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⑴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⑵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影响。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措施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和作用。
①分析图表及文字材料
②经济政策比较
③历史现象联想
④问题探究
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充满艰难和曲折。②经济建设要符合生产力水平。③以史为镜,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与意义。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和成就
斯大林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弊端。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景,由学生自主讲解。
(2)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3)结合视频,直观感知历史事件造成的影响。
【板书设计】
艰难夹缝求生存——战时共产主义的探索
拨开云雾谋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毁誉参半图崛起——斯大林模式的贯彻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配音乐《喀秋莎》
师:经历了2次工业革命,人类已经进入到工业社会,然而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无法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放眼望去,20世纪初,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国家.....她率先打破了这种困境,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踏上了独一无二的征程,并在列宁、斯大林等人的领导下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她是一个充满战争的国家,也是一个在战争中建设的国家;
她是一个可以与领导人亲密无间的国家,也是对领导人顶礼膜拜的国家;
她是一个让人们饱受饥饿的国家,也是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国家;
她是一个经济极度畸形的国家,也是国际上的超级工业强国;
她就是苏联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互动,合作探究】
“什么是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
目的:引发学生思考,明白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特点,列宁又是如何沿着马克思的设想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怎样的形势?顺势引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艰难夹缝求生存——战时共产主义的探索
1、背景:(展示材料)
师设问:结合材料内容,思考一下当时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什么样的形势?
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野兽指外国武装干涉;暴徒指国内反革命叛变
师过渡: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当时的领导人列宁在1918年的时候开始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那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巩固政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64页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分别从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四个方面进行概括。
2、内容:(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总结)
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大中小企业普遍国有化
商业方面:取消商品贸易 分配:强制劳动
教师层层引导:农民生产的粮食、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掌握在谁的手中? 国家
国家运用什么手段来管理经济?行政和军事手段,否认市场的价值
目的是什么?保障战争的需要,一切为了前线
除了战争之外,还有什么目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教师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两个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3、结果:(对比图表,发现问题)
引入当时一位普通民众伊万的喜与忧
喜的是:战争结束 所以达到了战时的目的
忧的是: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余粮征集制
师设问:(展示图表)这里有两个图表,通过两个图表的对比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师过渡:面对这种情况,当时列宁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在战争的情况下,这种政策的实施的确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农民的生活质量却在大幅度下降
既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完全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实践的,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有一个前提: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
实际上俄国的国情是怎样的?能不能达到这种水准呢?不能,俄国生产力非常落后,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教师总结:所以列宁只是机械的照搬了马克思的理论,有没有结合俄国的国情呢?超越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的实际。所以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做法实际吗?不
列宁万万想不到,在瓦解了外部敌人的攻击后,真正的威胁反而来自人民内部,面对着国内农民的频频暴动和水兵的叛乱,所以在1921年3月,列宁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取消了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而实施新经济政策。
二、拨开云雾谋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内容:学生自主学习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后进行角色体验,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可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他们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为什么?
农民组
工人组
商人组
学生讨论4分钟后,各小组代表起来发言,通过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新经济政策内容这一重点知识的理解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固定粮食税
工业
?普遍工业国有化
?大中小企业区别对待
商业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
?按劳分配
2、结果
新经济政策得到工人和农民的支持,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政权得以巩固
通过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也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3、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提示:可以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体制等方面思考)
单一公有制——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否认市场经济——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新经济政策效果显著,赢得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人的质疑与批判,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对十月革命理想的背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呢?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真的是退回到资本主义吗?
他们只是发展生产力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所以列宁只是利用部分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结论:不同社会制度是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
师过渡:正当人们沐浴在新经济政策的春风中时,1924年1月21日,年仅54岁的伟大导师列宁与世长辞,谁成为了新的国家领导人?斯大林。一个以钢作为自己姓氏的强硬领导人迅速以强硬的手段终结了新经济政策,并一步步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三、毁誉参半图崛起——斯大林模式的贯彻
1、确立过程
让我们用当时的宣传画来回顾斯大林探索的过程,请同学们归纳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是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呢?
1928年,工业上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了支持工业的发展1929年,农业上实行集体化农庄;20世纪30年代,实行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
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将重点放在了哪个领域?重工业。斯大林探索出了一条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工业化道路(西方先轻后重;苏联先重后轻)。为什么斯大林要选择走这样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首先我们通过视频从国际视角看必要性。国际上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必然增强国防力量,避免中国命运,要求发展重工业
接着我们从国际视角转移到国内,了解苏联当时的情况?落后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于是苏联在农业上实行集体化农庄,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原料,促进工业化的进行。
2、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斯大林彻底否定市场,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斯大林经济有什么特点?
