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培优】1.4.1常见的碱:碱有哪些性质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暑期培优】1.4.1常见的碱:碱有哪些性质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7 17:40:03

文档简介

1.4.1常见的碱:(一)碱有哪些性质 导学案
学科
科学
学生姓名
年级

任课 老师
吴老师
授课时间




内容:常见的碱:(一)碱有哪些性质
考点:通过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与指示剂反应,能吸收二氧化硫的事实,与氯化铜、氯化铁反应的实验,了解碱的一般性质。






课前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
过程
课前交流,了解学生上次课的复习情况
知识梳理
碱的通性(指可溶性碱的性质,即溶液中OH-的性质)
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蓝色,无色酚酞变红色。
2.碱+某些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2NaOH+CO2====Na2CO3+H2O(实验室常用来吸收并除去CO2杂质)
Ca(OH)2+CO2====CaCO3↓+H2O(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
2NaOH+SO2====Na2SO3+H2O(工业上用碱溶液吸收SO2等有害酸性气体)
3.碱+某些盐====新碱+新盐
3NaOH+FeCl3====Fe(OH)3↓+3NaCl(生成红褐色沉淀)
2NaOH+CuSO4====Cu(OH)2↓+Na2SO4
、氢氧化钠
1.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白色固体,易吸水潮解,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又因为还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而变质,所以要密封保存。
3.极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有滑腻感。
例题精讲
【例1】许多化学反应都伴随着明显的现象。但也有一些观察不到明显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向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的明显现象是______.
(2)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无明显现象.为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小红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向一盛满CO2气体的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迅速塞紧橡皮塞(胶塞中插有一下端系小气球的玻璃管).然后振荡锥形瓶,会观察到小气球逐渐胀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
(1)有红褐色的沉淀生成
(2)CO2与NaOH反应,导致锥形瓶内的气压小雨外界大气压
解:
(1)三氯化铁可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故答案为:产生红褐色沉淀; (2)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吸收二氧化碳,使得锥形瓶内的气体压强变小,外界大气进入小气球,使其胀大,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吸收二氧化碳,使得锥形瓶内的气体压强变小,外界大气进入小气球,使其胀大; (3)酸碱中和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可借助酸碱指示剂来判断反应的发生以及进行的程度,因此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故答案为:酚酞。
【例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2NaOH+CO2=Na2CO3+H2O;用同样的装置,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蒸馏水。
(2)酚酞试液;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3)有蓝色沉淀产生
(4)图3实验的废液中不一定含硫酸铜,因为如果图2实验中稀硫酸有剩余,也可以与图3实验中生成的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上层清液也能呈蓝色。
解析:
(2)图2实验过程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若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硫酸,可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例3】(新疆中考)向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向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是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溶液;向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气泡产生;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开始时不会生成气体,待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才开始产生气体,完全反应后气体的质量不再增加,C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故选:C.
当堂检测:
夯实基础巩固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需经历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如对碱的认识就是如此。下列各项是不同时期对碱的认识,其中与我们现在所学碱的定义最相近的是(??)
A. 只有氢氧才是碱不可缺少的元素
B. 有涩味的物质
C. 一切碱中都含有金属元素
D. 与酸作用时失去原有性质的物质
2.下列不属于氢氧化钾的化学性质的是( ?)。
A.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B.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C.能和CO2反应
D.能和硫酸反应
3.下列各组物质混合,能产生蓝色沉淀的是(??)
A.硫酸铁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 B.氧化铜与稀硫酸
C.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 ? D.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
4.碱溶液中都含有OH-,因此不同的碱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下列关于Ba(OH)2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 )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
C.能与Na2S04溶液反应生成BaS04沉淀 D.能与CO2反应生成水
5.实验小组研究盐酸、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所示 8 个实验。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⑴请你从上述 8 个实验中任选一个,描述其实验现象:(写清试管标号及对应试管中出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实验后,某试管中得到黄色溶液,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实验后,某试管中得到红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溶液变为无色。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后,某试管中得到无色溶液 A,向其中逐滴滴加 Na2CO3 溶液,先有气泡产生, 继续滴加,又产生白色沉淀。由此推断,滴加 Na2CO3 溶液之前的该反应可能发生在______号试管中,无色溶液 A 中的金属阳离子是???????????(写离子符号)。请你阐述无色溶液 A 中加入 Na2CO3 溶液后,没有立即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
6.小丽来到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由此,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提出猜想】小丽的猜想:NaOH溶液部分变质。
【实验反思】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小丽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___(填序号). 【拓展应用】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___.
能力提升培优
7.下列各组物质间的反应,不用指示剂无法判断反应发生的是(??)
A.镁与稀盐酸 B.烧碱溶液与稀硫酸
C.氧化铁与稀硫酸 D.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
8.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见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锌和铜均是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则铜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C.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CO2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9.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入盐酸,得到如图的曲线,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A.?a点时溶液中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B.?a点到b点溶液中盐酸的量不断增大 C.?b点时,HCl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 D.?b点到c点时,溶液中氯化钠的量不再增加
10.金属锂(元素符号Li)在通信和航天领域中有重要用途。氢氧化锂(化学式LiOH)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有辣味;化学性质与NaOH相似,有强碱性和腐蚀性。
(1)“辣味”属于氢氧化锂的______性质(填“化学”或“物理”)
(2)LiOH属于______类(填“氧化物”“酸”“碱”或“盐”)
(3)LiOH利NaOH都呈碱性,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______离子(填“金属”“氢”或“氢氧根”)
(4)载人航天飞船中常用LiOH代替NaOH来吸收航天员呼吸产生的CO 2 ,则LiOH与CO 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1.向含CuCl2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仅考虑沉淀为Cu(OH)2。

