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烛之武退秦师》 同步练习(3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 《烛之武退秦师》 同步练习(3份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8 21:53:31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培优练习

能力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1~8题。
晋文公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 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 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不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 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敌众我寡,奈何而可 奈何:怎么办
B.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田:打猎
??C. 反而尊贤???????????????反:与诈术相反
??D.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乃:仅仅
2. 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线的字在意义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繁战之君,不足于战??????③ 其成毁,其胜败
??? ② 君亦诈之而已?????????④ 文公处其一
A.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 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 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D.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和例句中加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B. 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C. 足以霸矣??????? ??????????
D. 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
4. 下列各句中的 “所以“与文中句子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胜而不知胜之所以成
A.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B.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
C. 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
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5.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A. 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 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 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 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6. 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
?? A.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 B.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 C.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 D.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7. 以下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和雍季、晋文公、孔子等四人的观点完全一致。
? B. 四人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作者更接近雍季,孔子更接近晋文公。
? C. 四人的观点在基本相同之外各有一些差异。
? D. 作者、晋文公、孔子的观点完全一致,与雍季则有一些差异。
8. 本文的中心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反对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否则胜了也会很快失败。
??B. 主张行赏要从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从一时之务着眼。
? C. 主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着眼于王道。
D. 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取胜原因,否则胜与不胜一个样。
挑战自我潜能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答题
我们的母语汉语,如春之牡丹,夏之芙蓉,秋之海棠,冬之腊梅,令人喜爱、陶醉。尽管今天信息高速公路已将全球连接成一个村庄,尽管你的作品可能进入不同语言,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但即使如此,有些深层次的东西仍然无法转译转达,无法获得对等理解。它们涉及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它们都被封存在母语里,对一些人会敞开,对其余人却长久缄默。我们如何使美国人懂得为什么“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作为一种衡量尺度,语言的可靠性甚至远在肤色之上。余光中问得尖锐:“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我们只能在母语中生存。一个汉语写作者,与其孜孜于让外国人说好喝彩,梦寐以求登上斯德歌尔摩的颁奖台,不如潜心倾听他生息其上的那片土地的歌哭,用母语的音符谱写一部部交响乐或者一支支小夜曲。只有对汉语具有像对母亲般的深情,才能够把握那一支族系的血脉,贴近那片土地的秘密,从而成功地记录、描绘和抒写,使自己的生命借助作品得到延长和扩大,使生存变得坚实。
9.请说明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

10.简要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答:


参考答案
一、能力拓展提升
1. C?
【解析】考查学生对文言常用虚、实词掌握情况。其中C项错,“反”是通假字,通“返”,作“回来”解。
C?
【解析】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C项是对的。前一“君”作“君主”解,后一“君”作“您”解,前一“其”作指示代词‘那”讲。后一“其”作“其中之一”解。?
D?
【解析】考查对词类活用掌握情况。A“竭”作使动。B“先”形作动。C “霸”名作动;D“后”作意动用,与题干中“先”用法相同。
D?
【解析】考查对固定结构“所以”和所字结构中“所”的指代意义理解掌握情况。A项、作“……的根据”解。B项,作“用来……的”解。C项,作:“……的办法”解。D项,作“……的原因”解,与题于中“所”字同义。
A?
【解析】考查对文言句子理解翻译能力。“虽”应解释为“即使”(情况尚未发生,表推测??? 性的假定),“偷”可作“现在勉强可行”解。B、C、D均有错,故选A项。)
C
【解析】考查目的同上;题干中“以为”应作“认为”解,“非独外也”,联系上下文作“不单单来自国外”解妥贴合理。A、B、D项均有错,故选C项。
B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雍季反对对敌作战用诈术,作者也说“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两人观点一致。文公采用咎犯行诈的建议,回来行赏又把雍季列在首位,孔子对此作了充分肯定,可见孔子与晋文公观点完全一致。故应选B项)
B
【解析】考查能力同上。全文中心是一个赏字,其他均是派生的内容,故文章原名为“义??? 赏”,应选B项。
【译文】:
从前,晋文公要与楚国人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怎么办才能取胜?”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仪繁盛的君主,对于文礼仪从不感到满足,频繁作战的君主,对于诡诈之术从不感到满足,您也对楚国实行诈术就行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季,雍季说:“把池塘的水弄干来捉鱼,难道不能获得鱼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的草木烧光来打猎,难道不能获得野兽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久长之计。”晋文公采钠了咎犯的意见。在城濮战败了楚国人。回来后论功行赏,雍季被列为首位。晋文公身边的人进谏说:“城濮之战的成功,是因为用了咎犯的谋略,主公采纳他的谋略而论功行赏却把他放在后边,这或许不合适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话,可以百世获利;咎犯的话,不过是应付一时之急,哪有将一时之急务放在百世之利前面的道理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面临危难采用诈术,足可使敌兵退却,退敌回来尊崇贤人,足可报答贤人的恩德。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却也足以成为霸主啊。”重赏贤人,人民就会转向正道,人民转向正道功业就能成功了。靠诈术来取得成功,那成功最终必定毁坏,那胜利必定变为失败。天下取得胜利的人很多,而成就霸业的只有五个,晋文公是其中的一个,他知道取得胜利的原因。胜利了却不知道取得胜利的原因,这与没有取得胜利一样。秦国战胜了西戎却在崤山打了败仗,楚国战胜了中原诸国但也在柏举打了败仗。周武王懂得取胜的道理,所以取得一次胜利便称王天下了。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可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单单来自国外啊。
二、挑战自我潜能:
9.对一个不喜欢汉语的人,无法用汉语与他沟通。
10.汉语优美、独特,我们应热爱汉语,自觉用好汉语。


