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培优】1.5酸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暑期培优】1.5酸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7 16:49:05

文档简介

1.5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导学案
学科
科学
学生姓名
年级

任课 老师
授课时间




内容:1.5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考点:1.通过氢氧化钠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理解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实质;2.通过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及处理酸性废水等实例,了解酸碱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广泛应用。






课前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
过程
课前交流,了解学生上次课的复习情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把酸和碱放在一起,会发 生什么吗?
讲授新课:
问:酸和碱放在一起,没有明显现象时,如何判断发生了反应呢?你能设计出那些方案呢?
实验探究:
1.如图 所示,在 2 支分别盛有 3 毫升氢 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各滴加 1 滴酚酞试液,再 分别向 2 支试管里逐滴加入稀盐酸和稀硫酸,边滴 边振荡,直到红色刚好褪去。
2.用滴管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蒸发皿中, 在酒精灯上烘干,蒸发皿上留下了什么?
思考:
1、上述活动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以后,溶液从红色变为 无色,这说明溶液的酸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 ?
2、酚酞在实验中的作用?
3、滴加稀盐酸时,你怎么判断两者恰好反应?
4、蒸干后,蒸发皿上留下的白色晶体是什么呢?
知识拓展:
利用便携式H仪测溶液的PH判断酸碱反应
便携式PH计也包括笔式的PH计,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PH计有各种外形和功能的了,有防水的,折叠式的等。简单明了的显示在液晶屏幕上。而且就是装电池的,可以换电池再使用。关键是轻巧方便。
适用范围:适用于理化分析、环保、游泳池、水族馆、食品、化妆品、无土栽培、养殖等行业水溶液的pH值测定。
分析化学方程式
思考:酸和碱之间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知识拓展:
【资料提示】
1、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中有三种物质:H2O NaOH HCl
2、NaOH 水溶液会电离出Na+ OH-
HCl 水溶液会电离出H+ Cl-
3、水很稳定。
宏观:水在2000℃以上才开始分解。
微观:室温下,1亿个水分子中只有1个水分子发生解离
4、OH- 和 H+ 结合生成水。
小组活动: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的PH将如何变化呢?
提问:举出生活中利用酸与碱之间的反应的实例。
1、浓硫酸泄漏以后,为了降低土壤的酸化,是使用熟石灰(主要含Ca(OH)2)还是用NaOH?
2.材料:一辆盛有浓盐酸的罐车在环湾大道瑞昌路上桥口处泄露,两辆消防车迅速赶到现场先用熟石灰Ca(OH)2进行处理,又耗水20吨稀释处理。这次事故因处理得当、及时,所以没有对路面和花草造成太大影响。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化学方程式:Ca(OH)2 + 2HCl=CaCl2 + 2H2O
3.被蜜蜂这蛰后,用肥皂水或氨水清洗,被马蜂蛰后,用食醋止痛止痒。蜜蜂和马蜂都是蜂,被同样属于蜂的两种蜂蜇,一种用碱液处理,一种用酸液处理。想知道吗?(提示:氨水是一种弱碱,肥皂水也是显碱性的;食醋是一种酸溶液。)
4. 为什么被蚊虫叮咬过之后会觉得痛痒?有什么办法可消除肿痛?
[查阅资料]蚊虫叮咬时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刺激皮肤,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
可以用NaOH来中和胃酸、蚁酸吗?为什么?
实验:土壤酸碱性测定
目 标:1.初步学会土壤取样测试的方法。 2.学会用 pH 试纸测定土壤酸碱度。 3.了解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提出改良土壤酸碱性的建议。
器 材:木棍,废报纸,玻璃棒,试管,蒸馏水,pH 试纸(精密 pH 试纸及比色 卡),窗纱(或金属筛),布袋。
实验过程:1.选取当地有代表性的地块,如山坡、农田、森林、海洋、菜地等, 确定 3~4 个地块取样。 2.在取样地块上按一定间隔确定取样点位置 , 一般确定 5~6 个,如图,注意不要在路边、沟边、堆放肥料的地点取样。
每个取样点要去掉表面的石块和动植物残体,取 0~20 厘米范围内的土 壤各 20 克左右。同一地块上取来的土样放在同一个布袋中,进行编号,并记录下采集地点和日期。 将从不同地点采集到的土样分别摊铺在废报纸上,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除去残根和杂物,用木棍压成粉状,用金属筛或窗纱筛过后待用。
按照编号,取 1 克左右土样放入试管中,加入 5 毫升蒸馏水,振荡30 秒钟后静置。待土壤微粒下沉后,用玻璃棒蘸取上层清液,滴在精密 pH 试纸上,将试纸上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色,记录下相应的pH,填入表中:
土样编号
采集日期?
采集地点?
pH?
土壤酸碱性
1
2
3
4
讨论:
1.当地作物地土壤酸碱性如何?是否适宜这类植物的生长。
2.提出改良当地土壤酸碱性的建议。
例题精讲
【例1】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如图所示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 a至b段有蓝色沉淀生成 B. d点溶质种类为三种
C. 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少 D. c点所含的溶质种类最少
分析 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此过程在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然后和硫酸铜反应,据此分析.
解答 解: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此过程在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然后和硫酸铜反应.
A、a至b段是氢氧化钠中和硫酸,没有蓝色沉淀生成,故说法错误;
B、d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硫酸钠、氢氧化钠,溶质种类为两种,故说法错误;
C、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小,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氢氧化钠增多,碱性变大,pH变大,故说法错误;
D、c点时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溶质种类最少,故说法正确.
故选:D
【例2】下图是表示在9.8g10%的稀H2SO4中逐滴滴入10%的Ba(OH)2溶液的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X是时间,Y是pH
B.X是水的总质量,Y是H2SO4的质量
C.X是加入Ba(OH)2溶液的质量,Y是沉淀物质的质量
D.X是加入Ba(OH)2溶液的质量,Y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解析:D项,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中溶质质量逐渐减小,当溶液中硫酸反应完毕,液体全部为水,之后滴入氢氧化钡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不断增加,故D项正确;
当堂检测:
夯实基础巩固
1.逻辑推理是科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2.向盛有50g10%的Ba(OH)2溶液的烧杯中慢慢滴加稀硫酸至过量,如图(纵坐标表示烧杯中其他量的变化)所示有关量的变化与所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错误的是(??)。
3.为确认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时,滴加的盐酸是否过量,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所用试剂及判断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4.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小华同学进行以下四个实验,并用图像分别描述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其中,依据图示现象不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的是(??)。

