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狐假虎威 课件(22张ppt)+教学设计(2课时)+说课稿+教学反思(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1.狐假虎威 课件(22张ppt)+教学设计(2课时)+说课稿+教学反思(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7 23:04:13

文档简介

21 狐假虎威
【教学目标】
1.认识“假、威”等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转、闷”,会写“食、物”等8个字,会写“食物、爪子”等10个词语。
2.分角色演一演“狐假虎威”的故事,并试着把“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等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3.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
【重点难点】
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出示“狐假虎威”相关的图片,引入课题。(同学们,请先观察这张图片,说说里面有哪些动物,它们在做什么)
二、学习生字词
  1.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自学。
  2.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食”的中间有一点,不要漏写;
    “神”为左右结构,部首是“礻”,不要写成“衤”;
    “物”为左右结构,右边是“勿”,不要写成“匆”。
  4.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三、了解文章结构
自读课文,尝试着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四、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虎之威”
1.出示练习:你觉得狐狸是一只(?)的狐狸,老虎是一只(?)的老虎。那谁厉害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结合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思考:究竟是狐狸厉害还是老虎厉害,说说你的意见。(窜,逃窜;扑,拍打;“窜”说明狐狸本来是很害怕老虎的,想很快逃走。“扑”时间短,动作快,说明老虎是很厉害的。)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老虎的威风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2—6自然段,体会“狐之猾”
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小组交流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从“骨碌碌”、“扯着嗓子”,你看出了什么?
(提示:“骨碌碌”表现出了狐狸的狡猾,“扯着嗓子”是想掩饰它内心的恐惧,用气势来吓唬老虎,让老虎不敢吃他。)
2.“老虎一愣。”说明了什么?(提示:老虎的“愣”正表现了它勇猛有余而智慧不足的特点,狐狸正是利用了这个特点才骗到老虎的。)
3.“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这时老虎会怎么想?
二、学习第7、8自然段,明白到底是“谁之威”
1.仔细观察课文中第2幅插图,说说图意。
2.默读第7、8自然段想一想:狐狸、老虎和其他动物的表情怎样?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下列板书:“狐——摇头摆尾、神气活现”“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3.思考: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纳闷”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分角色朗读,看谁读得好
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表现出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威风。
四、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讲你的家人听听。
  2.如果老虎发现狐狸欺骗它,它会怎么做呢?
【课文小结】
这篇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只狐狸狡猾地欺骗老虎,不仅使自己逃脱危险,还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其他动物的故事,讽刺假借别人的权势,威胁他人的做法。
【板书设计】
假借
(狡猾)狐狸 老虎(威风)


百 兽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我在课堂上并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过多分析和讲解,而是以看图、朗读、表演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1.抓住词语进行朗读感悟。
针对狐狸,我抓住了“窜”、“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等词语,训练学生的语感,并进行前后对比,突显狐狸的狡猾本性;针对老虎,我抓住“愣”、“蒙”、“跟”三个字,表现出它勇猛有余而智慧不足的特点。学生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展开朗读和想象,感悟课文内容。

