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卫填海 课件(19张ppt)+教学设计(2课时)+说课稿+教学反思(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3、精卫填海 课件(19张ppt)+教学设计(2课时)+说课稿+教学反思(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7 23:50:04

文档简介

13 《精卫填海》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本学期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虽然短小,但是相较以往篇目的《精卫填海》也是做了改动和调整。课文只有几句话,学生虽有新鲜感,但是在逐句翻译的时候还是会根据自己听到的故事来猜测,而不是结合注释根据句子来理解。这是第一篇文言文,学生虽然没有出现畏难情绪,但是因为《精卫填海》篇幅太短,学生们反倒认为很简单,没有耐心仔细学习。因此我采取的办法是,第一,读,让学生感受韵味,加深理解;第二,想象,让学生扩充这个故事,想象具体情节,加深他们的兴趣;第三,代入,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精卫,仔细体味精卫的精神。
13 《精卫填海》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个神话故事写炎帝的小女儿被海水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衔木石,投金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的故事。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形象,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治理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奋斗不止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认读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古文,读出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3.学习理解故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讲述故事,感受精卫的精神。
读通读顺古文、读出韵味、感受古文语言特点是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故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讲述故事、感受精卫的精神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讲解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听神话故事吗?有这样一只鸟,他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爪子,这只小小的鸟却有一个大愿望——他想把大海填平!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只鸟叫什么?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只精卫鸟为什么想把大海填平吧!
打开课文,课题是什么?(精卫填海)我们根据课题可以知道什么?(主人公是精卫,主要事件是填海)
二、初读古文,疏通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重点交流的几个字:帝,曰,溺,衔等。
  2.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3.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再读古文,解析文义。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教师带读,小组互读,齐读,有节奏朗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出示阅读任务(课件展示)
(1)精卫长什么样子?(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2)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它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3)精卫是怎么填海的?它能将海填平吗?
3.结合注释,指导翻译。(课件展示)
(1)学习方法:古文学习可以就像我们学习古诗那样,结合课文给出的注释,逐字解释,然后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就可以了。同学们可以先将课文给出的注释写在文中对应的字上面,这样解释句子的时候就会方便一些。也可以将你们不知道意思的字圈出来,问问同学,互相讨论,等后面同学们给出正确解释的时候将正确的解释用不同颜色的笔写在打圈字的下面。对于不理解的句子,就用横线画出来,在大家讨论的时候仔细听,认真思考,想想可以怎么才能更完善。
(2)指导翻译。指名学生翻译,以标点符号为单位,先读再译,逐句轮流翻译,其余同学评价讨论翻译是否流畅。
(3)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女娲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等(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多指名学生翻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4)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到东海去游玩,溺水淹死而没有返回。因此成为精卫鸟。精卫常常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块,想要用来填平东海。
4.整体理解,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发挥想象拓展故事情节,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齐读课文。
二、感受精神。
1.完成任务:(课件展示)
(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它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它不甘于被海水淹死的命运,精魂化为鸟,决心要把东海填平报仇,同时也是替人类除害造福,不让东海继续为患。精卫是不畏艰难,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的化身。
(2)精卫是怎么填海的?它能将海填平吗?(自由讨论)
2.感受精神。
有的同学说精卫是不可能填平东海的,因为东海是那么大,精卫是那么小。还有同学根据现实出发,说精卫填海的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如果精卫真的能够填平,那么现在的大海就不会这么无边无际了。也有同学认为精卫能填平大海,因为精卫一只在不停的衔草木石块填海。大家的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学习前一课《盘古开天》的时候说过,这些神话故事都是人们面对不理解的事物的时候想象出来的,经过口口相传,流传至今。所以“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其实可是古时候的人们面对大海时想象出来的,表达想要征服大海的信心,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其中的精卫,一直不断衔来草木填海,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持之以恒,不屈不挠,锲而不舍)
总的来说,精卫填海的精神是什么?(指名总结)勇于抗争,意志坚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3.人们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自由回答)
与大自然做抗争、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时候
三、齐读课文,感受精神。尝试背诵课文。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新课。
五、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
主人公→精卫 主要事件→填海
起因:女娃 溺而不返
经过: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结果: 精神:不屈不挠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本学期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虽然短小,但是相较以往篇目的《精卫填海》也是做了改动和调整。课文只有几句话,学生虽有新鲜感,但是在逐句翻译的时候还是会根据自己听到的故事来猜测,而不是结合注释根据句子来理解。这是第一篇文言文,学生虽然没有出现畏难情绪,但是因为《精卫填海》篇幅太短,学生们反倒认为很简单,没有耐心仔细学习。因此我采取的办法是,第一,读,让学生感受韵味,加深理解;第二,想象,让学生扩充这个故事,想象具体情节,加深他们的兴趣;第三,代入,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精卫,仔细体味精卫的精神。
13 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认读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古文,读出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3.学习理解故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讲述故事,感受精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读通读顺古文,读出韵味,感受古文语言特点。
难点:
学习理解故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讲述故事,感受精卫的精神。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与《山海经》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听神话故事吗?有这样一只鸟,他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爪子,这只小小的鸟却有一个大愿望——他想把大海填平!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只鸟叫什么?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只精卫鸟为什么想把大海填平吧!
