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要注重诵读,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我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思考交流等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借助注释、插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等,对于诗中的字词进行理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这样就更顺利一些了。但在合作交流时我忽视了关注差异,节奏把握不准,有的同学交流的效果不佳。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认识到了一下几点:一是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如对古诗注释的认识和运用就是这节课新传授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学生结合注释,自己就会有所发现;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第三点,也是在这次课中我做的不够的一点,就是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差异,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这样学生的交流讨论才能达到效果。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
2.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推开秋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秋景秋思秋情,它们互相交融,浑然一体,凝聚于诗人的笔端,默默铺展出一首首动人的诗歌。你看,艳艳的枫叶红了,红于二月的春花;香甜的橙橘熟了,已是最好的时节;萧萧的风声起了,勾起浓浓的乡情……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来学习《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由读古诗,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生字:寒 径 斜 霜 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送 挑
词语:石径斜 赠刘景文 犹有 傲霜 橙黄橘绿
挑促织 篱落
(点名读 顺序读 自由举手读)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注意读音:读准翘舌音“霜”“橙” ,前鼻音“寒”,后鼻音“径”。“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
识字方法:形近字辨析:塞—寒 经—径 雷—霜
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羊+皿”是“盖”。
加一加:“余+斗=斜” “关+辶=送”
减一减:“群—羊=君”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
3.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盖、菊、残)
“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上宽而扁,下长而宽。“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寒”字上窄下宽,下面不是两点水。
“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4.学生练习写字。
三、理解《山行》,感受意境。
1.师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远上:登上远处的。
③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④石径:石子的小路。
⑤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⑥生: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
⑦车:轿子。
⑧坐:因为。
⑨爱:真爱,留恋。
⑩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红于:比……更红。
师: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师:一、二句是远景。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在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3.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1)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人坐在轿子里,忽然让轿子停下来,原来诗人看到了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的霜叶,他想停下来仔细欣赏。
(3)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教师小结: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
的花还要红。 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4.划分节奏,结合诗意,有感情地再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自由读,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师:今天我们再接着学习两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介绍刘景文: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二、学习古诗,品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赠刘景文》,思考:诗中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色?
课件出示: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板书:荷、菊、橙、菊
(1)课件展示荷叶及菊花,学生思考对应诗句。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课件展示橙黄橘绿图,引导学生说感受。
师小结:这首诗通过对“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的描写,突出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
(3)指导朗读、背诵。
指导划分节奏,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体会读。
个人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齐读、背诵。
2.听《夜书所见》范读,学生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课件出示一、二句诗,学生交流:读了这两句诗,心情怎样?
课件出示:
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
(2)课件出示三、四句诗,学生思考:哪些是作者想到的?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师生交流。
a.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b.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c.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d.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师: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梧桐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后两句诗人看到篱笆下灯笼里透出的灯光,想到了是儿童在挑灯捉蟋蟀。前两句写秋景,抒悲情;后两句以欢衬悲,更突出了诗人的孤单寂寞,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3)配乐诵读古诗。个人诵读,小组赛读,全班吟诵、背诵
三、拓展延伸。
《夜书所见》这首诗饱含浓浓的思乡之情。课后请大家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四、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中的三首诗写的都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三首诗的作者都通过对秋天景色的不同描写表达自己内心极为丰富的感情,这种表达方法称为借景抒情。这节课我们还学会了一种理解古诗的新方法,那就是结合注释。
【板书设计】
4 古诗三首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霜叶
夜书所见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要注重诵读,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我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思考交流等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借助注释、插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等,对于诗中的字词进行理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这样就更顺利一些了。但在合作交流时我忽视了关注差异,节奏把握不准,有的同学交流的效果不佳。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认识到了一下几点:一是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如对古诗注释的认识和运用就是这节课新传授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学生结合注释,自己就会有所发现;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第三点,也是在这次课中我做的不够的一点,就是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差异,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这样学生的交流讨论才能达到效果。
《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赠刘景文》是北宋的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他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应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羁旅思乡之情。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诗人叶绍翁不写如何独栖孤馆,孤独寂寞,而是写夜间孩子们捉蟋蟀,抒发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学生前面已经有学习古诗的经验,三年级的古诗学习,将在原有基础上拔高要求。因此,我将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学习重点,其中,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掌握方法,自主探究。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理解能力,从这一次古诗课开始,我将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品读想象,感受意境。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古诗尤其是。因此,古诗教学更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体验诗歌的人文性。本课的古诗都有画面感,写秋天的景色。采用情景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印象,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意境,更好地理解古诗。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总体概述三首诗的画面,引入课题。建立学生对这三首古诗的初步印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由读古诗,读通句子,读准字音。我随堂检查生字词情况,指导书写。
