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第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计算器,并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过程。
2、掌握用计算器计算的操作步骤,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3、对用计算器计算充满兴趣,体验计算器计算方便、快捷、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运算。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
一、简介计算工具的演变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计算器,并用它来进行计算。
板书课题,计算器。
出示计算器。 师:除了计算器你还知道哪些计算工具??
生:算盘。
接着,教师简要说明计算工具的演变。
1、石子计数,远古时代,人们用石子计数或结绳计数
2、算筹,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用算筹计算。
3、算盘,用算盘来计算称为珠算。珠算在我国,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4、计算机,原来需要几十年时间运算的题目,现在只需要1秒就可以了。 ?
(1)你还知道那些关于计算机的知识?? ?
(2)你利用计算机做过哪些事情?? ?
二、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了解计算器的功能键。 ?
1.开关键ON 按此键,屏幕显示“0”。 ?
2.数字键?7 8 9 4 5 6 1 2 3 0
按数字键,屏幕显示相应数字。 ?
3.符号键:+ - ?× ÷
按符号键,屏幕不改变原显示内容,计算器按此键功能输入计算要求。 ?
4.关闭键:OFF
按此键,关闭计算机。
用计算器计算。
计算:6098+593 ?
1、学生尝试独立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
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计算过程。
① 按开关键ON ② 按数字键6 0 9 8
③ 按 + ④ 按数字键5 9 3
⑤ 按 = ⑥ 按开关键ON 或者按关闭键OFF
3、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 ?
?7204-426 3145+436 9307-3528 87×24 972÷31
巩固练习
61页练一练2、3题
板书设计:
计算:6098+593
① 按开关键ON ② 按数字键6 0 9 8
③ 按 + ④ 按数字键5 9 3
⑤ 按 = ⑥ 按开关键ON 或者按关闭键OFF
教学反思:
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策略。介绍计算工具发展时,由学生自己说说已经知道哪些知识,小组交流计算器的共同部分,自主探索各键的功能,同桌间互相交流等形式,在生生互动中使已有的这方面知识得到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在学习使用计算器时,以学生自练为主,在自练中摸索按键的顺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学完了这节课,学生能否合理使用计算器,能否达到以上具体目标,能否用计算器计算出家庭收支情况、仓库物品进出情况等,是我在设计时考虑的重点。要使已经熟悉计算器功能和操作的同学能在课堂 上感受到用计算器的实际意义,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2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某些计算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计算器计算、探索并发现特殊数学运算规律的过程。
2、会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特殊运算的规律,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和归纳推理。
3、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激发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发现已有数学规律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活动,使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
二、探索规律
1、活动一。
(1)出示活动规则。
任取一个两位数,是双数,除以2;是单数,乘3再加1,得出结果,如上反复进行,最后得出结果是1停止。
师提示学生注意,根据每次算的结果是单数还是双数,再进行下一步计算。
2、活动二。
(1)如果任取一个三位数,按上面的程序在计算一下,看结果如何?你猜猜结果是多少.?
①学生自己说出猜想。
②探索活动。
③发现规律.
计算结束后,将结果与刚才的数比较,你看看是否猜对了。结果是1。
(2)归纳总结,不管选什么数:只要按规定的这个程序计算:结果都得1。
(3)告诉学生这是著名的“角谷猜想”
将角谷猜想中的“逢单数乘3再加1”改为“逢单数乘5再加1”,结果会怎样??
3、活动3。
(1)出示活动规律。
任意取三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和一个最小的三位数。用最大数减去最小数:得到一个新的三位数。
用新的三位数中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和一个最小的三位数重复上面的运算??
