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培优练习
能力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1~4题。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 “秦王,这是我们燕国的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C.金科答应赵团长出演新版《荆轲刺秦》,在舞台上却按照老剧本演,这样安排在情节上制造了波澜,起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D.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荆轲之死”这一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2.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
小说中金科答应赵团长出演新版《荆轲刺秦》,在舞台上却按照老剧本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答:
挑战自我潜能
5.请把下面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汉字是谁创造的?在我国历史上,历代的观点认为汉字是仓颉个人所造。 ,
, 。 , , ,不断地孕育、创造、选炼、发展起来的。
① 在《春秋元命苞》中说,仓颉“生而能书”
②然而,考古科学的种种发现,却愈来愈多地证明汉字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成果
③简直把仓颉说成一个神通广大,法术无边、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
④比如在《路史禅通记》中说,仓颉“龙颜侈哆,四目灵光”
⑤是千百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使汉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方尝试到约定俗成
⑥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创造了汉字,鲁迅曾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
答:
6.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6分)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新春对联:
上联:
下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
上联:
下联:
7.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出现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一个人的志向能否实现,首先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如果符合社会的需要,志向就会实现;其次还要看它是否适合人本身具有的主观条件,如果适合,志向就会实现;此外,还要看人的志向是否坚定,如果志向坚定,又愿意付出,那么志向也会实现。
①不是符合社会的需要,志向就会实现。
② 。
③ 。
参考答案
能力拓展提升
1.B
【解析】说赵团长“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不正确,赵团长并不是缺乏文化素养,也不是有责任感,而是追逐名利,为了奖牌,为了奖金。
2. 金科的性格特点
①耿直刚烈。如看了赵团长改过的剧本,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②坚持原则。如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
③淡泊名利。如对赵团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
【解析】本题考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需要注意抓住文章中关于人物语言、行为的描写,相关的情节和事件等。如赵团长改了剧本,金科看了两页后,将剧本扔出窗外,可见其性格的耿直和刚烈。金科坚持按老剧本演,但无人配合之后,他却悲愤“自尽”,由此可知他坚持原则,敢于为原则献出“生命”。赵团长演出是为了获奖,而金科把这些全不放在心上,可见他对艺术的忠诚和对名利的淡泊。
3.①从情节上看,“金科已死”既是指舞台上的荆轲已死,也暗示了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就此结束。
②从人物形象上看,表现了金科对艺术严肃性的坚守,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
③从主题上看,篇末点题,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也提出了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人深思。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荆轲已死”语义双关,既指舞台上荆轲这一形象死了,又指金科从此结束了自己的演艺生涯。而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现及小说的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4.①这样安排情节使小说前后形成伏笔和照应。前文写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勉强默认为“荆轲已死”埋下伏笔,金科按照老剧本演戏,与前文形成照应。②这样安排符合常理。金科的勉强答应符合人之常情,而这与后文中金科按老剧本演戏相照应,更能凸显其刚烈,坚持原则的性格特点。③这样安排在情节上制造波澜,推动高潮的发展,起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安排的作用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情节安排的特点。一般主要是考虑前后有没有照应或伏笔,这样安排是否符合常理及有没有使情节更富有波澜等。金科之所以勉强答应按照新剧本演出,是因为赵团长的若磨硬泡,这符合人之常情,而之后金科按照老剧本演戏,这样前后形成照应。正因为金科按照老剧本演出,才使情节更具有曲折性,制造了波澜。
挑战自我潜能
④①③②⑥⑤
【解析】这是一个记叙性文段。围绕着“汉字是谁创造的”问题展开叙述。先说仓颉④①③,由②句“然而”,再转折说劳动人民⑥⑤
6. 新春对联——翠柳迎春千里绿;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桃李满园春绣绵;芝兰绕阶座凝香。
【解析】:对联讲究句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反,上下句字不能重复或词义不能重复。答题时结合对联的特点及考题的题干要求,选取和“新春”“教师办公室”内容相关的词语组合即可。
7.
