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科试卷
完卷 时间: 90 分钟 满 分: 100 分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I卷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前683—前621年)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3人,以孙立者2人,不明嫡庶者1人,以长子继位者仅2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
A.因为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B.导致王位争夺激烈??
C.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2.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从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这说明了当时( )
A.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 B.政府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C.国家推行商品专卖政策 D.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
3. 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
/
对这一演变过程的最佳解读是( )
A.总体趋势是图画到线条 B.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C.反映了文化政策的变迁 D.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4. 西汉初期,陆贾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其天人学说中;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
A.发展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学说
C.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D.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5. 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统计图。据此可知西汉初年( )
/
中央辖郡 王国辖郡 中央辖人口 王国辖人口
A.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B.中央辖郡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
C.诸侯王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尖锐 D.地方官制调整影响社会秩序稳定
6. 西晋时,太子的卫兵多达万人以上,太子师傅增至6人,太子舍人、庶子、洗马等属官增至三四十人,都是由当时的名流担任。南朝宋武帝刘裕即位后,立即增加太子兵力,到宋文帝时“至实甲万人”。梁朝太子精兵估计也不下万人。这些史实表明,西晋南朝时期( )
A.太子掌控朝廷实权 B.皇子争权现象频繁
C.官僚政治体系庞杂 D.皇权诉诸亲缘维系
7. 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1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些现象( )
A.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直接导致唐后期朋党之争
8. 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
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 ( )
A.反思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B.注重知识系统忽视生活实践
C.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 ?D.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
9. 南宋的数学著作《数学九章》中设计了一道算术题,大意如下:甲乙丙丁四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贸易,个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金、银、盐等,相互之间互有假借。“海外赴务抽毕,除纳主家货物外”,剩余的商品有沉香、胡椒和象牙,那么,他们应该得到多少回报。由此可见南宋( )
A.海外市场的扩大盛行以物易物?????? B.数学等传统科技发达?
C.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分离???? D.政府鼓励民间发展外贸
10. 据《左传》载:齐国大夫崔杼弑君,史官因如实记载而遭其杀害,其他史官继续秉笔直书,直到崔氏妥协。此事被汉唐史官奉为佳谈,明清史官却当作笑谈。这反映出( )
A.科举制度使史官缺乏独立精神 B.商品经济发展阻碍史学精神传承?
C.历史记述必须服务于现实政治 D.史学精神的传承受现实政治制约???
11. 明朝时期,徽商崛起。不少徽商通过与官府合作演变为特权商人;部分徽商则经营到海外,嘉靖倭患的一些著名首领是徽商出身;也有相当多的徽商将相当一部分资本用于购买土地进行经营。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明太祖的家乡人拥有更多特权 B.商帮的形成加剧商业乱象
C.国家政策对商品经济干预明显 D.徽商的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12. 在古代雅典,戏剧家的创作主要涉及城邦政务、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问题,戏剧开演前通常会有一些仪式,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这些现象说明雅典( )
A.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B.注重强化城邦意识
C.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D.公民政治地位提高
13. 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对古罗马某一法律评述如下:“城邦宪制发生了变化”,国家权力由“王政”转化为贵族与平民相结合的共同体,且通过罗马共和政府的制度结构受到了重要的约束。据此可知,这一法律( )
A.反映了古罗马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革除了罗马习惯法的立法基础C.开启了罗马共和国对法治的思考 D.使罗马法由习惯法走向成文法
14. 13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供不同行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文艺沙龙及节日庆典。这些活动倡导开放宽容的文化氛围,并以大众化、通俗化的具体形式,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直观地、大众化地加以呈现和表达。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 人文精神逐渐流行 B. 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C. 古典文化走向复兴 D. 教会势力趋于衰落
15. 据记载,为使探险更有成效,西班牙国王曾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1/10的收入,允许麦哲伦船队拥有所发现的岛屿和大陆收入的1/20,后又增至1/15。这一记载说明( )
A.西班牙最早开展了航海探险 B.航海人才受到西班牙的重视
C.新航路开辟得益于王权支持 D.良好竞争机制促使探险成功
16. 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17.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可知,该学者强调 ( )
A.两者都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B.前者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
C.两者斗争的目标大相径庭 D.后者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18.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B.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
C.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 D.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19. 美国制宪会议期间,北方资产阶级虽反对奴隶贸易,却支持在宪法中写入引渡逃奴的内容;联邦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在国家权力分配上争吵不休,却对禁止各州发行纸币和破坏契约义务的条款毫无争议。这充分说明美国( )
A.联邦与各州达成妥协 B.制宪目的之一是保护私有财产?