师:我想你们都应该得到495这个数字。
(2)学生依据以上规则进行探索活动。
如:选5 1 4 这三个数字。
541-145=396 963-369=594 954-459=495
完成后:再提出另一个问题。
(3)任意选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和一个最小的四位数,按以上规律进行探索。
过程要求:
① 学生任选四个不相同的数字。
② 按以上规律进行探索。
③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④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结果都得到“3996”这个数。
巩固练习
课后63页第2题
板书设计:
活动1:不管选什么数:只要按规定的这个程序计算:结果都得1。
活动3:得到495这个数字。
教学反思:
1.教学时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发现探索规律,并且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上课时有些思维敏捷的孩子会一下子发现规律,并脱口而出,于是,我就让这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想的,给还处于懵懂的孩子一些提示,小结规律后,再通过学生自己写算式来验证发现的规律,这样就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当然,对那些“聪明”孩子的上课习惯还是要加强培养。
2.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在家里算一算例题,找找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效率,也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发现规律。
3.克服思维惰性,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后,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一些较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但有些孩子为了避免犯错,会回避用规律来进行计算,而是采用比较繁琐的列竖式。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课堂上对规律的感知还不够,要适当的给这部分孩子增加练习量,进一步感受规律,提高规律掌握的熟练度。另一种是,怕粗心犯错,对于这部分孩子则可让他们算完后,进行估算,这样有利于他们养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通过估算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第3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数位表以及读、写亿以内数的过程。
2、认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知道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能读、写亿以内的数。
3、对现实生活中与大数有关的事物感兴趣,体会大叔在表达和交流信息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万级的数位以及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学会含有两级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
万级末位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如:
(1)学校里共有多少名学生?三位数或四位数。
(2)你家里每月收入是多少元?
(3)翻开课本或一些课外书籍,看看该书的印刷字数。五位数或六位数。
2、万以内的计数单位。 板书:25000元
师:这是老师家里的存款,请同学们说一说,老师家里存了多少钱?
生:二万五千元。
师:这个数是几位数?各个数位的名称是什么?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更大的数。
板书课题:认识更大的数—亿以内的数
2、教学例题1。
出示课件,课本插图。
我国南极长城站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一万七千五百零一千米。
地球与月球的平均距离约为三十八万四千四百零二千米。
(1)学生尝试着读一读各数。
①学生看图,读一读题中的信息。
②教师辅助读出题中的数据。
(2)指导读数。
① 出示数位顺序表。
② 把数写在数位表中。
③让学生从右往左读出每一个数位,教师介绍个级和万级,说明数位表是按“每四位一级”编制的。
说明:个位上的“1”表示1个,万位上的“1”表示1万。万级上的数表示有多少万,个级上的数表示有多少个?
3、读数、写数
(1)让学生观察例1填在数位表中的数,说一说含有两级的数怎样写。写数从最高位开始写,哪个数位上没有就用“0”来占位。
(2)出示例2数位表,让学生自己试着读出每一个数。
(3)学生对照数位表尝试读数。
3504008读作:三百五十万四千零八
1003090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九百
6200000 读作:六百二十万
(4)说一说各自的读数方法,交流经验。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读数的方法:
如:350 4008
① 将数分级,从个位起,每四位一级,分个级、万级。
② 万级以上的数表示几个万,个级上的数表示几个一。
万级:“350” 读作:三百五十万
个级:“4008” 读作:四千零八
③ 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
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学习到了哪些知识呢?
五、布置作业
第 65页第2题。 ?
板书设计:
写数 、读数
一万七千五百零一 写作:17501
三十八万四千四百零二 写作:384402
① 出示数位顺序表。
② 把数写在数位表中。
③让学生从右往左读出每一个数位,教师介绍个级和万级,说明数位表是按“每四位一级”编制的。
3504008 读作:三百五十万四千零八
10030900 读作:一千零三万零九百
6200000 读作:六百二十万
教学反思:
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利用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迁移到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亿以内数的中间和末尾有零,以及中间有两个零,万级末尾有零和千位上有零的读法,学生最容易读错和写错。因为这单元学习的是认识大数,都是万以上的,所以在教学过程,采用了分级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更清晰的读数。虽然学生知道分级的好处,在教学中,我也时刻提醒学生要先分级,课堂上做作业的时候也是先分级,再读数。对于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学生的掌握还不是很好。特别是万级四个数位都是0,个级高位有0的数,学生出错最多。他们容易犯迷糊,这个0要读还是不要读。
第4课时 整万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和体验一百万的过程。
2、掌握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方法,会用“万”为单位表示大数。认识并感受一百万的实际意义。
3、体会用“万”为单位表示大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
掌握将整万的数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秒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下面各题。
1.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 写作:
二百零四万五千 写作:
三千零二十万零二百 写作:
五千八百万零七百人 写作:
三百六十四万八千吨 写作: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写数,教师巡视。
(2)请几位学生上台板演。
(3)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
2. 读一读下面的数。
2006000 读作: 35008000 读作:
1020000 读作: 8600000 读作:
过程要求:
学生逐一读出以上各数。(2)教师板书写出各数的读法。 ?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3。课件出示课本插图。
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是 七十二万平方米。
北京圆明园的占地面积是 三百四十六万平方米。
让学生读图片下面的文字,自己写出这些数并说一说是怎样写的。
七十二万写作:720000 三百四十六万写作:3460000
让学生读出这两个数,说一说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都是整万的数, 接着教师说明,为了读写方便,我们经常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教师启发,我们知道10000可以写出1万。鼓励学生试着改写两个整万的数。让两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
720000=72万 3460000=346万
2、议一议,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先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总结改写方法。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方法,
将万后面的4个0去掉,换成一个“万”字。用“万”字来代替末尾的4个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了。
3、试一试。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180000 300000 20500000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改写。(2)、同学之间交流。(3)说一说你对改写的体会。 强调添上“万”字。
4、教学例4:体验一百万。
(1)提出问题:你知道一百万有多大吗?使学生了解:一百万是个七位数,写作1000000
(2)提问100万元面值100元的人民币有多少张,给学生独立思考、推算的时间,然后交流推算的方法和结果。得出100万元面值100元的人民币有10000张。 ?
