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32张ppt)+教学设计(2课时)+说课稿+教学反思(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32张ppt)+教学设计(2课时)+说课稿+教学反思(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7 23:45:52

文档简介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本单元阅读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主要事件和主要内容上。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根据这几件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自然能掌握方法:文章如果写了不止一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深有感悟的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语文更加充盈和丰富!就本课而言,周恩来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要整合语文学习资源,使学生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思考自己成长经历中的立志问题。
所以我在课前让学生查找“租界”的意思、搜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等资料,让学生对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我又恰当地选择拓展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时间,引入历史资料学生自主交流。如,在伯父说出“中华不振”时,我引入了一张张图片、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在悲凉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深深地被感染,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感到愤怒。再如,在课文的最后,交流讨论周恩来的成长资料、生平事迹,从而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在这一部分,同学们热情高涨、心潮澎湃:有的说“我要为国家越来越兴旺而读书”,有的说“我要为国家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而读书”,有的说“我要为世界研制前端的人工智能而读书”……看课堂效果,学生与文本已经产生共鸣,达到了教学效果。
不足及整改措施:1.独立阅读课文,研究课文时要不读全文,可读重点段来理解,以免占有课堂时间。2.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多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读去悟。3.讲读课文,应抓住契机渗透写作常识。如:将总结全文时提问同学:“课文写了三件事,哪一部分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它们又是用怎样的过渡句连起来的?找到读一读。”等从而让同学们明白写文章时要注意前后连接,学会承上启下,文章就会顺畅,读者就容易看懂,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的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事情,他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根据单元的语文要素,课文特点及四年级的教学重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生字。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并能据此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其中,教学重点是: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并能据此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二、说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资料引入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关键是要在恰当地时机切入历史资料,使学生感受时代背景,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
三、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环节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初读课文,感知大意。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默读全文:(1)默读课文,用“ ”在容易读错的词语下面做好记号,用“ ”在有特色的词语下面做记号,并把这些词语读给同桌听。(2)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学生自主交流,解决思考的问题。
课文讲了3件事:周恩来在课堂上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伯父叮嘱周恩来不要随便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周恩来不理解。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看到洋人横行霸道、中国人被欺侮,理解了“中华不振”。
2.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根据课文讲的3件事,理清课文层次,概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后,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
3.学习第一部分,体会周恩来的崇高志向。(1)默读第一部分,一边读一边完成以下阅读要求:①用横线画出描写周恩来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②魏校长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为什么会为之一振?(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引导,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4.了解历史,学习第二、三部分,理解“中华不振”。
(1)默读第二部分,完成下面的阅读目标:①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②交流史实,伯父为什么说“中华不振”?学生交流历史资料(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等),自主解决疑问。
(2)默读第三部分,完成下面的阅读目标:①画出描写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什么?②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③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自主讨论交流,解决阅读目标。重点研读中国妇女被欺凌的语句,体会中国人的任人宰割,侵略者的为所欲为、猖狂,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深刻理解当时“中华不振”的含义。
(3)由上面两步的教学过程自然推进,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因为他看到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面对洋人的专横跋扈,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起码的公道,深刻地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也联想到了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处都是这种贫穷、积弱、被人欺凌、列国侵略的现象。他想改变中国的现状,想中国能崛起,能独立自强。(结合课后习题二中的诗来讲解。)
5.拓展总结,升华情感。结合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做的贡献汇报交流,并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生字。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并能据此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并能据此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搜集周恩来及当时的历史资料。
2.生字卡片。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根据阅读要求,默读全文。
(1)默读课文,用“ ”在容易读错的词语下面做好记号,用“ ”在有特色的词语下面做记号,并把这些词语读给同桌听。
(2)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检测交流字词。
  (1)认读生字:肃、晰、振、胸、怀、赞、效、疑、惑、凡、顾、训、斥。
(2)理解词语:严肃、清晰、抱负、若有所思、左顾右盼
3.交流思考的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3)老师总结。
课文讲了3件事:周恩来在课堂上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伯父叮嘱周恩来不要随便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周恩来不理解。周恩来看到洋人横行霸道、中国人被欺侮,理解了“中华不振”。
三、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
1.根据课文讲的3件事,理清课文层次。
(1)学生自主划分层次。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获得校长的赞叹。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伯父叮嘱周恩来不要随便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周恩来不理解。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周恩来在看到中国人受辱,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2.根据课文讲的3件事,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后,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看一看描写周恩来的类文。
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亲眼目睹(切身体会)
          中华崛起(当效周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都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就来让我们细细品读,感受周恩来的崇高志向。
二、学习第一部分,体会周恩来的崇高志向  
1.默读第一部分,一边读一边完成以下阅读要求:
(1)用横线画出描写周恩来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魏校长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为什么会为之一振?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引导。
  (1)读描写周恩来的句子,说体会。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②“清晰而坚定”说明周恩来早就立下坚定志向,并为之努力。
(2)魏校长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为什么会为之一振?
