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但故事是学生较熟悉的,文中很多词语的意思也与现代文基本一致。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再引导学生朗读、疏通文意,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再让学生表演读,激发学习的趣味,让学生代入其中,消除距离感。最后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比较与其他课文的不同,充分鼓励、肯定学生的阅读感受,从而保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与兴趣。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因此我首先进行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古文的语感,让学生划分朗读节奏,练习节奏朗读。之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课后的第一题要求。也为后面对句子意思理解打下了基础,让学生熟读明义,能把文章故事用自己的话讲清楚、完整。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若是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试读,随后再是老师的范读、带读,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自学自悟的空间,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其二,在于课文的讲解上,讲解过程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够,学生不够入情入境,在读上感受到的文言文的趣味不够。
24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重点难点】
重点:
1.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难点: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体会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引导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我们以前读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谁还记得故事的内容?跟大家说一说。
板书课题。生齐读,质疑。
板书:司马光
师:这篇关于司马光的故事的课文,和我们以前学到的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来仔细感受吧!
师简介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准节奏。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生字:司 庭 登 跌 众 弃 持
(点名读 自由举手读 开火车读)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注意读音:读准翘舌音“众”“持”,平舌音“司”,后鼻音“庭”“登”。 “跌”读“diē”,不读“shī”。
识字方法:熟字带生字:廷--庭 登--橙 持--诗
形近字区分:司—同 弃—奔
加一加: 失+足=跌 从+人=众
(3)指导书写生字。
“司”注意区分“同”,第一笔是横折钩。 “跌”是左右结构,由“足”和“失”组成,写的时候要写得左窄右宽,左边的“足”作偏旁时,最后一笔变横为提。 “庭”是半包围结构,注意“广”作偏旁时,要写得宽大一些,横、撇要长一些,“广”字头里面的“廷”先写里面的,再写外面的,注意不是走之底,不要多写点。 “登”是上下结构,上面部分“癶”,看清笔画,下面的“豆”穿插进去,要写紧凑。 “弃”是上下结构,第一笔是点。
3.师范读,学生跟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
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生练习朗读,师巡视指导。
三、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1.指名读课文,读准节奏。
2.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出示:①群儿:很多孩子。这里指小伙伴们。
②戏:玩耍。
③于:在。
④庭:庭院。
⑤一儿:有个小孩。
⑥登瓮:爬到缸沿上玩。瓮,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这里指水缸。
⑦足跌: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⑧没水中:没,mò,淹没,指小孩子在水里快被淹没了。
⑨众:别的孩子们。
⑩皆:全,都。
?弃去:跑到外面,去,离开。
?光:指司马光。
?持石击瓮:捡起石头使劲朝水缸砸去。持:捡起,拿起;击,砸。
?破之:水缸破了。之,它,指水缸。
?水迸:水流出来了。迸,涌出。
?儿得活:被淹在水缸里的孩子得救了。
3.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
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玩耍、做游戏,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他的小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水流出来了,小孩得救了。
4.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师: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看谁能把故事讲得完整、生动。
出示:司马光小时候,有一次跟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缸,缸里装满了水。有个小孩子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缸里的水很深,快把孩子淹没了。其他的小孩子见了都慌了,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去找大人,只有司马光很冷静,他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朝水缸砸去,水缸“砰”的一声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学生开火车读
2.回顾上节课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二、理解内容,感悟语言。
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事件。
出示:地点: 人物: 发生的事: 结果:
地点:戏于庭 庭院
人物:群儿 司马光 其他小朋友
发生的事: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有个小朋友掉入水缸中
结果:水迸,儿得活。 小朋友得救了。
师生合作探讨,依次找出原文对应的句子并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
2.感悟品质。
学生表演朗读,读出游戏时的快乐、跌入水缸时的危急。
讨论交流: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默读,圈画相关动作,想象画面,体会心情。
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聪明机智 遇事沉着冷静
3.比较阅读,体会语言特点。
学生交流:这篇文章与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遇到这样的文章我们该怎么更好地学习?
出示:文言文与其他课文的不同
文言文语言精练,内容简短,概括能力强。
句式和词语的意思跟其他课文不同
没有其他课文那样具体生动
师:学习这样的文章时,我们首先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语句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来理清故事的内容,对于有困难的地方,我们还可以查资料书、问老师、同学讨论等等。
4.学生熟读、背诵。
聪明的司马光不仅让我们知道了遇事要沉着冷静,还带着我们一起认识了一种新的文章形式,体会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我们再把这个故事读一读,背诵下来吧!