①提出问题:估算一下,银行工作人员用手数100万元面值10元的人民币,需要多长时间。
告诉学生:银行银行工作人员每分钟大约数140张。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需要的时间。
②测一测自己的心跳,估算一下心跳100万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教师提出先全班计时、测量自己半分钟心跳的次数,再让每个人计算自己心跳100万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③估算一下100万小时相当于多少年。
启发学生根据“一天有24小时、一个月按30天”进行估算。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一练”1、2题。
(1)认真看图,了解有关信息。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四、课堂小结
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吧。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一练”第3题。
板书设计:
整万数的改写
七十二万写作:720000 三百四十六万写作:3460000
720000=72万 3460000=346万
改写方法:将万后面的4个0去掉,换成一个“万”字。
一百万写作:1000000
教学反思:
1.读数写数先分级。第一单元主要是大数的认识。读数写数是关键,而要想准确读数写数一定要先分好数级,这也是我需要注意的地方。
2.课堂让学生占主导地位,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总结,探索数学的奥秘。在课堂上我的话语过多,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3.课堂环节设置要流畅些,注意知识的衔接。导入部分可以用习题来复习。
发现问题:
1.班中中下等学生占了很大比例,从上学期的成绩来看,总体不容乐观。但是如果能较好的抓住一部分中下等生,对提高总体成绩会有很大帮助。
2.学生作业书写潦草,不规范。还是要抓好课堂常规,但不能急于求成。
第5课时 非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70页。
教学目标:
1、利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人口的统计数据,经历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 为单位的近似数的过程。 ? ?
2、理解“四舍五入”法的意义,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精确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
3、了解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把亿以内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的进行“四舍五入”。了解“四舍”和“五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写出下面各数。
五十四万 写作:_______________
三百六十万 写作:_______________
二百零八万 写作:_______________
一千六百零五万 写作: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180000 2400000 3050000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出示课本插图。
下面是2010年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部分少数民族的人口。 ?(1)学生认真看图,了解这几个少数民族的人口。
(2)读一读题中各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
(3)教师说明:上面这些数都是精确数,在实际生活中,还经常用近似数描述一些大数。
(4)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如果以“万”作单位,请你想一想:纳西族人口大约是多少万人,蒙古族人口大约是多少万人?
① 学生尝试说出有多少万人?
纳西族大约有33万人。蒙古族大约598万人。
② 为什么纳西族是33万人,而不是32万人呢?
经过交流,使全体学生明白“四舍五入”的含义。
③ 请你把以上的过程写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
326295≈33万 5981840≈598万
(5)试一试。把回族和壮族人口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过程要求?
学生独立改写。②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③ 汇报改写情况。
板书:10586087≈1059万 16926381≈1693万
④ 说一说改写成近似数的方法。
2、 巩固联系出示插图。
(1)学生认真观察,了解有关信息。
(2)说一说题中哪个数是近似数,那个数是精确数。
近似数:卫星离地面约35860千米。 飞机航程约14464千米。
精确数:体育场容纳76791人。
(3)你是怎样判断的?
(4)把以上各数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改写以上各数。②同学之间互相交 ③全班反馈。
板书:35860千米≈4万千米 14464千米≈1万千米 76791人≈8万人
说一说是怎么改写的?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一练”1、2题。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四舍五入”的规则。
(2)说一说把一个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 ?