打开课文,课题是什么?(精卫填海)我们根据课题可以知道什么?(主人公是精卫,主要事件是填海)
二、初读古文,疏通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帝”区别形近字,旁、蒂、啼、谛等;
“曰”单一结构,整体较扁而宽,不要写成“日”;
“溺”左右结构,笔画较多,书写时注意间架均匀;
“衔”左中右结构,中间是“钅”,不要写成“街”或“衍”。
  2.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3.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再读古文,解析文义。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教师带读,小组互读,齐读,有节奏朗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出示阅读任务(课件展示)
(1)精卫长什么样子?(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2)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它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3)精卫是怎么填海的?它能将海填平吗?
3.结合注释,指导翻译。(课件展示)
(1)学习方法:古文学习可以就像我们学习古诗那样,结合课文给出的注释,逐字解释,然后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就可以了。同学们可以先将课文给出的注释写在文中对应的字上面,这样解释句子的时候就会方便一些。也可以将你们不知道意思的字圈出来,问问同学,互相讨论,等后面同学们给出正确解释的时候将正确的解释用不同颜色的笔写在打圈字的下面。对于不理解的句子,就用横线画出来,在大家讨论的时候仔细听,认真思考,想想可以怎么才能更完善。
(2)指导翻译。指名学生翻译,以标点符号为单位,先读再译,逐句轮流翻译,其余同学评价讨论翻译是否流畅。
(3)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女娲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等(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多指名学生翻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4)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到东海去游玩,溺水淹死而没有返回。因此成为精卫鸟。精卫常常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块,想要用来填平东海。
4.整体理解,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发挥想象拓展故事情节,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齐读课文。
二、感受精神。
1.完成任务:(课件展示)
(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它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它不甘于被海水淹死的命运,精魂化为鸟,决心要把东海填平报仇,同时也是替人类除害造福,不让东海继续为患。精卫是不畏艰难,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的化身。
(2)精卫是怎么填海的?它能将海填平吗?(自由讨论)
2.感受精神。
有的同学说精卫是不可能填平东海的,因为东海是那么大,精卫是那么小。还有同学根据现实出发,说精卫填海的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如果精卫真的能够填平,那么现在的大海就不会这么无边无际了。也有同学认为精卫能填平大海,因为精卫一只在不停的衔草木石块填海。大家的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学习前一课《盘古开天》的时候说过,这些神话故事都是人们面对不理解的事物的时候想象出来的,经过口口相传,流传至今。所以“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其实可是古时候的人们面对大海时想象出来的,表达想要征服大海的信心,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其中的精卫,一直不断衔来草木填海,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持之以恒,不屈不挠,锲而不舍)
总的来说,精卫填海的精神是什么?(指名总结)勇于抗争,意志坚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3.人们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自由回答)
与大自然做抗争、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时候
三、齐读课文,感受精神。尝试背诵课文。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新课。
【课文小结】
这个神话故事写炎帝的小女儿被海水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衔木石,投金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的故事。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形象,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治理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奋斗不止的精神。
【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
主人公→精卫 主要事件→填海
起因:女娃 溺而不返
经过: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结果: 精神:不屈不挠
课件19张PPT。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13课 精卫填海课题导入精卫填海《山海经》 从课题中你能知道什么?课题导入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点击生字
学习笔顺生字广场认读园地帝 少 曰 溺 返 fǎn nì yuē shào dì 多音字运用shǎo(减少)shào(少年)少 ①我们少( )时听过多少( )神话故事啊!shǎoshàowéi(成为)wèi(为了)为 ②你不要因为( )古文少见觉得为( )难,它们并不难理解。wèiwéi重点词语炎帝 溺水 课文感知 ·精卫长什么样子?
·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它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精卫是怎么填海的?精卫能将海填平吗?课文感知课文学习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课文朗读 ·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圈出不理解的字,互相交流。 ·用横线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认真思考。课文学习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译: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字句解析·结合注释,逐字翻译。课文学习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译:女娃到东海游玩,溺水淹死而没有返回,因此成为了精卫鸟字句解析·结合注释,逐字翻译。课文学习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译:(精卫)常常衔来西边山上的树枝石块,(想要)用来填塞东海。字句解析·结合注释,逐字翻译。课文学习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整体理解 译: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到东海去游玩,溺水淹死而没有返回,因此成为精卫鸟。精卫常常衔来西边山上的树枝和石块,想要填平东海。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课文学习 ·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它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感受精神 它不甘于被海水淹死的命运,精魂化为鸟,决心要把东海填平报仇,同时也是替人类除害造福,不让东海继续为患。精卫是不畏艰难,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的化身。课文学习 ·精卫用什么填海的?它能将大海填平吗?感受精神 精卫衔来西边山上的草木石块填海。课文学习 ·精卫填海是一种什么精神?
·人们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
感受精神 勇于抗争、意志坚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与大自然做抗争、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时候。课文总结课文总结 这个神话故事写炎帝的小女儿被海水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衔木石,投金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的故事。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形象,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治理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奋斗不止的精神。课文总结精卫填海主人公主要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精神:精卫填海女娃 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不屈不挠收束全篇温故而知新,同学们别忘了经常复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