????????????????
《烛之武退秦师》基础练习

基础积累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  )
阙秦(  ) 共其乏困(  ) 戍之(  )
杞子(  ) 逢孙(  ) 失其所与(  )
2.找出下列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秦伯说,与郑人盟(    )
(4).失其所与,不知(    )
3.分析加点字在句中的词性并翻译
(1).若
(2).微
(3).许
(4).鄙
(5).焉
(6).之
(7).以
4.词类活用
(1)夜缒而出(    )
(2)朝济而夕设版焉(    )
(3)既东封郑(    )
(4)晋军函陵(    )
(5)与郑人盟(    )
(6)越国以鄙远(    )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8)若不阙秦(    )
(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10)共其乏困(    )
(11)邻之厚,君之薄也(    )
(12)因人之力而敝之(    )
5写出加点字的古意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指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6.写出句式并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
译文: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译文:
(3).夫晋,何厌之有?(    )
译文:
(4).以其无礼于晋。(    )
译文: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译文: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译文:
7.选出对下列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将焉取之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8.选出对下列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又欲肆其西封 ④吾其还也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A.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B.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C.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D.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B.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了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C.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D.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
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11.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课内巩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8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 越国以鄙(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 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3. “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 以为得之矣
14. 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
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
② 等到他在东边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C.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D.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15.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6.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 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17. 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
A. 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B. 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C.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D. 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E. 不卑不亢,善于激将
F. 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18. 用原文填空:
烛之武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表现出他能言善辩、智能过人。其说辞大体可分三个层次,二、三层次中又可各分两小层意义:
第一小层:不卑不亢,引出话题:



第二小层:分析情势,说明利害:
亡郑,对晋有利:


存郑,对秦有利:

?
第三小层:回顾历史,预见未来:
过去,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
将来,晋国必贪得无厌,进犯秦国: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fán yì zhuì quē ɡōnɡ shù qǐ Pánɡ yǔ
2.(1).“已”同“矣” (2).“共”通“供”,供给 (3).“说”通“悦”(4).“知”通“智”
3.(1).连词,假如 代词,你 动词,好像 (2).动词,没有 副词,稍微 形容词,轻微,轻轻 (3).动词,答应,听从 动词,赞同 数词,左右,上下,表约数 名词,表处所 (4).名词,边远的地方 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形容词,浅陋 (5).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疑问代词,哪里 兼词,在那里 (6).代词,代秦军 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动词,到 (7).连词,因为 介词,把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把 介词,用
4.(1)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 (2)名词作状语 在早上,在晚上 (3)名词作状语 在东边 (4)名词作动词 驻军 (5)名词作动词 结盟 (6)名词作动词 把……当做边邑 (7)动词作名词 恩惠 (8)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减少,侵损,削减 (9)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灭亡 (10)形容词作名词 缺少的东西 
(11)形容词作动词 变雄厚,变薄弱 (12)形容词作动词 损害
5.(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2).出使的人。 (3).那人,指秦穆公。
6. (1).判断句 这是我的过错。
(2).判断句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3).宾语前置句 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4).状语后置句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5).状语后置句 如果使郑国灭亡能对您有好处。
(6).省略句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7.D 8.D 9.A 10.C 11.B
二、课内巩固
12. B??13. A??14. D???15. B??16. D ?17. BCE
18.
第一小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第二小层:
a.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第三小层:
a.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b.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提升练习