板书设计:
非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
10586087≈1059万 16926381≈1693万
近似数:卫星离地面约35860千米。 飞机航程约14464千米。
精确数:体育场容纳76791人。
35860千米≈4万千米 14464千米≈1万千米 76791人≈8万人
教学反思:
学生既要学会四舍五入法,又要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对数进行改写,而且还并非仅仅是课题中所写的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还需要根据要求改写成以“千”、“百”等作单位的数。而教材的编排意图显然是充分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把整万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的经验,力图让学生经历先把一个大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的整万数,再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复习以前学过的把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作好铺垫。老师讲解如何把 非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时, 要先把它舍去万位后面的尾数,变成整万数,如何省?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先让学生找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中哪个数的大小与万位最密切(千位),然后再利用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讲完以后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再读例,把方法及关键词再加深理解,最后让学生独立做练习巩固。
第6课时 亿以上的数,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结合我国的人口数,经历认识亿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过程。
2、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等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亿以上的数。
3、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亿以上的数据信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数位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位有0的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旧知铺垫
1、读出下面各数。
35000000 读作: 11201120 读作: 30053005 读作:
过程要求: ?
(1)逐一出示以上各题。(2)学生看数读数。(3)说一说读数的方法。 ?
2、写出下面各数。
二万八千四百一十 写作: 八十七万五千 写作: 一千八百五十六万八千 写作: 三百零五万零三百五十 写作: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
(2)请四位学生上台板演,并说明你是怎么写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教师介绍我国人口普查的情况,说明:到2010年我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然后课件出示教材插图:让学生了解建国以后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的年份:数一数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一共有多少位。然后提出,这么大的数怎样读呢
①让学生线讨论一下。
②教师说明,要读超过亿的大数:首先要了解我国的计数习惯。
2、认识数位顺序表。
下面是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排列的数位顺序表。 ①让学生观察数位表:提出,这个数位顺序表和以前学过的数位表有什么不同.?
②使学生发现:数位表中增加了“亿级”、“数位”、“计数单位”等。
③介绍我国“每四位一级”的计数习惯、计数单位、数位等概念。
3、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教师提出,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一百是多少?10个一千是多少?让学生回答。
小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计数法也叫做“逢十进一”。
(2)结合数位顺序表数一数。
?①一个一个地数,几个一是十?
②一十一十地数,几个十是一百?
③一百一百地数,几个一百是一千?
④一千一千地数,几个一千是一万?
……
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一亿的认识。
(3)你知道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多少?
生: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或者教师明确告知:10个一千万是一亿。
(4)接着数。
① 一亿一亿个地的数,10个一亿是多少?
② 十亿十亿地数,10个十亿是多少?
③ 一百亿一百亿地数,10个百亿是多少?
4、读出2010年和2000年我国两次人口普查的结果。
2010年人口:1370536875人
读作:十三亿七千零五十三万六千八百七十五
2000年人口:1295330000人
读作: 十二亿九千五百三十三万
三、巩固练习
1、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右往左数,第几位是亿位,第十二位是什么位?
(2)几个千万是1亿,几个一亿是一百亿?
(3)亿级上包含有那些计数单位?
2、完成练一练1、2、3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学习到了哪些知识呢?
布置作业
制作一个数位顺序表,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亿以上的数,十进制计数法
1370536875人 读作:十三亿七千零五十三万六千八百七十五
1295330000人 读作: 十二亿九千五百三十三万
教学反思: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有了前几节课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的基础,按理说学生已经有了知识上的迁移认识和能力,应该顺理成章的就会读写了,在复习阶段,通过学生的回答我觉得在读法中,含有三级的数的读、写法,学生最难掌握的就是每一级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不是整个数中间所有的0都只读一个。例如:602000003这个数的中间就有很多0。在不分级的情况下,可能就会有很多同学读错。所以引导同学们先分级、再读数,明确每一个0在每一级的哪一个位置,确定哪些0是该读的,哪些是不该读的,不要盲目地乱读。我认为在读法中,我们要求学生养成分级的习惯也就相当于分散了难点,分级至关重要。
第7课时 亿以上的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7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经历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并感受一亿的过程。
2、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改写成以“亿”或“万”为单位的近似数。
3、感受一亿的实际意义,了解数的改写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感受一亿,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和适当的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3600000 10600000 4300000 12500000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二、新课授知
(一)整亿数的改写。
我们掌握了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那如何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呢?
