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以读悟情,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人物感情的主要方法。本课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父子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结合课文特点,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内容较好把握,较困难的是文中多处使用了学生平时很少会遇到的生动语句,尤其是多个修饰语连用的形式,需要学生重点体会。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我首先以学生的阅读感受为主,学生先就已经认识到这些语言的优美,再通过交流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及这样表达的好处。课后习题涉及到了对父亲的判断,对于前几个,学生都能从文中或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找到根据,进行判断,只是对最后一句的判断,文中没有直接根据,也没有理解上的偏向,因此,在这一句的判断上,我预设的是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但能说出合理的理由即可。课堂中果然出现了分歧,我利用好这一冲突,让学生交流、讨论,把自己的理由说充分,又一次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2 父亲、树林和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会写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重点难点】
重点:
1.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父亲的各种判断。
2.体会课文中语言表达的丰富和生动。
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的具体表现,体会父亲的爱鸟情感及作者的护鸟心愿,教育学生懂得
爱鸟、懂得保护大自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生齐读,质疑。
板书:父亲、树林和鸟
师:大家看到题目有什么疑问?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本课。
师简介作者:牛汉,中国当代作家、诗人,原名史承汉,后改为史成汉。主要作品有:诗集《彩色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等,散文集有《滹沱河和我》《萤火集》等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圈出词语,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生字:朝 雾 蒙 鼻 总 抖 露 湿 吸 猎 翅 膀 重
词语:父亲 童年 雾蒙蒙 鼻子 茫然 轻声 生怕 惊动 气息 过夜 总是 抖动 露水 湿气 呼吸 时刻 猎人 翅膀 沉重
(生带读识字 自由举手读 开火车读)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读准多音字,交流识字方法、理解词语。
注意读音:读准平舌音“总”,翘舌音“湿”“翅”“膀”“重”,后鼻音“蒙”,边音“猎”。
读准多音字:“朝”是个多音字,在文中读“cháo”,还有一个读音是“zhāo”,“露”在文中读“lù”,还有一个读音是“lòu”,“蒙”在文中读“méng”,还有一个读音是“měng”,“重”在文中读“zhòng”,还有一个读音是“chóng”。
识字方法:换一换:“错”换掉“?钅”,加上“犭”,就是“猎”;“料”换掉“米”,加上“扌”,就是“抖”。
形近字辨析:朝—韩 总—兑 吸—级 重—量
熟字加偏旁:“显+氵”是“湿”,“旁+月”是“膀”。
加一加:雨+务=务 雨+路=露 支+羽=翅
3.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雾、鼻、吸、翅)
“朝”是左右结构的字,左右等宽,写的时候注意左边的笔顺,中间是个“日”。
“雾”“露”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雨”作偏旁时是雨字头,横折钩变为横钩,不要写得太长,各部分写扁一些。
“蒙”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草字头下面是个秃宝盖,不要多写点,秃宝盖下面有两横。整个字注意不要写得太长,各部分写扁一些。
“鼻”是上中下结构的字,注意整个字不要写得太长,上面是个“自”,里面有两横,中间是个“田”,这两部分都要写得扁一些。
“吸”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个“及”,第二笔是横折折撇,一笔写成。
“猎”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注意左边反犬旁的写法,先写撇,再写弯钩,再在弯钩左边写撇,不要写出头。
“翅”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支”的最后一笔写长一些。
“重”注意写字的笔顺,中间是个“日”,中间的竖是一笔写下来,在写完“日”后写,从撇下起笔。
4.学生练习写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哪句话可以帮我们概括?
出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出示:本文主要写的是父亲和儿子在树林里谈论鸟儿的故事,表现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的感情。
师:第一自然段点题,表明了文章的中心,奠定了情感基调。文章即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课后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学生开火车读。
2.回顾上节课内容,明确课文内容。
师:课文主要采取了对话形式串起全文,同学们读了父子俩的对话,你读懂了什么?