据图回答:
(1)整个反应过程中,溶液中______ 离子个数不变(填离子符号).
(2)P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3)m1 的值为_______
(4)M点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中考实战演练
12.【丽水、衢州】小科为研究“碱与盐反应”的规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五组实验,每支试管盛有3毫升溶液,分别向试管中滴加3滴溶液,除氢氧化钙溶液是饱和外,其余溶液的质量分数都为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组和乙组实验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
B. 乙组和丙组实验均能观察到蓝色沉淀
C. 乙组实验产生的沉淀质量比丁组多
D. 戊组实验产生的沉淀质量比丙组少
13.【黄冈】如图所示装置(不可倒置)有多种用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H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
B.若要除去H2中CO2可在此装置中装入NaOH溶液,气体从B端通入
C.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CO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
D.若用水将此装置中O2的排出,水应从B端进入
14.【宁波】宁波有较长的海岸线,每年能生产大量的食用盐。从海水中结晶的食盐一般混有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为了除去上述杂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先将固体溶解,然后向溶液中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液蒸发结晶,得到较纯净的食盐。
(1)溶解、过滤和蒸发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2)加入BaCl2溶液的目的是为了除去______杂质.
(3)以上方案不够完善.应在过滤后增加一个步骤:往滤液中加入适量的______.
15.【丽水、衢州】小丽利用底部有一小孔的大试管,如图甲所示装配成一个制取CO2气体的装置。
(1)实验前,关闭止水夹,先将试管底部稍浸没在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观察到___________,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小丽将CO2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观察不到明显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为此又做了实验:在集满CO2的软塑料瓶(如图乙)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盖紧瓶塞振荡,发生瓶变瘪,于是认为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小衢提出质疑,认为导致软塑料瓶变瘪的原因还有可能是___________;
(3)小科从变瘪的软塑料瓶中取出少量试液置于试管中,滴入___________溶液(填一种盐),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就证明了CO2与NaOH的反应确实已经发生.
开放应用探究
已知镁可以和热水反应[]并放出热量,待反应完全后,趁热滴入几滴无色的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但随着温度的降低,红色渐渐褪去,直至无色。以下判断不合理的是(??)。
A.温度降低,Mg(OH)2的溶解度减小
B.温度降低,溶液的pH值变小
C.酚酞试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失效
D.溶液中的Mg(OH)2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17.某铝制品的主要成分是Al和Cu,课外小组将200gNaOH溶液不断地加到50g铝制品中得到如下数据(已知金属铝既可以跟强酸反应也可以与强碱反应,而金属铜不能与强碱反应,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50g铝制品中含有______g铜。
(2)求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课堂检测
听课及知识掌握情况反馈
测试题(累计不超过20分钟) 道 成绩
教学需: 加快□ 保持□ 放慢□ 增加内容□
课后巩固
作业 题 巩固复习 预习布置
1.4.1常见的碱:(一)碱有哪些性质 导学案
学科
科学
学生姓名
年级