1、出示课件,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861000000000( )亿 39600000000( )亿
引导学生说出改写方法。
2、课件出示例2: 2011年,我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8610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396亿元。
(1)让学生读例2、说一说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以及数据有什么特点。 (2)议一议,把以“亿”为单位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个”为单位的数怎样改写?
(3)把例2中的两个数据分别改写成以“万”和以“个”为单位的数。
8610亿=861000000000 8610亿=86100000万
396亿=39600000000 396亿=3960000万
小结:
1、改写成以“个”为单位的数,在数据后面加8个0。
2、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在数据后面加4个0。
(二)大数的改写。
课件出示例3。
把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教师介绍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先让学生读出例3中每个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再提出改写要求,鼓励学生根据数的特点,自己确定改写的单位。
(2)让学生交流改写的结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感受一亿。
1、师问,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
告诉学生:每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从1数到1亿需要三年零两个月。让学生算一算,从现在算起三年零两个月后是哪年哪月。
2、提出100万张复印纸摞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启发学生回顾三年级测量、推算“1万张复印纸摞在一起大约有90厘米高”,然后推算出100万张复印纸摞在一起大约有90米高。
3、教师介绍:一般楼房每层大约3米高,由此推算,90米相当于30层楼房的高度。
4、提出1亿张复印纸摞在一起大约有多高,鼓励学生由100万张复印纸的高度是90米,推算出1亿张复印纸的高度大约是9000米。
5、让学生说一说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再和9000米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使学生体会1亿张复印纸摞在一起有多高,感受一亿有多大。
三、巩固练习
课后75页1、2、3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学习到了哪些知识呢?
板书设计:
亿以上的数
8610亿=861000000000 8610亿=86100000万
396亿=39600000000 396亿=3960000万
教学反思: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及读写法规则的探讨,先要求学生在组内合作探讨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再结合读写数来概括读写法则。适时点拨,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的时机,教师再帮助学生概括读写法则。
第8课时 编学籍号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77页。
教学目标:
结合编学籍号的具体事例,经历了解编码规则并用号码表示事物的过程。
2、了解编学籍号的一般方法,能根据具体信息为学生编学籍号。
3、对编学籍号这件事充满好奇心,体会用数表示学籍号的简约性,认识用数表示事物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活动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咱们班有多少同学?(学生口答)?
(指名):你今年多少岁?(生回答)
?第一个数表示什么?第二个数表示什么?
?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数除了可以表示多少、大小外,还可以表示其他的意义吗?我们去看看生活中的数字。
新知探索
1、出示例题,学生独立审题。?
2、指名说说:这所学校的学号编排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1:分为四部分,哪一年入学的、几班、多少号、是男生还是女生。(教师说明:是男生还是女生,也是性别。)?
学生2:前四个数字表示哪一年入学,第五个和第六个数字表示几班,第七个和第八个数字是号数,最后一个数字表示性别。?
教师:关于性别,学号中是怎样规定的??
学生3:用数字1表示男生,用数字2表示女生。?
3、下面几个学号表示的是哪年入学的几班的学生?是男生还是女生??
201018352???????201124091?????2012204512?
4、2010年的入学的学生现在是几年级?2011年入学的呢?你是怎样算的?按上面的规则给自己编个学号。? ?
5、给今年招收的一(2)班的新生编学号。? 7、根据上面三个同学的学号信息,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练一练?
1、教师:数字除了在学号中表示不同的意义,在其他方面也表示不同的意义,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你知道下面事物中的数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吗??
(1)指名说说各幅图展示的是什么。(出示身份证、发票、车牌号、邮政编码等的图片)?
(2)这些数字有具体的意义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教材第77页:某小学每个年级4个班,今年招收一(3)班新生名单如下,请编写学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如果同学们对这些事物中的数表示的意义还不是很清楚,回家后可以查阅资料或请教父母,弄清这些数字表示的意义,回校后我们再全班交流了。?
3、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来用数字表示某一种意义?
?学生举手发言。?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数字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数字?
学号:201018352表示2010年入学的(18)班35号,女生。? ?
教学反思:
学号、身份证号等,这些数字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通过对这些数表示的理解,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这些数表示的意义的理解和运用,归根结底是对编排规则的分析、理解和运用,因此,本课在教学对学号、身份证号的分析时,引导学生怎样根据已知信息逐步寻找和归纳其中的规则,提高学生的分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