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教学反思
本课故事较简单,但是从词句间捕捉到是男孩将灰雀捉走、在列宁的循循善诱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放鸟归园的心理变化需要学生充分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后,我将主要力气放在了对人物内心想法的把握上。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找到相关句子,朗读体会,将自己代入其中,加上动作、表情读,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关爱。
教学设计中我虽然认识到了体会人物心情和小男孩的心理变化的重要性,但教学时,由于没有处理好时间问题,更注重的是对整个流程的把握,这些我列为重点的地方反而是简单带过,只有一次让学生展开说话:男孩此时可能会想?在其他需要展开的地方匆匆讲解,以讲代读,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体会,恰恰是犯了最大的错误。由此,学生对列宁的心理没有深切体会,后面对列宁尊重、爱护男孩的理解就无从谈起,教学目标只作为了书面上的目标,课堂中没有达到。
26 灰雀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重点难点】
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读出对话的语气。
2.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难点:
1.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灰雀图片,生欣赏,说感受。
师:灰雀可爱吗?你喜欢它们吗?为了可爱的灰雀,列宁和小男孩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板书课题,简介列宁。
列宁:1870-1924,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和领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创建人。原姓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后来的笔名。他创办了《火星报》,著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圈出词语,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生字:雀 郊 养 粉 粒 男 或 者 冻 惜 肯 诚
词语:郊外 养病 跳动 欢快 谷粒 男孩 或者 严寒 本来 可惜 肯定 诚实
(生带读 自由举手读 指名读)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注意读音:读准翘舌音“者”“肯”,前鼻音“男”,后鼻音“养”“冻”,边音“粒”。
识字方法:熟字带生字:交—郊 东--冻 成—诚
形近字区分:雀—崔 养--弄 者--昔 惜—猎
加一加: 米+分=粉 田+力=男 甬+力=勇 止+月=肯
形声字识记生字:“粒”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米”是形旁,表意,“立”是声旁,表示读音。
3.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雀、养、或)
“雀”是上下结构,注意写得扁一些,上面是个“少”,下面右边有四横。
“养”是上下结构,上面注意和“羊”区分,三横写完后,从第一横下面起笔写撇,一直写到第三横下面,再从第三横下起笔写捺,撇、捺要写得舒展。
“粉”是左右结构,左边是“米”,右边是“分”。注意“米”作偏旁时,最后一笔捺变成点。
“粒”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的“米”最后一笔变成点。
“或”是半包围结构,里面不要漏写“口”下面的一提,外面不要漏写一撇。
“肯”是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面是个“止”,注意笔顺,最后一笔横写长,盖住下面部分,下面是个“月”,注意第一笔竖撇变为竖。
“诚”是左右结构,左宽右窄,注意右边里面是横折钩。
“男”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不要写得太长,要写扁一些,“力”的撇不能写到“田”里去。
4.学生练习写字。
三、整体感知,体会喜爱。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文主要写了列宁 在公园里寻找一只不见了的灰雀 ,遇到了小男孩 ,经过交谈,小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的事。
2.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写灰雀的句子和列宁喜欢灰雀的内容。
3.汇报交流,生读句子,体会灰雀的可爱。
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从“粉红”“深红”感受灰雀颜色的美丽,从“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感受灰雀的动作灵活、叫声动听。理解这段话从颜色、动作、声音写灰雀的惹人喜爱。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欢呢?
出示: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内容,引导结合词语、动作体会喜爱。
从“每次”“都”“仰望”“经常”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4.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学生开火车读
2.回顾上节课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二、理解内容,感悟关爱。
师:列宁这样喜欢灰雀,如果有一天,他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他的心情会怎样?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思考:列宁和小男孩对话时,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
学生默读,圈画描写人物神情、动作的词语。
学生读句子,做动作、表演读,体会人物心情。
出示:列宁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列宁问:“会飞回来?”
