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培优练习
一、能力拓展提升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忆刘半农君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1)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2)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角度: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
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
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修辞手法表现人物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角度:①比喻②衬托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
(3)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角度: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
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
③前后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表达交流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是( )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时代,微商的萌芽与壮大,本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常商业路径。________,就会有弄虚作假的可能,已然有将微商之路走歪的势头。因此,需要用法律之手净化微商环境,微商方能走得更远。
A.由于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只要有商业的地方
B.只要有商业的地方,人走出来的路
C.可是假如路是人走出来的,有商业的地方
D.但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有商业的地方
所有:21教育】
二、挑战自我潜能
7.请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由《家》到《随想录》,他一直是社会良心的象征。作家是生活的良心。他纯洁、正直、敏感,且具先觉性。在封建迷雾笼罩世人时,他呼唤着觉醒的青年一代从令人窒息的封建之“家”冲出去;当文革暴力刚刚灰飞烟灭时,他不是跳出苦难开怀大笑,而是紧皱眉头,拿起世界上最沉重的器具——笔,写出心底思之最初的两个字:忏悔。他不饶恕文革,也不饶恕自己。因为他希望心灵的工作首先是修复,包括道德和人格的修复。他知道只有人的健全,社会的发展才可能健全。由于这样的作家的存在,使我们觉得生活和文学中一直有一种良心可以实实在在的触摸到。这种良心是忠于生活和文学的。它使我们相信生活,紧拥不弃;也信任文学,牢牢捏紧手中的笔。那就不必搭理那些乱糟糟的商品文字和花拳绣腿的文本游戏。作家的良心是文学的魂。魂是一种精神生命。我们从巴金的作品一直可以摸到这生活的脉搏。它始终如一,强劲有力地跳动着。【来源:21cnj*y.co*m】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能力拓展提升
A
1.①“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②以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朝以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2.①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②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但浅得清澈。③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3.①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②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实话”,又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③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④“五四”退潮以后,刘半农思想发生变化,这是两个人疏远的最根本原因。
4.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的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②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③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和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5.示例(1)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文章既表现了刘半农“五四”时期的战士形象,也表现了他在“五四”退潮后的落伍与保守;既表现了刘半农的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表现了刘半农的浅、草率、无谋等不足。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如抓住刘半农活泼、勇敢、忠厚等性格特点,选用“答王敬轩的双簧信”“要来看我”等有代表性的事件描写人物。通过刘半农在“五四”时期与“五四”退朝以后的不同表现,鲁迅与“那些人们”对于刘半农的“浅”的不同看法等,在对比中表现人物。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如用“武库”作比,以陈独秀、胡适之有“武库”,来衬托刘半农的无“武库”,突出其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
(2)①比喻,文中运用了“武库”“清溪”“烂泥的深渊”以及“陷沙鬼”等多种比喻。②衬托,如以“剪下辫子”来衬托刘半农的“答王敬轩的双簧信”等,突出他在“五四”时期“很打了几次大仗”。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文中的“武库”既是比喻,又是衬托。“清溪”与“烂泥的深渊”,两者既是比喻,又成对比。
(3)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文章中多处出现了表示时间的词和短语,时间线索十分明显。在叙述中,文章紧紧扣住作者“爱十年前的半农,憎恶他的近几年”的思想感情选取材料组织内容。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如文章的标题是“忆刘半农君”,文章第一段“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紧扣标题;接下一段,“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又与上段紧密衔接起来。以后各段大致如此,全文在形式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自然。③前后呼应,本文的末段与开头互相呼应,各个部分在内容上也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活泼、勇敢,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并在结尾呼应。前面谈到刘半农的“浅”,后面则指出,作为战士,刘半农即使“浅”,“却于中国更有益”,等等。
B 表达交流
6.D 【解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构成转折关系,“路是人走出来的”该句陈述一种现象,应置于关联词前,“只要”与“就”搭配表示条件关系。
挑战自我潜能
7.巴金的一生是社会良心的象征,这种良心也是文学的魂。版权
