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三首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是一首七绝,全诗以愁字统起,诗中意象景物满含浓愁,意境清幽寂远;《长相思》则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结合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学会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重点)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重点诗句分析法
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较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诗歌大意和主旨,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
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展示四季景色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对哪个季节景象感受最深。
板书: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和课文注释认识生字。
2.课件展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学习《山居秋暝》
1.课件展示王维简介,介绍作者信息。
2.让学生分组朗读古诗,比一比谁读得流利,整齐。
3.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4.讲解古诗。
①空山指空旷的山。在诗中是指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有如世外桃源一般。
②思考“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描绘了雨后山林间清澈的溪流在山石上淙淙流动的景象
③第三句为什么先写“竹喧”“莲动”再写“浣女”和“渔舟”?
提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见莲叶摇动,才发现浣女和渔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④这首诗是描写秋景,为什么要提“春芳”?(鼓励学生回答)
提示:因为春芳已逝无可追回,而此刻的景色如诗如画,应该好好把握。用“春芳”对应秋景,用“春芳歇”暗示把握秋暝。
⑤“王孙”指的是谁?提示:指的是诗人自己。
5.讲解诗句翻译:
6.主旨归纳
王维的《山居秋暝》优美自然,寓情于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7.手法赏析
《山居秋暝》通篇比兴,对景物做细致感人的刻画,借景抒情。
8.板书设计
空山、新雨后——凉爽清新 寓情
山居秋暝 明月、清泉 —— 明净清幽 春芳已逝 于景 理想境界
竹喧、莲动 —— 纯朴自在 留在其中 高尚情操
第二课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朗读流畅,整齐。
2.课件展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3.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作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讲解古诗
①“霜满天”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提示:“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指的是严寒,“霜满天”指空气极冷。
②诗的第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提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声声啼叫,寒气弥漫在空中。江边的枫树在夜幕下静立,一点一点的渔火在闪动,诗人心中愁苦不堪,久久不能入眠。一个“愁”字,真切地体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诗的第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在这里,传到客船的钟声既衬托了夜的宁静,又揭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不宁静的心情。
5.诗句翻译
月亮已落下,乌鸦正在严寒的天气里啼叫,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带着愁绪睡去。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里。
6.主旨归纳
《枫桥夜泊》描写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寂寞和伤感之情。
7.手法赏析
诗人运思如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成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8.板书设计
月落、乌啼、霜满天 视 静动 辗转
枫桥夜泊 江枫、渔火 觉 明灭 未眠 愁
城外、寒山寺 听 幽远 孤寂 情景交融
夜半、钟声、客船 觉 空灵 难言
二、学习《长相思》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2.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3.内容讲解
①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提示:山 水 帐篷 灯火 风雪声
②“山一程,水一程”叠用表现出了什么?
③“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表达了什么内涵?
4.诗句翻译
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5.主旨归纳
这首词上片描写了将士们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之感;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的情绪。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6.手法赏析
全词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凝练简约,寓意深远。
7.板书设计
长相思 上阕——山、水、千帐灯——羁旅野外
下阕——风、雪、故园无此声——思乡之愁
三、拓展延伸
1.读下面的诗句,思考诗句中哪些描绘的是静态的景物,哪些描绘的是动态的景物。
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态:月,松,石 动态:清泉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静态:无 动态:竹喧、莲动
③月落物体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静态:月落、江枫、渔火 动态:乌啼
2.找出本课的三首诗中描写动景和静景的句子,和同桌交流。
3.听歌曲《涛声依旧》,注意体会歌曲与《枫桥夜泊》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
2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结合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学会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2.结合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学会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展示四季景色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对哪个季节景象感受最深。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四时美景”。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有让人向往的美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篇章。下面我们来看看古诗词中对景色的描绘。
板书: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和课文注释认识生字。
2.课件展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学习《山居秋暝》
1.课件展示王维简介,介绍作者信息。
2.让学生分组朗读古诗,比一比谁读得流利、整齐。
3.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4.讲解古诗。
①空山指空旷的山。在诗中是指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有如世外桃源一般。
②思考“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描绘了雨后山林间清澈的溪流在山石上淙淙流动的景象
③第三句为什么先写“竹喧”“莲动”,再写“浣女”和“渔舟”?