C.实行联邦制的必要性 D.对保留黑人奴隶制度形成共识
20. “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宜言》中这段话( )
A.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 B.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C.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 D.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
21.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各联邦成员仍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帝国军队也是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巴伐利亚和符腾堡都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此外,各邦还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这一现象( )
A.植根于长期分裂的历史? B.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C.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D.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22. 根据查尔斯·斯帕尔1896年的统计,1%的美国人拥有一半以上的国家财富,12%的人占有全国财富的近90%。到20世纪初,1%的首富几乎掠夺了国民财富的88%。这一现象表明( )
A.经济发展必然引发社会危机 B.美国政府急需加强社会调控
C.追逐财富成为时人普遍愿望 D.阶级对立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23. (巴黎)公社应该成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设在专区首府里的代表会议,应当主管本专区所有一切农民公社事务,而这些专区的代表会议则应派代表参加巴黎的全国代表会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巴黎公社实行了直接民主 B.基层公社拥有社会管理权
C.?国家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 D.法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24. 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和其他集团的敌视,但在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据此可知( )
A.社会达尔文主义被普遍接受 B.自然科学与宗教信仰不能并存
C.进化论推动马克思主义诞生 D.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
第II卷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试题,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28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隋唐时期的官服中,开始出现一种圆领式结构的官服——圆领袍。这种窄袖、合身、长短过膝的圆领袍其实是一种胡服。考古研究初步判断,圆领袍的故乡很可能源自于西亚。我国已发现的这种圆领袍形象大约出现在东晋早期,地点在新疆的楼兰。……相比中国传统的交领式衣装和右衽式礼服,圆领式衣装具有保暖性更好、便于活动的实用功能,故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自西北地区迅速东传,成为北方地区带有明显异域风尚的重要服饰品种。后来,同为北周柱国之臣的杨坚、李渊在各自相继取得隋、唐政权后均做出了将本为胡服的圆领袍直接纳入朝廷礼服的规定。相较赵武灵王第一次引入胡服改革中发生的激烈斗争,这次引入胡服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显争论的记载出现。
——摘编自赵连赏《浅谈历史上两次异域服饰引入对中国古代官服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圆领袍成为朝廷礼服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圆领袍普及产生的影响。(11分)
材料二 近代早期的英国服饰是一种身份,不同阶层的服饰,质地和色彩迥然有别。 17世纪中后期开始,由于军事订货、济贫、殖民等需要,成衣需求量大增,传统的量体裁衣制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开始出现专门的服饰承包商,他们向布料商购买原材料,然后将工作分发给手工工场,工场雇用大量涌入城市的女工,批量生产出廉价服饰。这种质地优良、色彩丰富、廉价实用的服饰深受大众欢迎。
成衣业的发展促使英国服饰业在18世纪之后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服饰如长袍、夹克、马甲、外套、成套服装都实现了成衣制作。在18世纪的精英眼里,没有一个劳动群体比佣人在服饰上更奢侈。当时的小册子、戏剧、讽刺画经常将仆人的服饰作为攻击对象。总体上来看,到18世纪,不管是上流社会还是中下层大众,服饰质地都有很大的改善,特别是中下层大众的服饰质地从皮革、厚重羊毛织品向亚麻、棉麻混合物、纯棉织品发展。随着质地的改善,服饰色彩也更加多样而艳丽,同时服饰款式和样式也发生变化,服饰变得更加时尚,服饰上的饰品越来越多和繁杂。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成衣业崛起的主要特点以及当时服饰消费变化折射出的社会变迁。(1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注:“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当前衡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摘自李稻葵,金星晔,管汉晖《中国历史GDP核算及国际比较:文献综述》
阅读分析材料,指出材料所反映的一个历史问题,并结合19世纪中期前的中外历史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条理)
请考生在第27、28两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道题目计分。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自汉代开始,祭祀先贤就被官员和士大夫们看作是教化黎民的大事。在宋代的州县先贤祭祀中,出生于此地、仕宦于此地、寓居于此地的先贤是混同在一起的。1543年,明朝廷申严乡贤、名宦入祠资格,凡推举乡贤,其程序为先由当地乡约、保正公举呈文,经学校生员讨论、商议,对推举之人才德没有疑问,方由生员作呈文,详述此人行实,申报本县核实,然后上报提学。学官再考其行实,予以认可。能否列入乡贤,有赖于此人长期在地方县学读书、其道德文章得到本地生员和乡老的一致认可。这就需要官员及其家族在本地的长期经营,或为官清正,或淡泊自守,更要积极参与地方赈灾和公益活动,在当地树立威望。乡贤祠成为地方一些并非声名卓著的官员,死后享受地方祭祀的重要场所,其家族因之成为一地望族。
——魏峰《从先贤祠到乡贤祠——从先贤祭祀看宋明地方认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乡贤”祭祀制度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乡贤”祭祀制度较前代严格的历史作用。(6分)