(三)理解《山行》,感受意境。
我先对作者杜牧做简单介绍。
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古诗。
学生组内交流,合作探究,疏通诗意。
班级汇报。根据情况,我再作补充和指导。
引导学生抓诗句中的重点字词想象画面,感受意境。
采取师生接力的游戏方式,理解诗意,感受意境,感悟诗情。
学生根据理解,练习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古诗。
(四)学习《赠刘景文》,品悟诗情。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多媒体辅助教学,出示相关画面,学生根据画面说出对应诗句。借助图片,初步理解古诗。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品悟诗情。
学生讨论、总结学习古诗方法,我随机板书,对总结得很好的加以鼓励,提
高学生的积极性。
理解《夜书所见》,品悟诗情
以范读开篇,学生在听中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在读中感悟,想象画面,体会诗句后的作者心情。练习感情朗读。
学生根据前面总结的方法,合作学习,理解诗句。
在理解和想象的基础上,品悟诗情,感受作者的思乡情切。
关注细微阅读,理解差别。诗人借写孩子们夜深时捉蟋蟀的场景,表达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学生区分诗中所见与所想,加深感悟。
配乐诵读古诗。个人诵读,小组赛读,全班吟诵、背诵。
(六)拓展延伸。
《夜书所见》这首诗饱含浓浓的思乡之情。课后请大家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七)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中的三首诗写的都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三首诗的作者都通过对秋天景色的不同描写表达自己内心极为丰富的感情,这种表达方法称为借景抒情。这节课我们还学会了一种理解古诗的新方法,那就是结合注释。
五、说板书设计。
? ? ?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板书对于古诗,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三首古诗都写秋景,感情稍有不同。结合考点和学生理解的角度,我将古诗描写的景物按类别简单板书,每首古诗最后都以简洁的文字总结出诗情。这样,既有对古诗内容的提挈,又有对古诗感情的概括,简洁明了,又能帮助学生记忆。
4 古诗三首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霜叶
夜书所见
课件38张PPT。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 古诗三首课题导入 推开秋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秋景秋思秋情,它们互相交融,浑然一体,凝聚于诗人的笔端,默默铺展出一首首动人的诗歌。你看,艳艳的枫叶红了,红于二月的春花;香甜的橙橘熟了,已是最好的时节;萧萧的风声起了,勾起浓浓的乡情……图片欣赏图片欣赏揭示课题 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着古代诗人一起去品味晚秋的景致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来学习《古诗三首》。生字广场点击生字
学习笔顺认读园地径 斜 赠 刘 残犹 傲 君 橙 菊 zènɡ jìnɡ xié cán liúào yóu chénɡ jú jūn多音字运用挑tiāo(挑水)tiǎo(挑战) ①人行( )道上,几行( )红叶树如霜染过般鲜艳。xíngháng行xíng(行走) ②小孩们精心挑( )选了两只看上去很勇猛的蟋蟀,用竹竿挑( )逗它们斗起来,吸引了很多大人围观。tiǎoháng(一行)tiāo重点词语石径斜 赠刘景文 犹有 傲霜 橙黄橘绿 挑促织 篱落整体感知 山 行
[唐]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理解感悟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
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
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
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他的七律
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
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
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
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作者介绍理解感悟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远上:登上远处的。
③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
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④石径:石子的小路。
⑤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⑥生: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 注释理解理解感悟⑦车:轿子。
⑧坐:因为。
⑨爱:真爱,留恋。
⑩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红于:比……更红。注释理解理解感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
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在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远景理解感悟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理解感悟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近景课文总结·这首古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山林之美
独得之乐山行远景:寒山、石径、
白云、人家近景:枫林、霜叶整体感知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相关链接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理解感悟 苏轼,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
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介绍品读感悟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中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色?品读感悟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叶。品读感悟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谢了,还有不怕风吹霜打的枝条。品读感悟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品读感悟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你往结了果子的树上看看,橙子黄,橘叶绿,这不是一年里最美丽的景色吗?品读感悟 这首诗通过对“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的描写,突出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品读感悟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熟读背诵课文总结·这首古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秋之美赠刘景文荷 菊橙 橘整体感知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只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理解感悟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
七言绝句最佳。主要作品:
《游园不值》《嘉兴界》
《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作者介绍品读感悟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品读感悟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秋风的寒凉逼人,更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不如意。一“送”一“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写出了秋意的清冷,表达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品读感悟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知:料想。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品读感悟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有儿童挑促织看到想到品读感悟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描写了儿童挑灯夜捉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作者的联想。他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想起家乡的温馨美好。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巧妙地反衬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品读感悟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只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梧桐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后两句诗人看到篱笆下灯笼里透出的灯光,想到了是儿童在挑灯捉蟋蟀。前两句写秋景,抒悲情;后两句以欢衬悲,更突出了诗人的孤单寂寞,对家乡、家人的思念。课文总结·这首古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思乡之情夜书所见梧叶 寒声秋风 客情挑促织 一灯明收束全篇谢谢观赏!温故而知新,同学们别忘了经常复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