任课 老师
吴老师
授课时间




内容:常见的碱:(一)碱有哪些性质
考 点:通过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与指示剂反应,能吸收二氧化硫的事实,与氯化铜、氯化铁反应的实验,了解碱的一般性质。






课前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
过程
课前交流,了解学生上次课的复习情况
知识梳理
碱的通性(指可溶性碱的性质,即溶液中OH-的性质)
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蓝色,无色酚酞变红色。
2.碱+某些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2NaOH+CO2====Na2CO3+H2O(实验室常用来吸收并除去CO2杂质)
Ca(OH)2+CO2====CaCO3↓+H2O(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
2NaOH+SO2====Na2SO3+H2O(工业上用碱溶液吸收SO2等有害酸性气体)
3.碱+某些盐====新碱+新盐
3NaOH+FeCl3====Fe(OH)3↓+3NaCl(生成红褐色沉淀)
2NaOH+CuSO4====Cu(OH)2↓+Na2SO4
、氢氧化钠
1.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白色固体,易吸水潮解,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又因为还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而变质,所以要密封保存。
3.极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有滑腻感。
例题精讲
【例1】许多化学反应都伴随着明显的现象。但也有一些观察不到明显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向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的明显现象是______.
(2)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无明显现象.为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小红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向一盛满CO2气体的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迅速塞紧橡皮塞(胶塞中插有一下端系小气球的玻璃管).然后振荡锥形瓶,会观察到小气球逐渐胀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
(1)有红褐色的沉淀生成
(2)CO2与NaOH反应,导致锥形瓶内的气压小雨外界大气压
解:
(1)三氯化铁可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故答案为:产生红褐色沉淀; (2)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吸收二氧化碳,使得锥形瓶内的气体压强变小,外界大气进入小气球,使其胀大,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吸收二氧化碳,使得锥形瓶内的气体压强变小,外界大气进入小气球,使其胀大; (3)酸碱中和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可借助酸碱指示剂来判断反应的发生以及进行的程度,因此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故答案为:酚酞。
【例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答案:
(1)2NaOH+CO2=Na2CO3+H2O;用同样的装置,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蒸馏水。
(2)酚酞试液;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3)有蓝色沉淀产生
(4)图3实验的废液中不一定含硫酸铜,因为如果图2实验中稀硫酸有剩余,也可以与图3实验中生成的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上层清液也能呈蓝色。
解析:
(2)图2实验过程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若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硫酸,可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例3】(新疆中考)向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向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是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溶液;向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气泡产生;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开始时不会生成气体,待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才开始产生气体,完全反应后气体的质量不再增加,C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故选:C.
当堂检测:
夯实基础巩固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需经历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如对碱的认识就是如此。下列各项是不同时期对碱的认识,其中与我们现在所学碱的定义最相近的是(?A?)
A. 只有氢氧才是碱不可缺少的元素
B. 有涩味的物质
C. 一切碱中都含有金属元素
D. 与酸作用时失去原有性质的物质
2.下列不属于氢氧化钾的化学性质的是( A)。
A.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B.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C.能和CO2反应
D.能和硫酸反应
3.下列各组物质混合,能产生蓝色沉淀的是(?C?)
A.硫酸铁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 B.氧化铜与稀硫酸
C.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 ? D.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
4.碱溶液中都含有OH-,因此不同的碱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下列关于Ba(OH)2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 C )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
C.能与Na2S04溶液反应生成BaS04沉淀 D.能与CO2反应生成水
解析:
A.Ba(OH)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是OH-作用,属于碱的共同性质,故A正确; B.Ba(OH)2与盐酸发生属于酸碱的中和反应,是OH-与氢离子的作用,是碱的共同性质,故B正确; C.Ba(OH)2能与Na2S04溶液反应生成BaS04沉淀,是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作用的结果,与OH-无关,故C错误; D.Ba(OH)2能与CO2反应生成属于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属于碱的共同性质,故D正确