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桑哥,畏兀儿人,深得元世祖信任,官至尚书右丞相。在职期间,西藏阿里地区的驿站做出了改革措施,打压了驿站出现的一切不良现象。原先支应藏北驿站的人户都是从卫地的几个万户府中征调的,支差的人畜物资都是从数百里甚至上千里的地调配,驿站的人力物力都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加以条件艰苦、站户逃亡,驿站交通常常受阻。桑哥把驿站交给蒙古军统一管理,保障驿站畅通。驿站所在之地奇寒难忍,蒙藏来往使臣、商客,沿途得不到乌拉供应,需得自己照料。于是“按照众人的请求,大臣桑哥命令军队留驻藏北,拔出一部分人负责驿站事务。”桑哥规定每个人员的任务,尽量做到各司其职,人尽其用。一定程度上打压驿站人员贪赃枉法的现象,让驿站发挥其本应有的作用。桑哥规定驿站所需费用由乌斯藏各万户供应,乌斯藏地方各个万户,以达果为单位,将马匹、驮畜、乳畜、肉羊、供给驿站的青稞、帐篷、马鞍、坐垫等物品统统交由蒙古人掌管。
——摘编自肖婧《浅析元朝宰相桑哥之驿站改革》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桑哥驿站制度改革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桑哥驿站制度改革的历史意文。(9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A
D
C
A
D
A
A
C
D
B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B
C
C
D
D
B
B
A
B
C
D
25.(1)原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圆领袍保暖性更好、便于活动;北方民族相似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隋唐统治者提倡;儒家文化的包容性。(5 分)
影响:丰富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成为古代服饰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标识;有利于健全封建国家的服饰礼仪;写: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得1分);增强了服饰的实用性,方便民众的生活;有利于健全封建国家的典章制度(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合;为后世封建官服体系的发展完善提供借鉴;促进了思想解放。(任意3点6分)
(2)特点:受强大的市场需求推动;近代手工工场批量生产,生产成本低;成衣消费大众化(满足各阶层多样化消费需求);物美价廉,时尚多样。(任意3点6分)
社会变迁:传统等级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阶级关系变动;服饰体现等级身份的功能弱化);英国从农耕社会向近代(商业)社会转型;城乡商品经济发展;棉纺织业不断革新;中间阶层壮大并成为消费主力;机器生产兴起;人们追求时尚,审美趣味变化。(任意4点8 分)
所写的历史问题要明确合理得3分;阐述必须体现中外对比,史论结合,逻辑对应;只写中国或外国一方面的,得相应等级分的一半分数;结论1分。
示例(一)历史问题:经济结构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分)
阐述:基于海洋文明发展的近代欧洲,商业发展繁荣,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形成和深入发展,工业化发展程度不断提升,市场、资本、资源、技术、劳动力等因素得到有效整合,如图所示,欧洲从13世纪到19世纪,人均GDP,意大利、荷兰、英国依次登顶,英国发展尤其迅速。而基于大河文明发展的传统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自宋初至晚清,即便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且生产力没有产生质的变革,中国人均GDP没有发生大的改变。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活力已明显落后于西方,调整经济结构之路任重道远。(8分)
总之,经济结构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家经济发展。(1分)
示例(二)历史问题:经济结构是影响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3分)
阐述:如图所示,欧洲从13世纪到19世纪,人均GDP,意大利、荷兰、英国依次登顶,究其原因,14、15世纪,随着欧洲手工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扩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先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7世纪,荷兰依托先进的造船技术和雄厚的商业资本,在早期殖民扩张中迅速崛起,成为海上霸主;18世纪,经过14、15世纪圈地运动和早期殖民扩张,拥有广阔海外殖民地的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欧洲国家率先开始近代化,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并迅速影响外围国家。而传统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自宋初至明清,即便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且生产力没有产生质的变革,中国人均GDP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直到十九世纪中期,遭遇西方工业文明冲击,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迫开始社会转型。 (8分)
总之,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对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1分)
示例(三)历史问题:改革创新是助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阐述:略(提示,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明清时期的封闭收缩可以作为此历史问题的正、反论据)
历史问题写:经济政策影响社会转型;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展、工业革命)影响中西历史发展轨迹等也同样赋分。
27.(1)明确将名宦和乡贤的祭祀区分开来;程序和标准较前代严格;强调乡贤的本地人属性;更突出强调乡贤祠的教化功能。(任3点9分)
(2)历史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明清社会结构的长期稳定;进一步促进尚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古代吏治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推动了民间的移风易俗。(任3点6分)
28. (1)措施:把驿站交给蒙古军队统一管理;专人负责驿站事务,明确职责;规定驿站所需费用由乌斯藏各万户供应。(每点2分,共6分)
(2)意义:保障了驿站人力物力供应,保障驿站道路畅通,从而加强了元朝中央政府对整个藏族地区的管理;打压驿站人员贪赃枉法的现象,让驿站发挥其本应有的作用;加强西藏地方与内地各兄弟民族的联系,有利于民族融合。(每点3分,共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