三、拓展延伸。
课下再搜集一些机智勇敢的儿童故事来读一读,将他们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四、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司马光砸缸救落入水缸中的孩子的故事,赞扬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的品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文言文与平常所见的课文的区别,也学会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资料书等,我们以后遇上类似的文章时,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
【板书设计】
24 司马光
戏于庭——一儿没——光持石击瓮——儿得活 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但故事是学生较熟悉的,文中很多词语的意思也与现代文基本一致。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再引导学生朗读、疏通文意,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再让学生表演读,激发学习的趣味,让学生代入其中,消除距离感。最后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比较与其他课文的不同,充分鼓励、肯定学生的阅读感受,从而保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与兴趣。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因此我首先进行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古文的语感,让学生划分朗读节奏,练习节奏朗读。之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课后的第一题要求。也为后面对句子意思理解打下了基础,让学生熟读明义,能把文章故事用自己的话讲清楚、完整。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若是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试读,随后再是老师的范读、带读,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自学自悟的空间,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其二,在于课文的讲解上,讲解过程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够,学生不够入情入境,在读上感受到的文言文的趣味不够。
《司马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很好地接受、理解,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是教学的重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体会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是本课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故事导入——讲究趣味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引导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学生说说故事。
板书课题。生齐读,质疑。
学生交流自己对司马光的认识,我根据交流情况,适当补充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准节奏。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利用多媒体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名学生读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识记方法,帮助识记。
我范读文章,学生听,引导发现节奏。学生跟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
学生练习朗读,我巡视指导。
(三)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1.指名读课文,读准节奏。
2.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交流,对不明白的地方合作探究,最后班级汇报。对最后不懂的地方我再进行指导。
3.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
学生交流句意理解,根据交流情况,我相机指导、点拨。利用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直观感受,入境理解。
4.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组内互说互评,互相补充。
(四)理解内容,感悟语言。
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事件。
利用多媒体出示文章脉络,学生填空,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内容。
师生合作探讨,依次找出原文对应的句子并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
2.感悟品质。
学生表演朗读,读出游戏时的快乐、跌入水缸时的危急。
讨论交流: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默读,圈画相关动作,想象画面,体会心情。
学生交流看法,找到相关句子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3.比较阅读,体会语言特点。
学生交流:这篇文章与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遇到这样的文章我们该怎么更好地学习?
我巡视观察,倾听学生交流内容。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选择性指导出示:文言文与其他课文的不同
文言文语言精练,内容简短,概括能力强。
句式和词语的意思跟其他课文不同
没有其他课文那样具体生动
对学生讨论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补充、总结。
4.学生熟读、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下再搜集一些机智勇敢的儿童故事来读一读,将他们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六)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司马光砸缸救落入水缸中的孩子的故事,赞扬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的品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文言文与平常所见的课文的区别,也学会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资料书等,我们以后遇上类似的文章时,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围绕故事发展进行,提取故事发展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板书,最后得出司马光的人物形象。本次板书概括了完整的故事,体现了文言文的特点,点出了人物形象和精神,简要全面。
24 司马光
戏于庭——儿没——光持石击瓮——儿得活 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课件19张PPT。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4课 司马光课题导入 我们以前读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谁还记得故事的内容?跟大家说一说。揭示课题 今天学习的这篇关于司马光的故事的课文,和我们以前学到的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来仔细感受吧!相关链接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生字广场点击生字
学习笔顺认读园地司 跌 皆 弃 持jiē chí sī qì diē整体感知练习朗读,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①群儿:很多孩子。这里指小伙伴们。
②戏:玩耍。
③于:在。
④庭:庭院。
⑤一儿:有个小孩。
⑥登瓮:爬到缸沿上玩。瓮,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这里指水缸。
⑦足跌:一不小心,掉到缸里。再读课文 ⑧没水中:没,mò,淹没,指小孩子在水里快被淹没了。
⑨众:别的孩子们。
⑩皆:全,都。
?弃去:跑到外面,去,离开。
?光:指司马光。
?持石击瓮:捡起石头使劲朝水缸砸去。持:捡起,拿起;击,砸。
?破之:水缸破了。之,它,指水缸。
?水迸:水流出来了。迸,涌出。
?儿得活:被淹在水缸里的孩子得救了。再读课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玩耍、做游戏,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他的小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水流出来了,小孩得救了。再读课文 司马光小时候,有一次跟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缸,缸里装满了水。有个小孩子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缸里的水很深,快把孩子淹没了。其他的小孩子见了都慌了,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去找大人,只有司马光很冷静,他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朝水缸砸去,水缸“砰”的一声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品读课文默读课文,概括事件。戏于庭庭院群儿司马光
其他小朋友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有个小朋友掉入水缸中水迸,儿得活。小朋友得救了。品读课文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机智 遇事沉着冷静 通过其他小孩和司马光行为的对比,突出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品读课文 ◇文言文语言精练,内容简短,概括能力强。
◇句式和词语的意思跟其他课文不同。
◇没有其他课文那样具体生动。文言文与其他课文的不同品读课文 ◇借助注释来理解语句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来理清故事的内容。
◇对于有困难的地方,我们还可以查资料书、问老师、同学讨论等等。学习文言文的技巧品读课文 聪明的司马光不仅让我们知道了遇事要沉着冷静,还带着我们一起认识了一种新的文章形式,体会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我们再把这个故事读一读,背诵下来吧! 熟读、背诵课文总结·故事是怎样发展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戏于庭一儿没光持石击瓮儿得活拓展延伸 课下再搜集一些机智勇敢的儿童故事来读一读,将他们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收束全篇温故而知新,同学们别忘了经常复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