5.如图所示的微观示意图表示将稀盐酸加入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反应前后,烧杯中溶液的pH将_______。
反应前后,微粒数目不变的是___________,微粒数目减小的是_________,微粒数目增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
若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7%,则此溶液中钠离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_。
6.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氯化氢气体与氨气的反应.甲、乙两烧杯里分别盛放浓盐酸和浓氨水,可看到容器中有白烟产生.填空: (1)产生白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盛有浓盐酸的滴管附近白烟更浓,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____________________性,还可能呈____________________性.
【实验验证】

【分析与思考】
(1)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______(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加入______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把溶液倒入蒸发皿中加入,得到氯化钠晶体,该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______,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______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气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______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能力提升培优
8.氯气(Cl2)能与水发生如下反应:Cl2+H2O==HCl+HClO,其中HClO是一种酸。将Cl2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的生成物有( ?)。

9.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10.二氧化硫气体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其水溶液叫亚硫酸(H2SO3)。硫化氢(H2S)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其水溶液叫氢硫酸。已知相同的条件下,氢硫酸的酸性弱于亚硫酸.现在室温下向饱和的亚硫酸溶液中通人过量的硫化氢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H2SO3==3S↓+3H2O。则下图中溶液的pH随通人硫化氢体积的变化曲线示意图正确的是(??)
11.烧杯中盛有x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物质,烧杯内液体的pH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