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的最大的特点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成就:(展示课前学生搜集到的资料)
成就: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迅速实现工业化;
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为西方国家提供借鉴
然而对于斯大林经济体制,伊万却产生了疑惑
“为什么国家取得了那么辉煌的战绩,可是农民、工人的生活却仍然艰难……”
师过渡:苏联工业化经济繁荣的背后,它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角色体验,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思考:斯大林经济体制下,农民、工人、商人的生活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有何启示?(经验教训)
材料一: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29年7月到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 ——《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材料二: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材料三:
僵硬的计划经济害苦了国家,也耗尽了体制的活力。全国实行调配,从原料到成品,全部由国家计委安排。……至于各企业上缴的产品是否有销路与生产企业无关,一律由计委安排销路,全国价格一律由计委制定。利润有无,与生产和销售企业无关,与职工工资不挂钩。
——2006年12月25日《参考消息》
材料四:
产业部门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8.1%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材料五:
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比如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应该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是1卢布。甚至“每一千块砖头,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由此开始开始,市场调节这个因素被苏联大地排除出去。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落后;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剥夺农民的太多,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教师总结: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时,一定要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去看待,既看到斯大林体制下所取得的辉煌的成就,同时也要看到这种体制下的种种弊端到了后来这种模式逐渐僵化,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也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 (配音乐《雨的印记》并动态展示图片)
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探索过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中总会经历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会受到外界的批评与质疑;而斯大林的这种模式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很多借鉴和启示,然而我们绝不能照搬斯大林经济模式,而应该立足于我国国情,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青少年作为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从来就不会惧怕这些困难。更应该迎难而上,不惧任何困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B.余粮征集制是征集农民手中的一切粮食
C.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D.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2.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木材作为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它反映出该国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的内容是( )
A.按劳分配
B.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C.推行以工代赈
D.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
A.余粮征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取消自由贸易
D.强制劳动制度
4.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为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所采取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D.扩大企业和地方自主权
5.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在( )
A.由工农苏维埃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B.有限度地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
C.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D.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6.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春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主要依据是( )
A.1922年苏俄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享有优先支配农产品的权利
C.苏维埃政权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能够自由支配缴纳国家的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
7.这是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有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简直要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8.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
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9.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10.下列有关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B.开辟了一种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C.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D.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利于苏联的持续发展
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变化后的措施是什么。
(3)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结合材料归纳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5 BDABB 6-10 DCACD
二、材料解析: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2)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答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即可。
(3)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生产。根本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4)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课件37张PPT。1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II经济发展历程
望眼看世界,
有这么一个国家…… 道路的探索? 战争??建设?? 亲密??膜拜??饥饿??期待??畸形??强国??1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列宁斯大林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一、艰难夹缝求生存 ——战时共产主义的探索国内叛乱外国干涉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杰米扬·别德内依一、艰难夹缝求生存——战时共产主义的探索社会主义理想面临的现实考验农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强制劳动余粮征集制工业:商业:分配:(1918-1921年)一、艰难夹缝求生存——战时共产主义的探索 伊万的欣喜与苦恼太好了,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战争终于结束了。然而国家对余粮征集额不但没有减下来反而还增加了,这让伊万一家所不能理解!难道这就是列宁要带领我们实现的社会主义吗?老伊万若有所思,满面愁容!积极: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需要,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一、艰难夹缝求生存——战时共产主义的探索单位:普特1913——1921年苏联粮食产量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消极:战时共产主义超越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的实际想一想错在哪里?一、艰难夹缝求生存——战时共产主义的探索——列宁为什么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人民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勒紧裤腰带跟着我们走,而在用鲜血与生命换来和平之后,布尔什维克政权却面临被人民抛弃的危险? 一、艰难夹缝求生存——战时共产主义的探索列宁的反思新经济政策 二、拨开云雾谋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角色体验:他们的生活有何变化?为什么?固定的粮食税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恢复自由贸易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特点)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新经济政策得到工人和农民的支持,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政权得以巩固农民工人商人二、拨开云雾谋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看到自家的粮食越积越多,他打心眼里感谢着布尔什维克,感谢着列宁!但他听说并不是所有的布尔什维克都赞成列宁的想法!老伊万不能理解…… 不同社会制度是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真的是退回到资本主义吗?间接过渡二、拨开云雾谋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敢问路在何方? 二、拨开云雾谋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三、毁誉参半图崛起 ——斯大林体制的贯彻思考:斯大林经济体制是如何一步步确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钢铁工人们生产钢铁 在集体农庄务农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宣传画)海报:《完成五年计划》(苏联为宣传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而绘制)三、毁誉参半图崛起——斯大林体制的贯彻受帝国主义包围,必然增强国防力量,避免中国命运,要求发展重工业国际视角三、毁誉参半图崛起——斯大林体制的贯彻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 斯大林认为,落后的小农经济正在拖国家工业化的后腿。
——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国内视角三、毁誉参半图崛起——斯大林体制的贯彻 斯大林体制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三、毁誉参半图崛起——斯大林体制的贯彻斯大林体制的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光辉的成就····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三、毁誉参半图崛起——斯大林体制的贯彻迅速实现工业化 为二战胜利奠基 为西方国家提供借鉴 伊万的疑惑
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老伊万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国家取得了那么辉煌的战绩,可是农民、工人的生活却仍然艰难…… 你怎样看待斯大林模式?三、毁誉参半图崛起——斯大林体制的贯彻农民工人商人角色体验 合作探究
斯大林体制可能给农民、工人、商人带来什么变化?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呢?时间:1935年 地点:莫斯科
人物:农民、工人、商人三、毁誉参半图崛起——斯大林体制的贯彻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落后;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剥夺农民的太多,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光芒的背后····三、毁誉参半图崛起——斯大林体制的贯彻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那个年代告诉我们: 符合国情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不惧困难 迎难而上 民族复兴
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国家梦
民族梦
人民梦谢谢!1、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劳动义务制 2、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实行军事化措施
D 、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3、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
A 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B 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 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处以罚款
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