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马鞍中学 贾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自转引发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转动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自转引起的晨昏更替现象
教学难点
1. 地球上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
2.地球自转带来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观察总结
教具准备
地球仪、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① 说出图中A、B点的经纬度?(20°S,40°W)
② 在图上标出东南西北方向,判断A点在B点的什么方向?(东北)
新课讲授
导入:刚才我们看到的经纬网是静止的,那么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谁能给我们说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地球是运动的呢?
生:运动的,太阳东升西落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古代的人们也关注到了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起初,欧洲宗教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波兰科学家哥白尼首先提出了“日心说”,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那么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把地球自身的转动称为自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称为公转,下面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一下地球的自转。课下同学们都已经按照导学案预习了本节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以下几个问题,待会请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来交流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问题:
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自转周期是多久?(提示: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和课本P11第一段思考)
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与地球自转的方向有什么关系?(提示: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
从北极上空、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一样吗?(提示:可以用杯子或其他圆形的物体模拟地球自转的方向,然后从上面和下面两个角度来观察,并画在纸上)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 黑夜和白天为什么会更替?(提示:阅读课本P11观察图1.14第二段后思考)
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太阳升起的时间一样吗?为什么?(提示:观察课本P11,图1.14,黑夜和白天交界的线称为晨昏线,按地球自转的方向,由黑夜转向白天的线就是晨线,也就是太阳升起的时候)
(分组讨论,教师适当引导)
讨论结束后,记录各小组能回答出的问题和有疑问的问题,每一组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帮助学生总结。
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生:在地球上看到太阳、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地球自西向东运动。比如:坐在平稳行驶的列车上,看见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其实是自己在向前移动。所以,运动的物体看到静止物体的运动方向与自己是相反的,因此,地球转动的方向,与我们看到太阳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师: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引起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请学生观察,从北(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请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来,其他人观察它的方向与时钟转动的方向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也就是说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是按照逆时针方向转动的。那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与时钟转动的方向一样吗?
生:一样
总结: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活动:完成填图册P7,1(1)。
生: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天;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师:首先,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太阳光不能穿透地球,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其次,同学们想一想,太阳上会不会有昼夜之分呢?
生:不会,因为太阳自身会发光。
总结: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背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
生: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师:播放昼夜更替的动画片,让学生们自己发现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的现象。
现在我们给转动的地球照一张照片,同学们观察一下,A点和B点哪个地方先看到日出的?(提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哪个点先转出地球的黑夜)
生:A点,因为A点在B点的东边,沿着地球自转的方向,A点先转出地球的黑夜区域。
师:同一天中,东边地点要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经度不同的地区,东西位置不同,导致了时间上的差异。比如: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是在当地的晚上8点,而北京此时是凌晨3点,快要看到日出了,这说明北京在伦敦的东边。
本堂小结
地球自转
围绕中心: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
自转引发的现象:
(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地球是在不断转动的,于是就有了昼夜更替。
(2)不同的经度地区经历的时间不同,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课堂反馈:课时训练P5,一、二。
布置作业:复习本节内容,记忆主要知识点。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较抽象,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有些难,但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演绎,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分组讨论更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课堂效果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不足之处是课堂反馈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还需要进一步补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