12.图Ⅰ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种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其中可能符合图Ⅱ所示变化关系的是(??)。

13.如图表示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与20g某浓度稀盐酸发生反应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1)根据曲线判断,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时,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2)当加入15g氢氧化钠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写化学式)。 (3)试计算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
中考实战演练
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Na2CO3+2HCl==2NaCl+H2O+CO2↑ B.2NaOH+H2SO4==Na2SO4+2H2O
C.SO2+2NaOH==Na2SO3+H2O C.Zn+CuSO4==ZnSO4+Cu
15.在下表①~④组的X溶液中,滴加Y溶液至过量,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Y溶液的质量关系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
A.滴入适量FeCl3 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 + 与Cl - 的个数比为1:1
D.滴入适量AgNO3 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是NaOH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
B:?a克是指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
C:A点时,溶液的溶质为NaOH、NaCl
D:B点表示稀盐酸和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一定相同
18.实验小组同学向盛有2ml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将盛有上述实验混合液的试管标为①,如图甲。
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的pH<7,试管①中溶液pH>7。于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敏: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中溶液各2ml,逐滴滴加Na2CO 3 溶液至过量,实验过程与现象如图乙,由此他得出了与小华一样的实验结论。
【反思评价】小军认为小敏在实验设计中存在不够严密的地方,请帮他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交流讨论】试管③中的溶液中有哪些溶质?同学们分析了两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一致认为没有H2SO4 ,其理由是___________。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二种推理: 推理1:含有Na2 SO4 、Na2 CO3 和NaOH
推理2:含有Na2SO4 、Na2CO3 正确的是推理________( 选填“1”或“2”)。
开放应用探究
19.为测定某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分数,取稀硫酸20g,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30g,同时用仪器测定并记录反应过程中混合溶液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过滤后得滤液47.67g,则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5.7% B.6% C.6.84% D.0.855%
20.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学习思路,从微观角度进一步理解某些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练习:下列各组物质间均能反应.
(1)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2)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3)碳酸钠溶液与足量盐酸(4)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写出(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质疑:从微观角度思考,上述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讨论:反应(1)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反应(2)的实质是______.
小结:阴、阳离子结合生成______、______或水,是某些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应用:请在Ca2+、SO42-、NH4+这三种离子中选择合适的离子填入下面合适的“______”中,使其形成一个复分解反应网络(图中直线相连的阴、阳离子之间能够两两结合发生反应)
五.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听课及知识掌握情况反馈
测试题(累计不超过20分钟) 道 成绩
教学需: 加快□ 保持□ 放慢□ 增加内容□
课后巩固
作业 题 巩固复习 预习布置
1.5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导学案
学科
科学
学生姓名
年级

任课 老师
授课时间




内容:1.5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考点:1.通过氢氧化钠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理解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实质;2.通过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及处理酸性废水等实例,了解酸碱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广泛应用。