《记念刘和珍君》基础练习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赁屋( ) 浸渍( ) 噩耗( )
洗涤( ) 屠戮( ) 绯红( )
桀骜( ) 踌躇( )( )
2.为下列多音字注音
(1)干 (2)攒
(3)落 (4)抹
(5)薄( )荷油味不薄( ),很受欢迎,但要薄( )利多销。
(6)勇于创( )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 )伤。
3.根据拼音补全词组
(1) (2)
(3) (4)
(5) (6)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察言观色 谦逊 蒂造 菲薄
B.黯然泣下 贸然 部署 恪守
C.桀骜不驯 沧茫 景仰 阐述
D.陨身不恤 厮打 震慑 辗转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B.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D.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7.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A.斯人已去,长歌当哭,每当想起大师在生前对我们这些普通的乐迷所给予的如此丰厚的礼遇时,我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
理由:
B.在当选总统前毫无军事经验的奥巴马,如何驾驭桀骜不驯的美国军方高层呢?美国《新闻周刊》记者乔纳森·奥尔特出版的新书《承诺:奥巴马总统的第一年》进行了详细的披露。( )
理由:
C.1943年9月,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秋季大扫荡”,制造了诸如“阜平平阳惨案”“平山岗南惨案”“平山焦庄惨案”等血案。鬼子扫荡后的惨状目不忍视!( )
理由:
D.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不仅保障了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必然是一次无价的心灵教育,相信自己老师殒身不恤的背影必将永远矗立在学生们的心中。( )
理由:
8.根据课文填入恰当的词语,补充完整下列段落
真的猛士,敢于(? ?)惨淡的人生,敢于( ? )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 ? ),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 )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9.“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句话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
B、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个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C、“怎样的”意思是“多么”,于是本句句意为:这是多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D、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10.“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这句话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们甚至对鲁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乐!
B、这是一段心理剖白,表明鲁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难烈士,要与黑暗的社会斗争下去的决心。
C、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叙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表明鲁迅先生无以纪念死难烈士的惭愧心情。
D、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痛斥了黑暗的社会,表明鲁迅先生以“苦痛”来纪念死难烈士的心迹。
11.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对比 设问 顶真 对偶???????B、对偶 反问 间隔反复 对比
C、对比 反问 顶真 对比?????? D、对偶 反问 连续反复 对比
二、课内巩固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③此记念刘和珍君!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
??????????
②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
13、文段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
?
????????????????????????????????????
14、“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在这段文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
????????????????????????????????????
15、下列对文章的脉络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容——干练——希望——前行????? B、从容——勇毅——希望——前行
C、意外——感叹——希望——前行?????D、干练——勇毅——希望——前行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lìn zì è dí lù fēi ào chóu chú
2.(1)ɡàn ɡān (2)cuán zǎn (3)luò là lào (4)mǒ mò mā(5)bò báo bó (6)chuànɡ chuānɡ
3.(1)蔼 霭 (2)翼 冀 (3)惮 殚 箪(4)殒 陨 勋 (5)黯 谙 喑 (6)诧 咤 姹
4.B【解析】 A项,蒂—缔;C项,沧—苍;D项,陨—殒。
5.D【解析】 D项,“启超没有什么学问”话未完,“学问”后的逗号应改为破折号。
6.D【解析】 A项,搭配不当,“发生……案情”不搭配,可将“案情”改为“事情”。B项,语序不当,“火车每当……他就很兴奋”中途易辙,可以将这里的“火车”放到“每当”和“鸣着汽笛”之间。C项,成分残缺,“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缺谓语,可以在“不少旅行社正”后加“经历”。
7.A√ “长歌当哭”指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B√ “桀骜不驯”形容性情倔强不驯顺。用词正确。
C√ “目不忍视”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用在此处合乎语境。
D√ “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牺牲;恤,顾惜。用在此处合乎语境。
8.略
9.D
10.B
11.D
二、课内巩固
12、①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怀念烈士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②指勇于斗争的爱国者。
13、①指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
②指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
③指写这篇文章
14、与下文构成转折,意在突出当局者和流言家比我想像的还要坏,而中国女性临难从容更出于我的想像.
15、B?
《记念刘和珍君》提高练习
一、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5问题。
?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①无恶意的闲人: ??????????????????????????????????????????????????