父亲带着我从树林里走过,告诉我许多关于鸟儿的事情。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探讨交流上节课的思考题。
(1)学生圈画文中相关语句,交流讨论,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出示句子。联系解决课后第二题对父亲的判断。
师抓住重点词语引导体会。生表演读、做动作读,想象体会父亲的感情。
出示: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联系“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理解父亲看得仔细,闻得认真,说明了父亲对树林和鸟都非常熟悉。为下文父亲分析“林子里有不少鸟”作好了铺垫。
出示:“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理解“喃喃”,联系后文理解父亲的判断,体会父亲对鸟的理解。
出示: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将父亲比作树,既写出了父亲观察的专注,又将父亲与树联系起来,感受到父亲喜欢树林的感情。
出示:“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生怕”写出了父亲的小心翼翼,对鸟的关心、爱护备至。
出示:“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歌唱了。”
“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通过感受父亲对鸟的习性的了解,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
师: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
出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父亲很善于观察。
父亲热爱自然。
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学生交流讨论,全班汇报,教师总结。
师: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从第一自然段“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可以看出。
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父亲看到叶子在动便知道有不少鸟、能从浓浓的草木气息中闻到鸟味、知道鸟什么时候歌唱、什么时候最快活、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都说明父亲对鸟的习性非常了解。
父亲很善于观察。
对比父亲和我的表现,在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里,“我”找不到叶子在动、闻不到鸟味,父亲却能捕捉到各种信息,能看出他很善于观察。
父亲热爱自然。
父亲一生最爱树林和歌唱的鸟,父亲对鸟非常爱护,树林和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学生各抒己见,能说出理由即可,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凭借课文中的信息,不能得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通过表现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熟悉的语句,推测父亲虽然现在不是猎人,但曾经可能是个猎人。
通过“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推测父亲没有做过猎人,因为他不会去捕猎自己最喜欢的鸟。
(2)学生找出“我”的表现。分角色读父亲和我的对话,对比感受父亲对鸟的了解和喜爱。
出示: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对比父亲可以看出“我”对树林和鸟完全不了解,但我对父亲爱鸟的心情非常了解,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受到了爱鸟的教育。
思考交流: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师:父亲很了解小鸟,但好在他不是猎人,不会伤害小鸟,所以“我”感到高兴。
2.学生练习感情朗读,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和生动。
学生读课后第三题的句子,交流感受。
出示: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加点部分写出了树林茂密,笼罩在雾气中的情景,说明树林雾气迷茫,很难看清楚。为后文父亲观察出鸟的踪迹做铺垫,表现父亲对鸟的了解。
出示: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加点部分是对人物神情的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高度关注和倾情投入的神态,父亲仿佛与树林融为一体,鸟仿佛就在他身上活动,充分表明了父亲对鸟的了解与喜爱。
出示: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加点部分写出了草木气息的浓重,父亲能从浓郁的草木气息中分辨出鸟的气味,是一个真正的爱鸟人。
生交流:这样的描写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加点的部分作修饰,这样多个修饰语连用,增加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也使被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传递了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在平常中注意积累类似的语言,习作中也可以有意识地运用。
3.学生积累、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伤害树林和鸟儿的现象吗?说说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树林和鸟儿?
四、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童年时代父亲和“我”的对话,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板书设计】
22 父亲、树林和鸟
总写:父亲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分写:发现鸟多、听鸟唱歌、为鸟担忧
【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较好把握,较困难的是文中多处使用了学生平时很少会遇到的生动语句,尤其是多个修饰语连用的形式,需要学生重点体会。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我首先以学生的阅读感受为主,学生先就已经认识到这些语言的优美,再通过交流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父亲、树林和鸟》说课稿
一、说教材
《父亲、树林和鸟》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以“我与自然”为主题的第七单元的第二课,主要讲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但课文没有直接写父亲是怎样喜欢树林和鸟或为树林和鸟做了哪些感人的事,而是通过描写父亲对树林里鸟儿的认真观察以及与“我”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树林里的动静、闻树林里的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会写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阅读和习作的要求以及本课教学情感的渗透,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我将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父亲的各种判断;体会课文中语言表达的丰富和生动作为教学的重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的具体表现,体会父亲的爱鸟情感及作者的护鸟心愿,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懂得保护大自然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重点运用美读感悟,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和解读,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感受人鸟亲如一家的美好情境。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情境感悟法,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我直接看门见山,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质疑。
我预设学生看到题目心里会产生一些疑问,引导思考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习的兴趣。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对作者的了解。根据学生交流,选择补充作者知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给学生充分时间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圈出词语,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再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
对易读错、写错的字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想办法,交流识字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识字、写字,加深印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哪句话可以帮我们概括?