课前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
过程
课前交流,了解学生上次课的复习情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把酸和碱放在一起,会发 生什么吗?
讲授新课:
问:酸和碱放在一起,没有明显现象时,如何判断发生了反应呢?你能设计出那些方案呢?
实验探究:
1.如图 所示,在 2 支分别盛有 3 毫升氢 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各滴加 1 滴酚酞试液,再 分别向 2 支试管里逐滴加入稀盐酸和稀硫酸,边滴 边振荡,直到红色刚好褪去。
2.用滴管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蒸发皿中, 在酒精灯上烘干,蒸发皿上留下了什么?
思考:
1、上述活动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以后,溶液从红色变为 无色,这说明溶液的酸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 ?
2、酚酞在实验中的作用?
3、滴加稀盐酸时,你怎么判断两者恰好反应?
4、蒸干后,蒸发皿上留下的白色晶体是什么呢?
知识拓展:
利用便携式H仪测溶液的PH判断酸碱反应
便携式PH计也包括笔式的PH计,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PH计有各种外形和功能的了,有防水的,折叠式的等。简单明了的显示在液晶屏幕上。而且就是装电池的,可以换电池再使用。关键是轻巧方便。
适用范围:适用于理化分析、环保、游泳池、水族馆、食品、化妆品、无土栽培、养殖等行业水溶液的pH值测定。
分析化学方程式
思考:酸和碱之间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知识拓展:
【资料提示】
1、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中有三种物质:H2O NaOH HCl
2、NaOH 水溶液会电离出Na+ OH-
HCl 水溶液会电离出H+ Cl-
3、水很稳定。
宏观:水在2000℃以上才开始分解。
微观:室温下,1亿个水分子中只有1个水分子发生解离
4、OH- 和 H+ 结合生成水。
小组活动: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的PH将如何变化呢?
提问:举出生活中利用酸与碱之间的反应的实例。
1、浓硫酸泄漏以后,为了降低土壤的酸化,是使用熟石灰(主要含Ca(OH)2)还是用NaOH?
2.材料:一辆盛有浓盐酸的罐车在环湾大道瑞昌路上桥口处泄露,两辆消防车迅速赶到现场先用熟石灰Ca(OH)2进行处理,又耗水20吨稀释处理。这次事故因处理得当、及时,所以没有对路面和花草造成太大影响。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化学方程式:Ca(OH)2 + 2HCl=CaCl2 + 2H2O
3.被蜜蜂这蛰后,用肥皂水或氨水清洗,被马蜂蛰后,用食醋止痛止痒。蜜蜂和马蜂都是蜂,被同样属于蜂的两种蜂蜇,一种用碱液处理,一种用酸液处理。想知道吗?(提示:氨水是一种弱碱,肥皂水也是显碱性的;食醋是一种酸溶液。)
4. 为什么被蚊虫叮咬过之后会觉得痛痒?有什么办法可消除肿痛?
[查阅资料]蚊虫叮咬时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刺激皮肤,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
可以用NaOH来中和胃酸、蚁酸吗?为什么?
实验:土壤酸碱性测定
目 标:1.初步学会土壤取样测试的方法。 2.学会用 pH 试纸测定土壤酸碱度。 3.了解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提出改良土壤酸碱性的建议。
器 材:木棍,废报纸,玻璃棒,试管,蒸馏水,pH 试纸(精密 pH 试纸及比色 卡),窗纱(或金属筛),布袋。
实验过程:1.选取当地有代表性的地块,如山坡、农田、森林、海洋、菜地等, 确定 3~4 个地块取样。 2.在取样地块上按一定间隔确定取样点位置 , 一般确定 5~6 个,如图,注意不要在路边、沟边、堆放肥料的地点取样。
每个取样点要去掉表面的石块和动植物残体,取 0~20 厘米范围内的土 壤各 20 克左右。同一地块上取来的土样放在同一个布袋中,进行编号,并记录下采集地点和日期。 将从不同地点采集到的土样分别摊铺在废报纸上,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除去残根和杂物,用木棍压成粉状,用金属筛或窗纱筛过后待用。
按照编号,取 1 克左右土样放入试管中,加入 5 毫升蒸馏水,振荡30 秒钟后静置。待土壤微粒下沉后,用玻璃棒蘸取上层清液,滴在精密 pH 试纸上,将试纸上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色,记录下相应的pH,填入表中:
土样编号
采集日期?
采集地点?
pH?
土壤酸碱性
1
2
3
4
讨论:
1.当地作物地土壤酸碱性如何?是否适宜这类植物的生长。
2.提出改良当地土壤酸碱性的建议。
例题精讲
【例1】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如图所示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 a至b段有蓝色沉淀生成 B. d点溶质种类为三种
C. 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少 D. c点所含的溶质种类最少
分析 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此过程在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然后和硫酸铜反应,据此分析.
解答 解: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此过程在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然后和硫酸铜反应.
A、a至b段是氢氧化钠中和硫酸,没有蓝色沉淀生成,故说法错误;
B、d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硫酸钠、氢氧化钠,溶质种类为两种,故说法错误;
C、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小,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氢氧化钠增多,碱性变大,pH变大,故说法错误;
D、c点时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溶质种类最少,故说法正确.
故选:D
【例2】下图是表示在9.8g10%的稀H2SO4中逐滴滴入10%的Ba(OH)2溶液的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X是时间,Y是pH
B.X是水的总质量,Y是H2SO4的质量
C.X是加入Ba(OH)2溶液的质量,Y是沉淀物质的质量
D.X是加入Ba(OH)2溶液的质量,Y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解析:D项,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中溶质质量逐渐减小,当溶液中硫酸反应完毕,液体全部为水,之后滴入氢氧化钡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不断增加,故D项正确
当堂检测:
夯实基础巩固
1.逻辑推理是科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B ?)
2.向盛有50g10%的Ba(OH)2溶液的烧杯中慢慢滴加稀硫酸至过量,如图(纵坐标表示烧杯中其他量的变化)所示有关量的变化与所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错误的是(?D?)。
3.为确认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时,滴加的盐酸是否过量,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所用试剂及判断的方法不合理的是(?C?)
4.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小华同学进行以下四个实验,并用图像分别描述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其中,依据图示现象不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的是(?D?)。