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 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 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2.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7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易与,且降矣?????? 与:对付
B、奢不能难?????????? 难:反驳,质问对方
C、妾请无随坐????????? 坐: 坐下
D、张二奇兵以劫之????????张:布置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 箕踞以骂曰
B、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因人之力而敝之
C、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是寡人之过也
D、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


三、语言运用
7、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标题
从央视科教频道低调开播到收视飘红,再到挺进央视一套,“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今年夏天在中国中小学生、青年人中掀起了一场汉字书写高潮,连以前很少看娱乐、竞猜、选秀节目的父母们也对这档节目“痴迷”颇深,和电视上的小选手一起挑战每一个汉字书写的乐趣。
由于汉字本身特有的复杂结构,每一个汉字都拼写正确并不容易。加之近年来电子产品的普及,通过输入法“选字”成了人们写作、交流的主要方式,越来越少在纸上书写大量汉字,催生了很多人“提笔忘字”的现象。
不同于充满着争议价值观和为博眼球而炒作的相亲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追求的并不是收视率,节目总导演关正文直言:“我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中国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多方言国家,汉字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一年一度的汉字狂欢,它的意义甚至超过汉字本身。”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下面这副对联有一处对得不够工整,请加以修改。
栏干槽净六畜兴旺,肥多水足稻麦丰登。??????????? 改为?????????????
?(2)某公园为提醒人们爱惜花草,特意写出了一些警示牌,其中一些用了对联的形式,增强了人文气息,又易于接受。下面是其中两联,请你对出下联
爱花惜花花更美,????????????????????????。?


参考答案
文本阅读。
A 2 . D
3. (1)就是太子不说,我也要来拜见您了。(只是)现在空着手没有什么凭信,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这样,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将军你可愿意?
类文阅读。
4.C 坐:入罪,定罪。
5.D(A项,认为,动词/表修饰,连词 B项,于是,连词/依靠,动词 C项,代词,代赵括/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定中关系。D项,连词,表转折关系)
6.假使赵国不用赵括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任用他做大将,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就一定是赵括了。(将:做大将,名作动。破:使……失败,让……失败,使动用法。者……也,表判断。)
【译文】
秦军屡屡打败赵军,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城固守。赵王以为廉颇损失惨重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战,愤怒之余,就多次斥责他。这时应侯范雎又派人带上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极易对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赵王很快中计,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道:“大王因为赵括有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在战场上随机应变。”赵王不听。
当初,赵括从小习读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够与之相比;他曾经与父亲赵奢探讨兵法,赵奢也难不住他,但始终不肯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缘故,赵奢说:“领兵作战,是提着脑袋做事,赵括谈起来却轻松自如。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必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即将出发,他的母亲上书赵王,指明赵括不可重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道:“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刚刚成为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朝拜,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正眼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绢帛,全部都搬回家藏起来,每天只是忙于查看哪里有良田美宅可买的就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其实他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还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老太太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因此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大王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升任为大将,便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改王龁为副将,并在军中下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赵括来到军中,全部废除原来的规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逃走,却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不知中计,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赵军无法攻克。这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也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绝。武安君白起趁势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军仓促提兵,迎战失利,于是坚筑营垒等待援兵。
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及粮运通道。齐国、楚国增援赵国,赵军缺乏粮草,请求齐国救济,齐王不同意。
到了九月份,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军开始暗中互相残杀,互相吞食。赵括心急如焚,便下令赵军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队人马,轮番进攻,但到第五次,仍无法突围出去。无奈,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箭下。赵军于是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秦国。
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顺秦国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多反复无常,如果现在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患。”于是连哄带骗地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较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赵兵四十五万人,赵国因此大为震惊。
语言运用。
7.答案示例:央视“听写大会”掀起汉字书写热
8.(1)“六畜”改为“牛羊”,或“稻麦”改为“五谷”
(2)赏景护景景更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