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从读图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思维方式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教师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总之,通过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
3.四大洋的分布及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1.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
2.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3.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激趣设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
以生活中太阳的东升西落为实例,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椭圆形的球体。以此设问:地球的海陆分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到底是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还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并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地球?水球?(图片展示,问题探究,归纳提升)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1.观察我们的地球,比较陆地与海洋的面积差异。你感觉谁的面积大?
(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无论是在东半球还是在西半球, 无论是在路半球还是在水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我们知道经度相差180°的两条经线可以将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请谈谈你对地球名称的看法?
(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这是因为古时候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而且大部分的人都居住在内陆,无法认识到地球的全貌,加之古代科技不发达,航海技术落后,根本就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古人给地球起名字不叫水球而叫地球。
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没必要再改为“水球”。这说明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
(三)归纳提升
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3.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4.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承转: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那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海洋彼此相连,而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大小不同的陆块。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理清概念,归纳提升)
(一)陆地与海洋的基本概念
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下面两幅地图,小组讨论有关陆地和海洋的基本概念:大陆、岛屿、大洲、半岛、海峡、海、大洋。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适时点拨提升,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二)大洲和大洋
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下面几幅地图,小组讨论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轮廓、大小及其相对位置。
1.判断图中各大洲的名称
2.认识四大洋
3.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
■课堂小结
1.海陆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
■ 课后作业
1、地球上有那几个大洲?
2、地球上有那几大洋?
■ 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一节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课标教学和方法教学的思想。新课标对海陆分布的要求: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本节教学通过小组合作、老师适时归纳提升、拓展延伸、实战演练等过程,很好地完成了方法和过程教学,学习在方法体验的过程中自然地收获到了知识,很好地落实了课标的要求,完成了课时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