提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见莲叶摇动,才发现浣女和渔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④这首诗是描写秋景,为什么要提“春芳”?(鼓励学生回答)
提示:因为春芳已逝,无可追回,而此刻的景色如诗如画,应该好好把握。用“春芳”对应秋景,用“春芳歇”暗示把握秋暝。
⑤“王孙”指的是谁?提示:指的是诗人自己。
5.诗句翻译: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6.主旨归纳
王维的《山居秋暝》优美自然,寓情于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7.手法赏析
《山居秋暝》通篇比兴,对景物做细致感人的刻画,借景抒情。
8.板书设计
空山、新雨后——凉爽清新 寓情
山居秋暝 明月、清泉 —— 明净清幽 春芳已逝 于景 理想境界
竹喧、莲动 —— 纯朴自在 留在其中 高尚情操
第二课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朗读流畅、整齐。
2.课件展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3.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作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讲解古诗
①“霜满天”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提示:“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指的是严寒,“霜满天”指空气极冷。
②诗的第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提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声声啼叫,寒气弥漫在空中。江边的枫树在夜幕下静立,一点一点的渔火在闪动,诗人心中愁苦不堪,久久不能入眠。一个“愁”字,真切地体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诗的第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在这里,传到客船的钟声既衬托了夜的宁静,又揭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不宁静的心情。
5.诗句翻译
月亮已落下,乌鸦正在严寒的天气里啼叫,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带着愁绪睡去。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里。
6.主旨归纳
《枫桥夜泊》描写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寂寞和伤感之情。
7.手法赏析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8.板书设计
月落、乌啼、霜满天 视 静动 辗转
枫桥夜泊 江枫、渔火 觉 明灭 未眠 愁
城外、寒山寺 听 幽远 孤寂 情景交融
夜半、钟声、客船 觉 空灵 难言
二、学习《长相思》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2.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3.内容讲解
①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提示:山、水、帐篷、灯火、风雪声
②“山一程,水一程”叠用表现出了什么?提示: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③“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表达了什么内涵?
提示: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故园无此声,直接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4.诗句翻译
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5.主旨归纳
这首词上片描写了将士们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之感;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的情绪。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6.手法赏析
全词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凝练简约,寓意深远。
7.板书设计
长相思 上阕——山、水、千帐灯——羁旅野外
下阕——风、雪、故园无此声——思乡之愁
三、拓展延伸
1.读下面的诗句,思考诗句中哪些描绘的是静态的景物,哪些描绘的是动态的景物。
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态:月,松,石 动态:清泉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静态:无 动态:竹喧、莲动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静态:月落、江枫、渔火 动态:乌啼
2.找出本课的三首诗中描写动景和静景的句子,和同桌交流。
3.听歌曲《涛声依旧》,注意体会歌曲与《枫桥夜泊》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三首古诗,它们描绘了不同的景象,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提问方法展开教学,通过提问,逐句讲解诗句,帮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还另外补充了诗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主旨。不足之处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没有让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
课件34张PPT。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 古诗词三首课题导入诗歌中的四季美景。生字广场点击生字
学习笔顺认读园地暝 浣 榆 畔 更 聒 huàn míng pàn gēng guō yú重点词语王孙 夜泊 愁眠 寒山寺
榆关 那畔相关链接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课文讲解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课文讲解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歇:尽。
王孙:原指贵族弟子,此处指诗人自己。课文讲解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
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
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
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
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课文讲解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秋季,从“天气晚来秋”可以看出。课文讲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天色已晚,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松林间;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课文讲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课文讲解“竹喧”“莲动”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见莲叶摇动,才发现浣女和渔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课文讲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感。总结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凉爽清新明月、清泉—明净清幽竹喧、莲动—淳朴自在春芳已逝 流连忘返寓情于景理想境界 高尚情操课文讲解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课文讲解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苏州的别称。课文讲解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课文讲解朗读全诗,说一说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愁字。“月落乌啼霜满天”透示着凄清悲凉之感,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衔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一个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经形成,奠定了全诗以“愁”为中心的基调。课文讲解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六种景象,请找出来,说一说这些景象营造了什么氛围。六种景象: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营造出秋江月下朦胧的氛围,但这种美丽的景象却显示出诗人凄清、寂寞的心境。课文讲解如何理解“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这里,传到客船的钟声既衬托了夜的宁静,又揭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不宁静的心情。课文讲解《枫桥夜泊》全诗描绘了秋江月下凄清的景象,全诗有景有声有色,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课文讲解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
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客船枫桥夜泊视觉听觉情景交融课文讲解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课文讲解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词牌名。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关外。
喑:沉默。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课文讲解译文:
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课文讲解“山一程,水一程”表明了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课文讲解“夜深千帐灯”是怎样的景象?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写出了诗人夜深久久不能入眠、思想的愁闷心态。课文讲解“风一更,雪一更”描绘的景象体现出了什么?
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承接下句“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透露出了强烈的思想之情。课文讲解“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课文讲解 这首词上片描写了将士们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之感;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的情绪。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板书设计 上阕——山、水、千帐灯——羁旅野外
下阕——风、雪、故园无此声——思乡之愁长相思收束全篇谢谢观赏!温故而知新,同学们别忘了经常复习哦!21.古诗词三首
本课是三首古诗,它们描绘了不同的景象,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提问方法展开教学,通过提问,逐句讲解诗句,帮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还另外补充了诗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主旨。不足之处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没有让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