从“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体会列宁的焦急、担心,与小男孩的第一次对话,感受列宁的焦急、期盼;“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表现了列宁的失望、伤心,列宁的自言自语,是对灰雀的担心和惋惜,最后的问句有期盼和高兴。
出示:小男孩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体会这里省略号的用意,说明男孩说话吞吞吐吐。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引导学生思考:男孩为什么知道灰雀没死,又为什么不敢告诉列宁?想想男孩此时的想法。
练习说话:男孩此时可能会想:(灰雀是被我捉走了,不是死了,可我要是跟他说了,他一定会指责我的,怎么办呢?……)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从两个“一定”和后面的感叹号,感受男孩语气的坚定,体会男孩内心已经受到震动和感染,他下决心要改正自己的错误。
2.感受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及诚实、天真、知错就改。
出示: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男孩及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是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从“低着头”可以感受到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
3.感受列宁对男孩的关爱。
出示: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讨论交流:灰雀究竟去哪儿了?列宁问灰雀,灰雀会回答吗?他为什么要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一方面表现出列宁见到灰雀的惊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爱护。
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文最后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
4.思考迁移: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你更欣赏谁的方式?为什么?生活中有见到小男孩这样的爱鸟方式吗?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拓展延伸。
学了这个故事,你最想对故事中的谁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和同学交流吧。
四、课堂总结。
课文写列宁发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但他不直接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归园。表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天真。
【板书设计】
26 灰雀
灰雀(惹人喜爱)
每次、都、经常 爱 捉
放
列宁 男孩
尊重、关爱
【教学反思】
本课故事较简单,但是从词句间捕捉到是男孩将灰雀捉走、在列宁的循循善诱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放鸟归园的心理变化需要学生充分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后,我将主要力气放在了对人物内心想法的把握上。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找到相关句子,朗读体会,将自己代入其中,加上动作、表情读,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关爱。
《灰雀》说课稿
一、说教材
《灰雀》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发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但他不直接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归园。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让学生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 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读出对话的语气;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是教学的重点。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是本课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互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年级学生处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采用小组讨论、自读自悟、自由读、分角色读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感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以灰雀图片引入,学生欣赏,说感受。
让学生形象感知灰雀的可爱,初步建立灰雀惹人喜爱的感受。
学生交流自己对列宁的了解。根据学生的交流,我选择性地进行补充,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与了解。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探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圈出词语,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我再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随机指名学生读句子、段落,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疏通生字词,熟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和前提,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效果,教师的检查必不可少。
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识记方法,帮助识字写字。
(三)整体感知,体会喜爱。
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性出示提示性填空,让学生理清故事的人物、事件、结果。
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写灰雀的句子和列宁喜欢灰雀的内容。
汇报交流,学生读句子,体会灰雀的可爱。
引导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灰雀。
初步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欢。
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到相关句子,表演读,入境想象。结合词语、动作体会喜爱。
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深化对内容的把握,加深理解。
(四)理解内容,感悟关爱。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思考:列宁和小男孩对话时,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
学生默读,圈画描写人物神情、动作的词语。
学生读句子,做动作、表演读,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学习。
从描写列宁的相关句子中体会列宁的心情。
从描写小男孩的相关句子中想象小男孩的心理。
练习说话:男孩此时可能会想:
引导学生入境、代入想象,体会人物心理。
2.感受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及诚实、天真、知错就改的品质。
学生找到故事结尾关于小男孩的描写,抓住动作、神态体会小男孩的惭愧、知错就改。
3.感受列宁对男孩的关爱。
以最后列宁对灰雀的问话切入,讨论交流:灰雀究竟去哪儿了?列宁问灰雀,灰雀会回答吗?他为什么要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互相交流,班级汇报。交流过程中我巡视观察,相机引导学生的思维。
根据汇报情况,选择性补充。
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文最后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
4.思考迁移: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你更欣赏谁的方式?为什么?生活中有见到小男孩这样的爱鸟方式吗?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做?
升华主题,联系实际,让学生受到爱鸟、爱动物的教育。
(五)拓展延伸。
学了这个故事,你最想对故事中的谁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和同学交流吧。
(六)课堂总结。
课文写列宁发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但他不直接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归园。表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天真。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次板书以故事中的三个主要角色展开,分列角色特点及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同时,将事件中表现出的人物感情、品质提炼板书,清楚明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26 灰雀
灰雀(惹人喜爱)
每次、都、经常 爱 捉
放
列宁 男孩
尊重、关爱
课件24张PPT。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6课 灰 雀课题导入 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图片欣赏图片欣赏揭示课题 灰雀可爱吗?你喜欢它们吗?为了可爱的灰雀,列宁和小男孩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相关链接 列宁:1870-1924,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和领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创建人。原姓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后来的笔名。他创办了《火星报》,著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生字广场点击生字
学习笔顺认读园地宁 胸 脯 惹 仰渣 或 者 惜 诚 yǎng rě xiōnɡ níng púhuò zhā chèng zhě xī重点词语郊外 养病 跳动 欢快 谷粒 男孩 或者 严寒 本来 可惜 肯定 诚实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 )在公园里寻找一只不见了的( ) ,遇到了( ),经过交谈,小男孩将灰雀( )的事。列宁 灰雀小男孩 放了回来 再读课文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动作灵活叫声动听品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欢呢?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列宁非常喜欢这些灰雀。品读课文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列宁很担心灰雀品读课文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列宁问:“会飞回来?”焦急、
期盼失望、伤心担心、惋惜期盼、高兴品读课文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吞吞吐吐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男孩为什么知道灰雀没死,又为什么不敢告诉列宁?男孩抓了灰雀从哪里可以看出小男孩对灰雀的喜欢呢?品读课文男孩此时可能会想些什么? 灰雀是被我捉走了,不是死了,可我要是跟他说了,他一定会指责我的,怎么办呢?……品读课文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男孩内心已经受到震动和感染,他下决心要改正自己的错误。语气坚定品读课文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男孩及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是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品读课文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灰雀究竟去哪儿了?列宁问灰雀,灰雀会回答吗?他为什么要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一方面表现出列宁见到灰雀的惊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爱护。品读课文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 男孩听了列宁的话,被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感染,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肯定地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第二天灰雀果然飞回来了,表明男孩及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是个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的好孩子。课文总结·故事是怎样发展的?尊重、关爱 列宁每次、都、经常男孩放爱灰雀(惹人喜爱)捉拓展延伸 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你更欣赏谁的方式?为什么?生活中有见到小男孩这样的爱鸟方式吗?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做?拓展延伸 学了这个故事,你最想对故事中的谁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和同学交流吧。收束全篇温故而知新,同学们别忘了经常复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