5.实验小组研究盐酸、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所示 8 个实验。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⑴请你从上述 8 个实验中任选一个,描述其实验现象:(写清试管标号及对应试管中出现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实验后,某试管中得到黄色溶液,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实验后,某试管中得到红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溶液变为无色。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后,某试管中得到无色溶液 A,向其中逐滴滴加 Na2CO3 溶液,先有气泡产生, 继续滴加,又产生白色沉淀。由此推断,滴加 Na2CO3 溶液之前的该反应可能发生在______号试管中,无色溶液 A 中的金属阳离子是???????????(写离子符号)。请你阐述无色溶液 A 中加入 Na2CO3 溶液后,没有立即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
答案:
⑴ 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⑵ Fe 2 O 3 + 6HCl = 2FeCl 3 + 3H 2 O ⑶ 无色酚酞溶液
⑷ ③或⑥ (1分,答出一个即得分) Ca 2+
因为无色溶液A中同时含有H + 和Ca 2+ ,向其中逐滴滴加Na 2 CO 3 溶液时,
Na 2 CO 3 会先和H + 反应,再与Ca 2+ 反应,所以没有立即产生CaCO 3 白色沉淀。
(或 反应后盐酸有剩余,无色溶液A中溶质为HCl和CaCl 2 ,
当盐酸存在时,CaCO 3 会被转化为可溶性盐而被溶解。)
分析:
(1)稀盐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利用铁离子的溶液颜色呈黄色分析可知:在几个反应中只有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才能生成氯化铁,所以该反应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与水:Fe 2 O 3 + 6HCl = 2FeCl 3 + 3H 2 O;
(3)利用酸和碱指示剂及中和反应的知识分析可知:溶液实验后变成红色,说明是氢氧化钙遇酚酞变红的反应,然后加入酸液氢氧化钙被中和,溶液碱性消失,溶液变成了无色,其它实验情况均不符合该变化.
(4)利用碳酸盐遇酸生成二氧化碳的知识分析可知:该实验是生成碳酸钙的反应,过滤得到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含有不反应的碳酸钠,故滴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冒出,因此是试管③或⑥;当无色溶液A中同时含有H + 和Ca 2+ ,向其中逐滴滴加Na 2 CO 3 溶液时, Na 2 CO 3 会先和H + 反应,再与Ca 2+ 反应,所以没有立即产生CaCO 3 白色沉淀。
6.小丽来到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由此,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提出猜想】小丽的猜想:NaOH溶液部分变质为_____。
【实验探究】小丽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小丽实验时的现象。
【实验反思】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小丽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___(填序号).
【拓展应用】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___.
解:
【提出猜想】因为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生成Na2CO3,
【实验探究】Na2CO3与CaCl2溶液反应生成CaCO3白色沉淀;NaOH遇酚酞试液变红色,
因此答案为:溶液中开始生成白色沉淀,后溶液变红色;
【实验反思】(1)③Ca(OH)2溶液、④Ba(OH)2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无法判断药品是否完全变质,因此答案为:③、④;
(2)因为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生成Na2CO3;溶液而变质,所以应该密封保存,
因此答案为:密封.
能力提升培优
7.下列各组物质间的反应,不用指示剂无法判断反应发生的是(?B ?)
A.镁与稀盐酸 B.烧碱溶液与稀硫酸
C.氧化铁与稀硫酸 D.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
8.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见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
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锌和铜均是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则铜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C.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CO2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9.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入盐酸,得到如图的曲线,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B)
A.?a点时溶液中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B.?a点到b点溶液中盐酸的量不断增大 C.?b点时,HCl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 D.?b点到c点时,溶液中氯化钠的量不再增加
10.金属锂(元素符号Li)在通信和航天领域中有重要用途。氢氧化锂(化学式LiOH)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有辣味;化学性质与NaOH相似,有强碱性和腐蚀性。
(1)“辣味”属于氢氧化锂的______性质(填“化学”或“物理”)
(2)LiOH属于______类(填“氧化物”“酸”“碱”或“盐”)
(3)LiOH利NaOH都呈碱性,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______离子(填“金属”“氢”或“氢氧根”)
(4)载人航天飞船中常用LiOH代替NaOH来吸收航天员呼吸产生的CO 2 ,则LiOH与CO 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1)物理(2)碱(3)氢氧根(4)CO?2?+2LiOH═Li?2?CO?3?+H?2?O
解析:
(1)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到性质.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就是指色味态密熔沸以及溶解度.
(2)根据氢氧化锂(化学式LiOH)的化学性质与NaOH相似,NaOH属于碱,故它也属于碱;
(3)根据碱的定义,结合LiOH和NaOH都呈碱性,所以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OH-; (4)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推断,CO?2?+2LiOH═Li?2?CO?3?+H?2?O
11.向含CuCl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仅考虑沉淀为Cu(OH)2。
据图回答:
(1)整个反应过程中,溶液中______ 离子个数不变(填离子符号).
(2)P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3)m1 的值为_______
(4)M点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
(1) Cl - (2)NaCl CuCl 2
(3)120 (4)8.3%
中考实战演练
12.【丽水、衢州】小科为研究“碱与盐反应”的规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五组实验,每支试管盛有3毫升溶液,分别向试管中滴加3滴溶液,除氢氧化钙溶液是饱和外,其余溶液的质量分数都为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