学生锻炼运用关键句理解内容的能力,帮助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探讨交流。
(1)学生圈画文中相关语句,交流讨论,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出示句子。联系解决课后第二题对父亲的判断。
我抓住重点词语引导体会。让学生表演读、做动作读,想象体会父亲的感情。
出示描写父亲的相关句子。让学生朗读理解,组内交流。
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联系“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理解父亲看得仔细,闻得认真,说明了父亲对树林和鸟都非常熟悉。为下文父亲分析“林子里有不少鸟”作好了铺垫。
引导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理解父亲的感情。
通过感受父亲对鸟的习性的了解,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
联系理解解决课后第二题,学生交流对父亲的判断,班级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选择指导,对最后一句“父亲曾经是个猎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能说出理由即可,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凭借课文中的信息,不能得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大胆想象:通过表现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熟悉的语句,推测父亲虽然现在不是猎人,但曾经可能是个猎人。
通过“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推测父亲没有做过猎人,因为他不会去捕猎自己最喜欢的鸟。
(2)学生找出“我”的表现。分角色读父亲和我的对话,对比感受父亲对鸟的了解和喜爱。
思考交流: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让学生能理解到父亲很了解小鸟,但好在他不是猎人,不会伤害小鸟,所以“我”感到高兴。
2.学生练习感情朗读,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和生动。
学生读课后第三题的句子,交流感受。
入境想象,体会加点部分描绘的画面,感受加点部分的作用。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汇报。根据交流情况,我选择性地指导,最后总结。
让学生认识这样的短语结构,了解这样写的好处,培养学生以后有意识地运用这样的语言。
3.学生积累、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伤害树林和鸟儿的现象吗?说说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树林和鸟儿?
(六)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童年时代父亲和“我”的对话,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次板书同样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按文章总写、分写的内容进行板书,分别概述总写、分写的内容,提炼内容,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最后凸显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父亲知鸟、爱鸟的感情。
22 父亲、树林和鸟
总写:父亲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分写:发现鸟多、听鸟唱歌、为鸟担忧
课件21张PPT。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2课 父亲、树林和鸟课题导入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鱼儿的家,
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
红红的花儿是蝴蝶的家,
__________是鸟儿的家。密密的树林揭示课题 大家看到题目有什么疑问?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本课。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牛汉,中国当代作家、诗人,
原名史承汉,后改为史成汉。主要作品有:诗集《彩色生活》《祖国》
《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等,散文集有《滹沱河和我》《萤火集》等。生字广场点击生字
学习笔顺认读园地黎 凝 畅 瞬 猎 shùn liè chànɡ lí nínɡ 重点词语父亲 童年 雾蒙蒙 鼻子 茫然 轻声 生怕 惊动 气息 过夜 总是 抖动 露水 湿气 呼吸 时刻 猎人 翅膀 沉重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哪句话可
以帮我们概括?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本文主要写的是父亲和儿子在树林里谈论鸟儿的故事,表现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的感情。再读课文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看得仔细,
闻得认真 说明父亲对树林和鸟都非常熟悉。为下文父亲分析“林子里有不少鸟”做好了铺垫。品读课文 “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小声,轻声,自言自语 将父亲比作树,既写出了父亲观察的专注,又将父亲与树联系起来,感受到父亲喜欢树林的感情。品读课文“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小心翼翼,对鸟关心、爱护备至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歌唱了。”
“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熟
知
鸟
的
习
性品读课文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父亲很善于观察。
◇父亲热爱自然。
◇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品读课文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在文中找出“我”的表现的句子。 对比父亲可以看出“我”对树林和鸟完全不了解,但我对父亲爱鸟的心情非常了解,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受到了爱鸟的教育。品读课文 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父亲很了解小鸟,但好在他不是猎人,不会伤害小鸟,所以“我”感到高兴。品读课文读句子,说说加点部分给你的感受。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 . . . . . 加点部分写出了树林茂密,笼罩在雾气中的情景,说明树林此时雾气迷茫,很难看清楚。为后文父亲观察出鸟的踪迹做铺垫,表现父亲对鸟的了解。品读课文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加点部分是对人物神情的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高度关注和倾情投入的神态,父亲仿佛与树林融为一体,鸟仿佛就在他身上活动,充分表明了父亲对鸟的了解与喜爱。. . . . . . . . . . . . 品读课文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加点部分写出了草木气息的浓重,父亲能从浓郁的草木气息中分辨出鸟的气味,是一个真正的爱鸟人。. . . . . . 品读课文这样的描写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加点的部分作修饰,这样多个修饰语连用,增加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也使被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传递了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在平常中注意积累类似的语言,习作中也可以有意识地运用。课文总结·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知鸟、爱鸟总写:父亲最喜欢树林
和歌唱的鸟分写:发现鸟多、
听鸟唱歌、
为鸟担忧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伤害树林和鸟儿的现象吗?说说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树林和鸟儿?收束全篇温故而知新,同学们别忘了经常复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