②不是适合自身的主观条件,志向就会实现
③不是志向坚定,又愿意付出,志向就会实现
《荆轲刺秦王》基础练习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樊於期( ) 戮没( ) 揕其胸( )
偏袒( ) 扼腕( ) 拊心( )
自刎( ) 收盛( ) 以药淬之( )
濡缕( ) 忤视( ) 变徵( )
瞋目( ) 厚遗( ) 卒起不意( )
夏无且( ) 被八创( ) 箕踞( )( )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今日往而不反者( )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3.写出加点字词性并解释
(1).穷
(2).还
(3).顾
(4).引
(5).就
(6).兵
(7).见
(8).发
(9).诚
(10).以
4.词类活用
(1).函封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兵北略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尽上指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箕踞以骂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又前而为歌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皆白衣冠以送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乃朝服,设九宾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使使以闻大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其人居远未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加点字古意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2).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
今义:可能,能够。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4).终已不顾
古义:
今义:不考虑,不顾及。
(5).诸郎中执兵
古义:
今义:指中医医生。
(6).复为慷慨羽声
古义:
今义:大方,不吝啬。
(7).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8).事所以不成者
古义:
今义:连词,表结果。
(9).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
今义:故意。
(10).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古义:
今义:不讲诚信,无信用。
6.写出文言文句式并翻译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译文: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译文:
(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译文: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译文: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译文:
(6).群臣侍殿上者。( )
译文:
(7).燕王拜送于庭。( )
译文:
(8).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
译文:
7.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人不敢与忤视
(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8.“以”的用法(部分)。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表目的,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便”。同“已”,相当于“已经”。
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丹不忍以己之私(???????)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5).使工以药淬之(???????)? (6).日以尽矣(???????)
(7).皆白衣冠以送之(???????) (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9).使使以闻大王(???????)??(10).以次进(???????)
(11).以故荆轲逐秦王(???????)??(1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13).而乃以手共搏之(???????)???????
(14).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5).遂拔以击荆轲(???????)
(16).箕踞以骂(??) (17).乃欲以生劫之(???????)
(18).?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19).以其无礼于晋(???????)
(20).敢以烦执事(???????) (21).越国以鄙远(???????)????
(22).焉用亡郑以陪邻(???????)(23).阙秦以利晋(???????)????
(24).以乱易整(???????)
二、课内巩固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 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少假借之?????????????????
(2)自引而起,绝袖??????????????
(3)秦王还柱而走?????????????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10.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秦武阳奉地图函??________??通?________???????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通?________???????
(3)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通?________???????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通?________???????
(5)秦武阳色变振恐?________?通?________???????
11.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
??????????????????????????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
??????????????????????????
(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
?????????????????????????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 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今行而无信??????????????信:相信。
B.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 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1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4.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1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wū lù zhèn tǎn è fǔ wěn chénɡ cuì rú wǔ zhǐ chēn wèi cù jū chuānɡ jī jù
2.(1).“反”通“返” (2).“振”通“震” (3).“卒”通“猝”,突然
3.(1).形容词,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动词,尽,完结 (2).动词,环绕 动词,回来 动词,回转,掉转 动词,归还 (3).动词,看,回头看 连词,不过、只是 动词,拜访 (4).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动词,举起 (5).动词,成功 动词,登上,坐上 (6).名词,兵器、武器 名词,士兵、武士 名词,军队 (7).介词,被 通“现”,显露 动词,接见 (8).动词,打开 动词,出发 名词,头发 (9).副词,如果真的 副词,的确,确实 (10).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用 介词,按照 介词,因为
4.(1).名词作状语 用匣子 (2).名词作状语 向北(3).名词作状语 向上 (4).名词作状语 像箕那样 (5).名词作动词 走上前 (6).名词作动词 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7).名词作动词 穿着朝服 (8).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闻 (9).形容词作名词 远方 (1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怪 (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迟
5.(1).不得志,走投无路。 (2).可以用来。 (3).袒露一只臂膀。 (4).不回头。 (5).宫廷的侍卫。 (6).声调激愤。 (7).宽容、原谅。 (8).……的原因。 (9).有心意。 (10).没有信物。
6.(1).判断句 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搥胸痛恨所考虑的。
(2).判断句 现在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3).被动句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入宫中为奴婢。
(4).被动句 并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洗雪了。
(5).定语后置句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内情的人。
(6).定语后置句 站在殿上陪侍君主的臣子们。
(7).状语后置句 燕王在朝廷上行了礼送出来。
(8).省略句 和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
7.(1)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2)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3)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4)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8.(1).有办法,有机会? (2).因为??(3).因为????(4).而,来???(5).用??????(6).已 (7).而,来??? (8).而,来? (9).而,来(10).按?(11).因为? (12).没有用来……的 (13).用 (14).用?