因为其他的同学说的都是为家父读书、为明理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他没有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真是难能可贵。
  3.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
三、学习第二部分,了解历史
1.过渡:是什么使周恩来在小小年纪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我们继续下面的学习。
2.默读第二部分,完成下面的阅读目标。
(1)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
(2)交流史实,伯父为什么说“中华不振”?
3.学生交流历史资料,自主解决疑问。
(1)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
在奉天上学时,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的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原本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却不能去。可见洋人不可一世。
(2)交流史实,伯父为什么说“中华不振”?
史料补充: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外部帝国主义列强环侍左右,虎视眈眈;内部大清帝国已经是日落西山,内部矛盾尖锐,军阀割据,刚经历了一次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残忍洗劫,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人民赋税沉重,苦不堪言;民族企业又倍受列强的资本主义企业在内地打压,艰难图存,贸易极其不发达,资源被列强各国掠夺,经济发展滞后;经历了鸦片的毒害和几次大的战役的失利,军队士气低下,战斗力也严重不足,与列强的对抗中处于绝对的下风。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简称租界,多位于港口城市。租界的存在严重侵犯了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完整,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区。由于租界内的种种特权,这些特权也严重的侵犯了一个国家的司法的主权。一些租租界甚至拒绝中国人入内。1845年11月15日,英国在中国上海设立了近代史上的第一块租界。
(PPT出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势力范围图)
四、学习第三部分,理解“中华不振”
1.过渡: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当时的周恩来还不能完全明白。但是后来他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所见所闻使他完全明白了这四个字的含义。我们继续下面的学习。
2.默读第三部分,完成下面的阅读目标。
(1)画出描写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
(3)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学生自主讨论交流,解决阅读目标。
(1)画出描写租界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中国处处水深火热,洋人却在被他们占据的地方里歌舞升平。
(2)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①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外国人横行霸道,中国人倍受欺凌。
中国人任人宰割,侵略者为所欲为,十分猖狂,中国巡警麻木不仁。
②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说一说。
中国的巡警不但不 ,反而 ;
肇事的洋人不但不 ,反而 ;
失去亲人的妇女不但不 ,反而 ;
③中国的巡警为什么不处罚洋人?如果你在现场,你的心情如何?
因为中华不振,帝国主义可以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获取中国的土地,洋人可以在被他们占据的地方内享有特权,逍遥法外。
悲愤(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3)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因为他看到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面对洋人的专横跋扈,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起码的公道,深刻地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也联想到了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处都是这种贫穷、积弱、被人欺凌、列国侵略的现象。他想改变中国的现状,想中国能崛起,能独立自强。(结合课后习题二中的诗来讲解。)
4.指导朗读:以沉痛、悲伤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做了哪些贡献?结合查找到的有关材料汇报交流。
2.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3.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六、布置作业
从下面两个方向选择你有话可说的内容,写一个小练笔。
(1)了解了周恩来的生平事迹你有什么感想?写下来。
(2)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把理由写清楚。
【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 (中华不振)
周恩来? 气愤(中国人被欺凌) 博大胸怀????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 远大志向
【教学反思】
本单元阅读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主要事件和主要内容上。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根据这几件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自然能掌握方法:文章如果写了不止一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深有感悟的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语文更加充盈和丰富!就本课而言,周恩来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要整合语文学习资源,使学生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思考自己成长经历中的立志问题。
所以我在课前让学生查找“租界”的意思、搜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等资料,让学生对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我又恰当地选择拓展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时间,引入历史资料学生自主交流。如,在伯父说出“中华不振”时,我引入了一张张图片、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在悲凉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深深地被感染,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感到愤怒。再如,在课文的最后,交流讨论周恩来的成长资料、生平事迹,从而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在这一部分,同学们热情高涨、心潮澎湃:有的说“我要为国家越来越兴旺而读书”,有的说“我要为国家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而读书”,有的说“我要为世界研制前端的人工智能而读书”……看课堂效果,学生与文本已经产生共鸣,达到了教学效果。
