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2.2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课件 (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2.2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课件 (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7-17 16:4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问题探究:测量需要一个标准
同学们用自己的大拇指指尖和中指指尖的距离(叫一拃)测量课桌的长度,然后比较一下拃数是否相同?为什么同样长的课桌得出的拃数却不相同呢?
如果用“拃”作为比较的依据,作为测量长度的标准,可行吗?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确定的测量值呢?
导入新课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重点)
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重点)
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1.长度的单位:
讲授新课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
分米
厘米
微米
纳米
毫米
dm
km
cm
mm
μm
nm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天文学中使用的长度单位:
光年(即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1光年(l.y.)≈9.461×1015米。
讲授新课
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讲授新课
(1)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符号:s.
(2)其它常见的时间单位及符号。
时、 分、 毫秒、 微秒
h min ms μs
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 μs
2.时间的单位:
换算关系
讲授新课
测量单位换算方法步骤:
先“换” 后“算”
物理量的原数字不变,原单位与换用单位之间进行等量代换
将各物理量单位前的数字进行化简运算
讲授新课
(1)600m=_______μm
600m= 600×106 μm= 6×108 μm
长度单位换算:
讲授新课
(2) 180m= km
180m= 180×10-3km = 0.18km
(1)500min=_______s
500min= 500×60 s= 30000 s
时间单位换算:
讲授新课
(2)180ms= s
180ms= 180×10-3s = 0.18s
单位换算:
(1)0.45m= = nm
(2)38cm= = μm
(3)750s= = ms
(4)3×109μs= = s
0.45×109nm
4.5×108
38×104μm
3.8×105
750×103ms
7.5×105
3×109×10-6s
3×103
练一练
讲授新课
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讲授新课
测量长度常用的工具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尺寸
讲授新课
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
8cm
1mm
单位
零刻度线
量程
分度值
它的量程是多少?
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1.会认
讲授新课
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2.会选
讲授新课
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3.会放
讲授新课
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如图丙所示)。

×
×

4.会看
讲授新课
2.78cm
5.会读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分度值 1㎜ ;物体长度为 2.78㎝ 。
分度值 1㎝ ;
物体长度2.7㎝。
分度值不同,读数也不同
讲授新课
准确值为: 估读值为: 单位为: 。
此时物体长度为: 。
2.7
2.78cm
cm
0.08
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6.会记
讲授新课
图中测得物体的长度是 。
3.70cm
练一练
讲授新课
适于测较长的曲线长度,例如运动场的跑道。
二、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讲授新课
1.滚轮法
讲授新课
2.化曲为直法(等效替代法)
测较短的曲线,例如地图册上的铁路线长
A′
B′
A
B
地图测绘仪   
讲授新课
3.组合法
(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
讲授新课
想一想:如何测量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
4.测多算少法(累积法)
分(小圈)的最小分度值:
秒(大圈)的最小分度值:
秒表读数:
0.5min
0.1s
1min41.0s
三、时间的测量
(1)认识秒表
讲授新课
一走
二停
三归零
(2)使用方法
讲授新课
活动:时间的测量
1.采用数脉搏跳动的次数的方法来估测一段时间:
某同学从教室一段走到另一端大约需多少秒
跑100米所用时间大约是多少秒

2.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从教室一端走到另外一端)
讲授新课
30s
0.1s
15min
0.5min
9min38.4s
取一块机械停表,仔细观察:
练一练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一)定义: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就叫误差。
(二)误差的来源 (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
2.仪器本身不准确 。
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1.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
四、误差
讲授新课
(三)注意:
1.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2.减小误差的办法: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B、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C、改进测量方法。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
3.误差不是错误:
测量1枚硬币厚度,为了减小误差,下列方法中能减小估读误差最佳的是( )
A.用刻度仔细地测量硬币厚度 。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测量10枚硬币叠加起来总厚度,再除以 10,求出1枚厚度。
D.刻度尺分别测量10枚硬币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C
练一练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测量单位
测量活动
测量误差
国际单位制
长度单位
时间单位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s、h、min等
用表测量时间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减小误差的方法
m、mm、nm等
单位换算
1.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cm;机械停表读数是 min s。
2.00
随堂训练
2. 现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μm=2.5×10-6m
B.2.5μm=2.5×10-5dm
C.2.5 μm=2.5×10-6cm
D.2.5μm= 2.5×10-9m
A
随堂训练
3.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随堂训练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