5.如图所示的微观示意图表示将稀盐酸加入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反应前后,烧杯中溶液的pH将_______。
反应前后,微粒数目不变的是___________,微粒数目减小的是_________,微粒数目增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
若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7%,则此溶液中钠离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_。
答案:(1)减小;(2)Na+和Cl-,H+和OH-,H2O
(3)
6.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氯化氢气体与氨气的反应.甲、乙两烧杯里分别盛放浓盐酸和浓氨水,可看到容器中有白烟产生.填空: (1)产生白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盛有浓盐酸的滴管附近白烟更浓,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氨分子比氯化氢分子扩散得快
7.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____________________性,还可能呈____________________性.
【实验验证】

【分析与思考】
(1)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______(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加入______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把溶液倒入蒸发皿中加入,得到氯化钠晶体,该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______,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______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气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______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答案:
能力提升培优
8.氯气(Cl2)能与水发生如下反应:Cl2+H2O==HCl+HClO,其中HClO是一种酸。将Cl2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的生成物有( D?)。

9.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A )
10.二氧化硫气体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其水溶液叫亚硫酸(H2SO3)。硫化氢(H2S)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其水溶液叫氢硫酸。已知相同的条件下,氢硫酸的酸性弱于亚硫酸.现在室温下向饱和的亚硫酸溶液中通人过量的硫化氢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H2SO3==3S↓+3H2O。则下图中溶液的pH随通人硫化氢体积的变化曲线示意图正确的是(?B?)
11.烧杯中盛有x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物质,烧杯内液体的pH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B?)?
12.图Ⅰ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种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其中可能符合图Ⅱ所示变化关系的是(?C?)。