(15).而,来????(16).而,表修饰 (17).用 (18).而,来 (19).因为? (20).用??(21).而,来?
(22).而,来??????(23).而,来 (24).用
二、课内巩固
9.(1)稍微??? (2)断? (3)跑? (4)没有用来……的办法
10. B? 析:都是“回头”的意思。
11. (1)“奉”通“捧”???????????? (2)“见”通“现”
(3)“还”通“环”??????????????? (4)“卒”通“猝”
(5)“振”通“震”
12. A
13. D
14. D
15. (1)就是太子不说,我也要来拜见您了。(只是)现在空着手没有什么凭信,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这样,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将军你可愿意?
《荆轲刺秦王》提高练习
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 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以下六个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是“勇猛之士”的一组是( )
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②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④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⑤秦武阳色变振恐
⑥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③⑥
2.下列对文章第13~18自然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部分主要描绘荆轲与秦王的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献图时,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B.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C.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的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
D.作者主要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从而表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质。
3.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到秦国后巧用“打通关节”的办法“拜见”秦王,可见荆轲计划周密。秦王大喜,也正如荆轲事前所料。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面不改色,三言两语既遮掩了秦武阳的失态,又颂扬了秦王,使秦君臣打消疑虑。与上文太子丹疑荆轲信秦武阳的情节相照应。
C.故事的高潮“廷刺秦王”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的正面交锋,写了四个场面:厚遗蒙嘉,得以引见;顾笑武阳,机智灵活;图穷匕见,惊心动魄;倚柱笑骂,视死如归。
D.“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与秦王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这紧要关头,侍医以药囊投荆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左股”,最后受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少假借之?????????????????
(2)自引而起,绝袖??????????????
(3)秦王还柱而走?????????????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5.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秦武阳奉地图函??________??通?________???????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通?________???????
(3)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通?________???????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通?________???????
(5)秦武阳色变振恐 ?________?通?________?
?????? ????????????????????????????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8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履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 佣:
③资给以书 资: 以: ④遂成大学 大学:
7.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8. 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得来的成语:
三、语言运用
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期间,在中央十套黄金时间连续播出10天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了炙手可热的节目,从主持人、选手到嘉宾,甚至节目设计、舞美都广受称赞。
B. 虽然他一再伪装以掩人耳目,然而在确凿证据面前,他贩毒的行径终于图穷匕见。
C. 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D.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10.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A. 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地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大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保问题日渐严重。
B. 自4月13日“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于山东省美术馆开幕以来,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关注,参观人数持续增加。
C.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D. 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11.下面是关于“成才与道德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出横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亿万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期盼。亿万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
为人父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仅仅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是不够的,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提高鉴别力,增强免疫力,学会自我保护。为人父母,(2)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适应市场竞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自立于社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
孩子有出息,家庭才幸福:(4)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文本阅读
1.A
【解析】 ②强调事情紧急;④是百官对秦王的提醒。
2.D
【解析】 D项,作者既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如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而表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质。
3.C
【解析】 C项,故事的高潮“廷刺秦王”部分写了三个场面,没有“厚遗蒙嘉,得以引见”部分。
(1)稍微??? (2)断? (3)跑? (4)没有用来……的办法。
5. (1)“奉”通“捧”???????????(2)“见”通“现”
(3)“还”通“环”????????????(4)“卒”通“猝”
(5)“振”通“震”
二、类文阅读
6.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及,达到 ②衡乃与其佣作 佣:做佣人
③资给以书 资:供给,资助 以:把 ④遂成大学 大学:大学问家,有大学问的人
7.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匡衡于是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凿壁借光 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得来的成语:韦编三绝 秉烛夜读 悬梁刺股 (废寝忘食 囊萤映雪)
【译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但不识字,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不顾匡衡而去。
三、语言运用
B【解析】B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此处符合语境;A 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此处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用词不当;C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该词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人工产品,这里形容大自然错;D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而该句中是表示对未来的期许与希冀,适用错。
C【解析】 A项,成分赘余,“经常性地”与“频频”重复,删去其中一个。B项缺主语,应把“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置于句首。D项,搭配不当,“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中“提高”与“特色”不搭配。
11.(1)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 (2)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 (3)而仅仅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是不够的 (4)家庭幸福了 (5)社会才安定和谐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答题时,一要结合语境,二要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