A. 甲组和乙组实验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
B. 乙组和丙组实验均能观察到蓝色沉淀
C. 乙组实验产生的沉淀质量比丁组多
D. 戊组实验产生的沉淀质量比丙组少
13.【黄冈】如图所示装置(不可倒置)有多种用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H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
B.若要除去H2中CO2可在此装置中装入NaOH溶液,气体从B端通入
C.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CO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
D.若用水将此装置中O2的排出,水应从B端进入
解析:
A.本装置中,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从长管进入,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从短管进入,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气体从装置的B端通入,故A错误; B.除去H2中CO2可在此装置中装入NaOH溶液,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NaOH溶液小,所以气体应从A端通入,故B错误; C.本装置中,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从长管进入,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从短管进入,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从装置的A端通入,故C正确; D.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水应该从长管进入,气体从短管出,故D错误.
14.【宁波】宁波有较长的海岸线,每年能生产大量的食用盐。从海水中结晶的食盐一般混有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为了除去上述杂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先将固体溶解,然后向溶液中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液蒸发结晶,得到较纯净的食盐。
(1)溶解、过滤和蒸发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2)加入BaCl2溶液的目的是为了除去______杂质.
(3)以上方案不够完善.应在过滤后增加一个步骤:往滤液中加入适量的______.
答案:
(1)引流 (2)硫酸钠 (3)稀盐酸
15.【丽水、衢州】小丽利用底部有一小孔的大试管,如图甲所示装配成一个制取CO2气体的装置。
(1)实验前,关闭止水夹,先将试管底部稍浸没在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观察到___________,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小丽将CO2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观察不到明显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为此又做了实验:在集满CO2的软塑料瓶(如图乙)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盖紧瓶塞振荡,发生瓶变瘪,于是认为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小衢提出质疑,认为导致软塑料瓶变瘪的原因还有可能是___________;
(3)小科从变瘪的软塑料瓶中取出少量试液置于试管中,滴入___________溶液(填一种盐),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就证明了CO2与NaOH的反应确实已经发生.
答案:
(1)试管底部有气泡溢出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3)氯化钙(合理即可)
开放应用探究
已知镁可以和热水反应[]并放出热量,待反应完全后,趁热滴入几滴无色的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但随着温度的降低,红色渐渐褪去,直至无色。以下判断不合理的是(?C?)。
A.温度降低,Mg(OH)2的溶解度减小
B.温度降低,溶液的pH值变小
C.酚酞试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失效
D.溶液中的Mg(OH)2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解析:
A.趁热滴入几滴无色的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但随着温度的降低,红色渐渐褪去,直至无色,则可能是因为温度降低,Mg(OH)2的溶解度减小,溶液中的碱性物质减少,故该判断合理. B.趁热滴入几滴无色的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但随着温度的降低,红色渐渐褪去,直至无色,则可能是因为温度降低,Mg(OH)2的溶解度减小,溶液中的碱性物质减少,OH-浓度降低,溶液的pH值变小,故该判断合理. C.趁热滴入几滴无色的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而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是酚酞的特性,一开始变红说明酚酞试液没有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失效,故该判断不合理. D.趁热滴入几滴无色的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但随着温度的降低,红色渐渐褪去,直至无色,则可能是溶液中的Mg(OH)2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镁沉淀和水,溶液中的碱性物质减少,故该判断合理.
17.某铝制品的主要成分是Al和Cu,课外小组将200gNaOH溶液不断地加到50g铝制品中得到如下数据(已知金属铝既可以跟强酸反应也可以与强碱反应,而金属铜不能与强碱反应,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50g铝制品中含有______g铜。
(2)求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答案:(1)9.5g (2)40%
课堂检测
听课及知识掌握情况反馈
测试题(累计不超过20分钟) 道 成绩
教学需: 加快□ 保持□ 放慢□ 增加内容□
课后巩固
作业 题 巩固复习 预习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