13.如图表示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与20g某浓度稀盐酸发生反应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1)根据曲线判断,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时,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2)当加入15g氢氧化钠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写化学式)。 (3)试计算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①20g②NaCl和HCl③7.3%.
解析:
①根据曲线可以看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0g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本题答案为:20g; ②根据曲线可以看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0g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而15g氢氧化钠溶液时有剩余的盐酸.故答案为HCl和NaCl; ③解:设稀盐酸中溶质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20×8%?????x
40
20g×8%
=
36.5
x
x=1.46g 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1.46g
20g
×100%=7.3% 答: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中考实战演练
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B )
15.在下表①~④组的X溶液中,滴加Y溶液至过量,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Y溶液的质量关系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C )。
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图象的意义是:随着Y的不断加入,反应开始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然后气体或沉淀逐渐增加. 盐酸首先和氢氧化钠反应:HCl+NaOH=NaCl+H2O,没有气体和沉淀生成;盐酸反应完全后,继续和氯化铜反应:CuCl2+2NaOH=Cu(OH)2↓+2NaCl,生成沉淀,所以符合图象,故①正确; 硫酸和硫酸钠溶液都会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反应,所以从反应开始就有沉淀生成,不符合图象,故②错误; 氯化钠和碳酸氢钠不反应,而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开始就有气体生成,不符合图象,故③错误; 稀硫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没有气体和沉淀生成;氢氧化钠反应完毕后,继续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符合图象,故④正确.
16.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C )
A.滴入适量FeCl3 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 + 与Cl - 的个数比为1:1
D.滴入适量AgNO3 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解析: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只能证明没有氢氧化钠不能证明是否含有盐酸;
B.选项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只能证明没有氢氧化钠不能证明是否含有盐酸;
C.选项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能证明二者完全反应,因为没有其他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物质;
D.选项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不能证明,因为氯化钠中的氯离子也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沉淀,故答案选择C
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C?)。
A.该反应是NaOH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
B.a克是指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
C.A点时,溶液的溶质为NaOH、NaCl
D.B点表示稀盐酸和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一定相同
解析:
A.根据图象可以看出,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故是将稀盐酸滴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故错误;
B.根据图象可知,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很坐标表示加入盐酸的量,故错误;
C.从图象可以看出,A点溶液呈碱性,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两种物质,故正确;
D.B点表示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所加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故错误.
18.实验小组同学向盛有2ml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将盛有上述实验混合液的试管标为①,如图甲。
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的pH<7,试管①中溶液pH>7。于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敏: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中溶液各2ml,逐滴滴加Na2CO 3 溶液至过量,实验过程与现象如图乙,由此他得出了与小华一样的实验结论。
【反思评价】小军认为小敏在实验设计中存在不够严密的地方,请帮他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交流讨论】试管③中的溶液中有哪些溶质?同学们分析了两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一致认为没有H2SO4 ,其理由是___________。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二种推理: 推理1:含有Na2 SO4 、Na2 CO3 和NaOH
推理2:含有Na2SO4 、Na2CO3 正确的是推理________( 选填“1”或“2”)。
答案:
【实验探究】两者发生了反应
【反思评价】应取用试管①中的全部溶液与2ml稀硫酸做比对实验
【交流讨论】试管①溶液pH大于7(H2 SO4 已经反应完或试管③中滴入Na 2 CO 3 无气泡);l
解析:
【实验探究】因为稀硫酸的pH<7,而试管①中溶液pH>7,说明稀硫酸已经消失了,故可得出结论为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反思评价】 应取用试管①中的全部溶液与2ml稀硫酸做比对实验;
【交流讨论】试管③中加入碳酸钠后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没有硫酸;
因为试管①溶液pH大于7,说明有氢氧化钠存在,并且不与碳酸钠反应,故试管③中的溶液中的溶质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及生成的硫酸钠。
开放应用探究
19.为测定某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分数,取稀硫酸20g,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30g,同时用仪器测定并记录反应过程中混合溶液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过滤后得滤液47.67g,则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分数是(?C?)
A.5.7% B.6% C.6.84% D.0.855%
20.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学习思路,从微观角度进一步理解某些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练习:下列各组物质间均能反应.
(1)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2)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3)碳酸钠溶液与足量盐酸(4)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写出(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质疑:从微观角度思考,上述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讨论:反应(1)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反应(2)的实质是______.
小结:阴、阳离子结合生成______、______或水,是某些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应用:请在Ca2+、SO42-、NH4+这三种离子中选择合适的离子填入下面合适的“______”中,使其形成一个复分解反应网络(图中直线相连的阴、阳离子之间能够两两结合发生反应)
五.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听课及知识掌握情况反馈
测试题(累计不超过20分钟) 道 成绩
教学需: 加快□ 保持□ 放慢□ 增加内容□
课后巩固
作业 题 巩固复习 预习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