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上1.4《地形图的判读》表格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七上1.4《地形图的判读》表格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7-18 17:2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学科素养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所用教材
2011新课标人教版教材
章节名称
第一章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课 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2、能够运用地形图上分辨出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3、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内容分析
《地形图的判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及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怎样在地图上辨识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地具备较为系统的地图方面的知识,为以后学习世界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节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等高线,也将为其他等值线(如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一新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依据其心理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维强的优势。但其空间想象刚起步,学习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不够精确。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坡度陡缓、五种山地形态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山峰、陡崖、鞍部等。尤其山谷与山脊,学生易混淆。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预习课本相应内容,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相关知识点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动画演示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设置情景
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的盆地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山、有低地。然而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她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欣赏观察图片
识别不同的地形
课件网络资源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过渡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内容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学生看教师写板书并做笔记
黑板
了解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习
新知
环节
一:等高线地形图
环节二:
分层设色地形图
环节三:地形剖面图
活动一:
地面高度的计算
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  
学以致用:  
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13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珠穆朗玛峰高 8844.13米 ”指的是什么高度? (海拔高度)。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相对高度) 
教师总结: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高海拔—低海拔?
过渡: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怎样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图上表示呢?现在我们将地面高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二:
等高线地形图
1、学生自读课本,什么是等高线?等深线?
2、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等深线呢?
3、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陡缓有何关系?
4、等高线有哪些基本特征?
演示等高线制作过程
5、 “爬山比赛,请你选择路线并说明理由。”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
等高线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等高线特点:
1、是一条闭合的曲线。
2、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相同。
3、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等。
4、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5、除了陡崖处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合
过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通过等高线数值大小可以判断山地的高低,疏密状况可以辨别山地坡度的陡缓。但是,山地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如山谷、陡崖等,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应该如何去辨认它们呢?
活动三:
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部位
1、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地不同部位如何区分? 
2、结合素描图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教师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比。(“支你一招”提醒学生要观察不同部位等高线的海拔变化规律及其弯曲方向与高度变化的关系来辨认属于哪个部位。)
3、“哪里容易形成河流?在山区下大雨时能不能往山谷部位跑?”
教师总结:
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
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座山的中间部位
陡崖: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山脊和山谷比较:“高谷低脊”
山峰和山谷比较:山峰中间高,四周低;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活动四:
分层设色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有什么不同?
2、读图1.42,说出图中不同地形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么规律?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对比高度表从颜色上区分五种基本地形。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过渡: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那有没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呢?
活动五:
地形剖面图
1、设问:地形剖面图反映地形起伏更加直观,它是怎么绘制出来的?有什么优势?
完成课后活动题:“地形剖面图绘制方法”把剩下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并估算图中C点和D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
学生自读课本P24,结合图1.27和图1.28自学下面两段文字,观看课件动画演示并理解概念
学生根据情景问题作答
学生倾听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25页,并回答问题,观看课件动画演示并理解概念
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学习等高线基本特点,教师引导分析
结合图理解记忆等高线的特征
学生倾听
学生读图1.36“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认识山体素描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
小组合作、自主观察、分析,逐个了解山地各部位的名称及分析各部位等高线的表示形态特点
结合现实生活作答
展示PPT解释各地形部位(注意山峰和盆地的比较,山脊和山谷的比较)
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读课本P27图1.42“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
引起学生兴趣
自读P28相关内容后,观察课件展示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比较三种地图的各自特点
学生动手绘图,读图完成问题
课本
PPT图片
PPT图片
自编材料及图片
PPT图片
自编材料
PPT图片
PPT图片
PPT图片
自制动画演示课件
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基本概念、单位
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
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意义
观看相关的动画演示,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
学生读图能判断坡度陡缓,进一步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面对地形图能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能识别山体的不同部位
结合图理解记忆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特征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
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特征
达标检测
(3分钟)
教学目标
测试题目内容
地面相对高度的计算
1
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
2
综合题(等高线的基本特
征、山体不同部位的判读)
3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海拔
相对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
等高线与地势、坡度的关系
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
3.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测试题目内容:
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4.43米,新疆艾丁湖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A.8689.43 B.8999.43 C.8589.43 D.8998.43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颜色的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一般是( )???
A、山地?B、丘陵??C、平原??D、高原
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F点的海拔是______米。
(2)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_
(3)图中A点的海拔高度范围是( )
A、大于400米 B、小于400米
C、400米—500米之间
D、300米—400米之间
(4)分别沿图中①、②登山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