②有恶意的闲人: ?????????????????????????????????????????????????????
2、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至多”和“至少”分别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一句,意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分析引用陶潜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6~8问题。
谦让
梁实秋
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实际生活里寻一个具体的例证,却不容易。类似谦让的事情近来似很难得发生一次。就我个人的经验说,在一般宴会里,客人入席之际,我们最容易看见类似谦让的事情。
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坐,谁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辈分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的立在屋角,听候调遣。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人,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的美德的机会。有的说:“我们叙齿,你年长!”有的说:“我常来,你是稀客!”有的说:“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实固然是为让座,但是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表示像在争座。主人靦着一张笑脸,偶然插一两句嘴,作鹭鸶笑。这场纷扰,要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相,而往往是显着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
我每次遇到这样谦让的场合,便首先想起聊斋上的一个故事:一伙人在热烈的让座,有一位扯着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双方势均力敌,突然间拉着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缩,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着的一位驼背朋友的两只特别凸出的大门牙上,喀吱一声,双牙落地!我每忆起这个乐极生悲的故事,为明哲保身起见,在让座时我总躲得远远的。等风波过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头晕,末座亦无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我不谦让。
考让座之风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让来让去,每人总有一个位置,所以一面谦让,一面稳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个,客人却有十四位,那便没有让座之事了。第二,所让者是个虚荣,本来无关宏旨,凡是半径都是一般长,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圆桌)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利益。假如明文规定,凡坐过首席若干次者,在铨叙上特别有利,我想让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从不曾看见,在长途公共汽车车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没有木制的长栅栏,而还能够保留一点谦让之风!因此我发现了一般人处世的一条道理,那便是: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人有利,于己无损。
小时候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觉得实在难能可贵,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虽然是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个公务员之心理盘算简、荐、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未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见。
谦让作为一种仪式,并不是坏事,像天主教会选任主教时所举行的仪式就满有趣。就职的主教照例的当众谦逊三回,口说“nolocpiscopari”意即“我不要当主教”,然后照例的敦促三回,终于勉为其难了。我觉得这样的仪式比宣誓就职之后再打通电话声明固辞不获要好得多。谦让的仪式行久了之后,也许对于人心有潜移默化之功,使人在争权夺利奋不顾身之际,不知不觉地也举行起谦让的仪式。可惜我们人类的文明史尚短,潜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狰狞面目的时候要比雍雍穆穆的举行谦让仪式的时候多些。我每次从公共汽车售票处杀进杀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礼治天下,实在有理。
6.你认为作者在文中对谦让表达了怎样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释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辈分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的立在屋角,听候调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往往是显着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赏析下列句子的妙处。
(1)……好像“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遗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就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以无需谦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妙?找出来,品一品,写上几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c-n-j-y
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富仁先生对此作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②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精神素质便使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的构图,简要说明图形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文本阅读
①指一般的庸俗市民??②指陈西滢之流
“至多”是针对一般庸俗市民及反动派、走狗文人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而言的。“至少”是针对战斗者、同情支持革命的人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而言的。
意在说明“徒手请愿”的作用很小,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
4、刘和珍等死难烈士是永垂不朽的。
5、意在说明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二、类文阅读
6.作者认为形式主义的“谦让”之风应摒弃,而真正的“谦让”之风则应发扬光大。
7.(1)形象地写出了官本位思想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2)生动地写出了得了首座或次座者洋洋得意的样子,漫画笔法,令人可笑可憎。
8.(1)讽刺了中国人让座的虚伪作风是有悠久历史的。
(2)讽刺他以前的谦让其实是一种姿态罢了。
(3)揭露谦让的实质是抬高身价的特点。
9.此题可自主作答,但要抓住文章语言诙谐、委婉表达自己观点的特点。
10.①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或: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②是因为他具有最根本的精神素质(或:原因在于他的最根本的精神素质);③具有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或自由意志)。
寓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象征中华民族组成钢铁长城,共同抗敌。五只和平鸽象征和平,也象征五大洲人民团结一心。(主题不一定要答全,第二个得分点答到中国抗战胜利的庆祝也可得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