化碳气体提高产量 D.海员蒸馏海水获取淡水
解析:C项,大棚蔬菜生产施用二氧化碳气体提高产量,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和有机物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择C项;
A项,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氮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不选A项;
B项,工匠熔化玻璃吹制各种容器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选B项;
D项,海员蒸馏海水获取淡水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选D项。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4.在下列事实所伴随的变化中,肯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D )
①分子种类发生改变;②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③有发光、发热现象;④有火焰产生;⑤有沉淀产生;⑥有颜色变化。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④
5.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D.解析:“新物质”要求与“旧物质”在化学性质上有不同,因此在组成或结构上会与变化前的物质有不同,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6.某学习小组在一次化学课外活动时,如图所示做了一个小魔术。他们分别把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两根玻璃棒相互靠近,两棒之间生成一股白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白烟的变化属于______变化。? (2)浓盐酸和浓氨水均有刺激性气味,这属于______性质。? (3)该实验说明了微粒的一条基本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化学 (2)物理 (3)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7.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化学名称为五水硫酸铜,化学式为CuSO4?5H2O。加热硫酸铜晶体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同时试管口有______,其化学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冷却后固体中加水发生变化的证据是观察到____________,由此推测出硫酸铜的一种化学性质是可以______。
答案:蓝色晶体变白色粉末;水珠;白色粉末变成蓝色;检验水。
8.高铁酸钾(K2FeO4)是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它的氧化性超过高锰酸钾,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干燥的高铁酸钾在198摄氏度以下是稳定的,受热易分解为金属氧化物和氧气。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高铁酸钾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铁酸钾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保存高铁酸钾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完成高铁酸钾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K2FeO4+10H2O==4Fe(OH)3+8KOH+3_______↑
答案:(1)紫色、结晶粉末。 (2)受热易分解为氧化物和氧气。
(3)+6 干燥 低温 (4)O2
解析:
(1)高铁酸钾是一种具有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属于高铁酸钾的物理性质,故填:紫色、结晶粉末; (2)高铁酸钾受热易分解为氧化铁、金属氧化物和氧气,所以高铁酸钾的化学性质有受热易分解.
9.如图是从空气中分离氧气的示意图:请你写出从图中所获得的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信息各一条:
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组成的混合物 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 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物理变化 解:组成方面: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组成的混合物.故填: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组成的混合物. 结构方面: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故填: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 性质方面: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故填: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 变化方面: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物理变化.故填: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物理变化.
10.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
a.烧杯内壁出现_____;b.手摸烧杯壁有___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_______,蜡烛燃烧为___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变化。
【获得结论】猜想___(填“一”或“二”)正确。
答案:【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收集证据】(1)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所以感觉到烧杯的外壁变热;而烧杯内壁产生了水;
(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3)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比较通电前后灯丝的变化可以知道灯丝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可以判断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光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1)水雾;发烫;(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水和二氧化碳;化学;(3)物理;【获得结论】二。
11.把一小块银白色的金属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可以看到钠块浮在水面上,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钠熔化成小球,甚至会使钠和生成的氢气都发生燃烧。如果在上述盛蒸馏水的烧杯中先注入一些煤油,再投入金属钠,可以看到金属钠悬浮在煤油和水的界面上(如图),同样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但是不发生燃烧。
在第二种情况下,钠也能和水反应,但不发生燃烧,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实验能说明钠有哪些性质?(两类性质至少各写两点)
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煤油隔绝了空气(或氧气);(2)有银白色光泽、常温下呈固态,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等;能与水反应、有可燃性,不能与煤油反应等。
12.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2)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__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气态 (2)沸点;有。
(3)木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了火焰。
解析:
(1)由实验现象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故答案为:气态。
(2)由实验探究可知:物质燃烧有火焰是因为,物质在气态时燃烧才有火焰,因此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金属钠燃烧时已经超过沸点,是在气态时燃烧,因此金属钠燃烧有火焰产生;故答案为:沸点;有。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氧气中燃烧能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不能完全燃烧,木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了火焰;故答案为:因为在氧气中燃烧能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不能完全燃烧,木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了火焰。
13.通常状况下,①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②在101KPa,4℃时水的密度最大,约为1g/cm-3。③在此压强下,将水加热到100℃就可以使其变成水蒸气。④在通电的条件下,水能分解出氢气和氧气。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1)水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叙述中的物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 (2)④ (3)③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 )
A.有新物质生成 B.发光发热 C.有气体生成 D.有沉淀生成
2.下列能说明硫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 C )
A.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硫粉的质量减少了
3.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 )
A.生成新物质 B.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发光发热
4.用来判断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C )
A.固体逐渐减少
B.有气泡产生
C.生成了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所得液体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5.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这里所说的“新物质”是指( D )
A.自然界没有的物质
B.有新颜色、新状态的物质
C.有新元素的物质
D.在组成结构方面不同于原有物质的“新”物质
6.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把反应物看成是“旧物质”,下面对“新物质”和“旧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C )
A.“新物质”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
B.“新物质”不会再变成其他物质
C.“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B.有放热现象发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变化都需要一定条件才能发生
D.蜡烛燃烧的本质特征是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8.化学变化的特征是( D )
A.放热发光 B.生产气体或沉淀
C.状态发生改变 D.有其它物质生成
9.下列是镁带燃烧过程中伴随的一些现象,其中能作为“镁带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D )
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镁带消失 ③放出大量的热 ④生成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④
10.下列现象能成为判断化学变化依据的是( D )
A.蜡烛点燃后逐渐变短
B.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
C.蜡烛熄灭瞬间产生白烟
D.蜡烛燃烧时将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翻转后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1.下列家庭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
A.糖溶于水时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B.用铅笔芯的粉末打开生锈的铁锁
C.利用食醋去除水瓶中的水垢
D.利用木炭和棉花净化水
二.填空题
12.在化学变化中除生成新物质外,还常伴随一些现象发生,从①放热②发光③状态变化④颜色变化⑤形状改变⑥生成沉淀⑦生成气体中选择,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有(填序号)   。①②④⑥⑦
13.有的同学对化学变化有下列认识上的误区,请你为他的下列错误认识,各给出一个反例,帮他走出这些误区。
(1)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反例:   ;
(2)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反例:   ;
(3)所有化学变化的发生,都需要点燃。反例:   。
答案:(1)灯泡通电发光、放热不是化学变化 
14.(1)判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____。
(2)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_____。
(3)判断“加热碳酸氢铵”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_________。
14.(1) 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
(2) 生成了白色固体
(3) 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5.下列水的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各是哪些?(请用序号表示)
水水蒸气水氢气和氧气水蒸气水
物理变化是__ __,化学变化是_ _。
15. (1)(2)(5)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