不足及整改措施:1.独立阅读课文,研究课文时要不读全文,可读重点段来理解,以免占有课堂时间。2.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多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读去悟。3.讲读课文,应抓住契机渗透写作常识。如:将总结全文时提问同学:“课文写了三件事,哪一部分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它们又是用怎样的过渡句连起来的?找到读一读。”等从而让同学们明白写文章时要注意前后连接,学会承上启下,文章就会顺畅,读者就容易看懂,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课件32张PPT。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2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题导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相关链接 周恩来 (1898-1976)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相关链接1912年,少年读书时期的周恩来东关模范学校全景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的读书教室相关链接1914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1920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周恩来相关链接1924年,周恩来奉命从欧洲回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时的周恩来相关链接1945年重庆谈判时的毛泽东和周恩来1949年,开国大典上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生字广场点击生字
学习笔顺认读园地崛 范 魏 肃 晰wèi jué fàn xī sù 淮 惑 斥 辱huò chì rǔ huái 多音字运用处chǔ(处理)chù(到处) 街道办事处 ( )将集中处 ( )理这类问题。chǔchùbēi(背包)bèi(后背)背 他背( )着家人偷偷地买了这个背( )包,送给妈妈当生日礼物。bèibēi重点词语严肃 清晰 坚定 胸怀 崛起 训斥 左顾右盼
疑惑不解 若有所思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看到洋人横行霸道、 中国人被欺侮,理解了“中华不振”。周恩来在课堂上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伯父叮嘱周恩来不要随便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周恩来不理解。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讲的3件事,理清课文层次。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周恩来看到中国人受辱,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获得校长的赞叹。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伯父叮嘱周恩来不要随便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周恩来不理解。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讲的3件事,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后,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感受崇高志向 默读第一部分,一边读一边完成以下阅读要求:
1.用横线画出描写周恩来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魏校长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为什么会为之一振?感受崇高志向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清晰而坚定”说明周恩来早就立下坚定志向,并下决心为之努力。清晰而坚定感受崇高志向 魏校长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为什么会为之一振? 因为其他的同学说的都是为家父读书、为明理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他没有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真是难能可贵。了解时代背景默读第二部分,完成下面的阅读目标。
(1)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
(2)交流史实,伯父为什么说“中华不振”?了解时代背景 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的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了解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外部帝国主义列强环侍左右,虎视眈眈;内部大清帝国已经是日落西山,内部矛盾尖锐,军阀割据,刚经历了一次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残忍洗劫,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人民赋税沉重,苦不堪言;民族企业又倍受列强的资本主义企业在内地打压,艰难图存,贸易极其不发达,资源被列强各国掠夺,经济发展滞后。了解时代背景了解时代背景 被外国人占据的领土
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简称为租界,多位于港口城市。租界的存在严重侵犯了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完整,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区。由于租界内的种种特权,这些特权也严重的侵犯了一个国家的司法的主权。一些租租界甚至拒绝中国人入内。1845年11月15日,英国在中国上海设立了近代史上的第一块租界。了解时代背景建造楼房,强占租界横行霸道,为所欲为探求立志原因默读第三部分,完成下面的阅读目标。
(1)画出描写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
(3)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探求立志原因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指望不但不反而探求立志原因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说一说。
中国的巡警不但不 ,
反而 ;
肇事的洋人不但不 ,
反而 ;
失去亲人的妇女不但不 ,
反而 ;探求立志原因 中国的巡警为什么不处罚洋人?如果你在现场,你的心情如何? 因为中华不振,帝国主义可以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获取中国的土地,洋人可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内享有特权,逍遥法外。悲愤(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探求立志原因 因为他看到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面对洋人的专横跋扈,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起码的公道,深刻地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也联想到了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处都是这种贫穷、积弱、被人欺凌、列国侵略的现象。他想改变中国的现状,想中国能崛起,能独立自强。 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探求立志原因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
用了l0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拓展交流你为什么而读书?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 (中华不振)
周恩来 气愤(中国人被欺凌)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 博大胸怀
远大志向收束全篇谢谢观赏!温故而知新,同学们别忘了经常复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