《狐假虎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没有本领。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全文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学生进行阅读和表演。
二、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小,容易被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因此,本课学习起来并不难。本课语言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学生朗读的欲望很强,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读文,读后分析人物特点。此外,通过表演来理解部分词语,增强感受,让学生在一个活泼、轻松的环境中理解课文,学习词汇,明白寓言故事。
三、教法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准,以读代讲,在反复诵读中体验课文情境,感悟文章主要思想感情。因此本课采用诵读法和讲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教学媒体为辅助让学生在生动、形象、愉悦的情境中品读、感悟课文。
四、学法
??本篇课文的学习主体是小学低年级儿童,他们在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平方面还不是很高,还不能独立由语言文字来切实感悟文章深意。因此,学生要融入一定的课文情境,合作交流,反复诵读,这样才能体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体会寓意,使学生受到启发和
教育。
六、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忍不住地走出家门。看,这是谁?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狐狸和老虎吗?(聪明、狡猾;凶猛、威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狐狸和老虎之间的故事。(板书课题:狐假虎威)
(二)品读课文,感受体味。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在书上找一找,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老虎的威猛?(理解:窜过、扑过去、逮住了)
(2)指导朗读。多么凶猛的老虎啊,你们这么读,让我感到狐狸未必被老虎逮到。再读——齐读。
2.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老虎多么凶猛,眼看狐狸就要成为老虎口中的美味佳肴,接下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请大家自己读读2—6自然段。
(1)指名分角色读2-6自然段,其他同学用横线画出狐狸的话,用波浪线画出老虎说的话,注意表示它们的神态和动作的词。{多媒体出示课文}
(2)集体讨论:
①“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狐狸在想什么呢?
②“扯着嗓子问”是什么意思?
③“你敢吃我?”这句反问句是什么意思?该怎样读狐狸的话?(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具有威吓性)
④老虎听了狐狸的话有什么反应?画出描写老虎动作的词。(一愣、松开了爪子)这两个动作说明了什么?老虎为什么被蒙住呢?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多媒体出示课文,抓住对狐狸的说话语气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狐狸面对老虎其实是胆怯的,更突出狐狸的本质的狡猾。】 3.学习七至八自然段。 接下来狐狸又想出了什么招数,想在老虎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请大家自己读读7—8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分组讨论:既然老虎放了狐狸,狐狸为什么不赶快逃命,反而要带老虎在百兽前走一趟呢?(验证自己刚才所编造的谎言)
(3)它们往森林走的时候各是什么样子?你读懂了吗?
4.表演配音
(三)揭示寓意、拓展升华。
1.导入:百兽是被谁吓跑的?(老虎)从哪里看出是被老虎吓跑的,而不是被狐狸吓跑的?
填空:
原来(??? )是借着(??? )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总结:人们把“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比喻借别人的威势来吓唬人的行为,其实自己并没有本事。
2.小练笔:老虎明白了百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
课件22张PPT。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21课 狐假虎威课题导入 狐假虎威是汉语成语,读音为hú jiǎ hǔ wēi,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出自《战国策·楚策一》。相关链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生字广场点击生字
学习笔顺认读园地假 威 扯 嗓 派 违 抗爪 趟 神 猪 纳 受 骗 借chě jiǎ wēi pài sǎng kàng wéi tàng shén zhuǎ shòu zhū nà jiè piàn 多音字运用转zhuàn(转动)zhuǎn(转弯) mēn(闷热) mèn(闷闷不乐)闷 ①他给这间刚转( )让过来的门面房安装了一扇转( )门。 ②这种闷( )热的天气只能待在家里,小明显得有些闷闷( )不乐。zhuǎnzhuànmēn mèn重点词语茂密 森林 寻找 狐狸 老虎
逮住 嗓子 食物 爪子 往常 身后 违抗 命令 松开 尾巴 威风 纳闷 神气活现 信以为真
摇头摆尾 东张西望 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幅图片,说说里面有哪些动物?它们在做什么? 在你们的印象中,老虎是什么样子的?狐狸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试着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凶猛 )的老虎 (威风 )的老虎( 狡猾)的狐狸狐狸老虎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故事。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2. 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尝试着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分别讲了什么?交流分段情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正在寻找食物的老虎抓住了狐狸,揭示了狐狸危险的处境。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狡猾的狐狸蒙骗老虎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写老虎跟着狐狸去森林的场景,狐狸“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写老虎被骗的结局,揭示了事情的真相。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你觉得老虎厉害还是狐狸厉害?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窜”:逃窜。
“扑”:拍打。
“窜”说明狐狸本来是很害怕老虎的,想很快逃走。
“扑”说明时间短,动作快,说明老虎是很厉害的。
  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到第六段,画出狐狸和老虎所说的话。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1.从“骨碌碌”、“扯着嗓子”,你看出了什么?
提示:“骨碌碌”表现出了狐狸的狡猾,“扯着嗓子”是想掩饰它内心的恐惧,用气势来吓唬老虎,让老虎不敢吃它。
2.“老虎一愣。”说明了什么?
提示:老虎的“愣”正表现了它勇猛有余而智慧不足的特点,狐狸正是利用了这个特点才骗到老虎的。老虎被蒙住了,
松开了爪子。
发挥你的想象,老虎这时候会想些什么? 默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狐狸、老虎和其他动物的表情怎样? 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
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野猪、小鹿、兔子——纳闷为什么狐狸今天这么神气呢?和平常很不一样。小组讨论:  动物们是因为怕狐狸而逃走的吗?说明原因。  动物们不怕狐狸,而是怕狐狸后面的凶恶老虎。  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学完课文之后,你觉得狐狸怎样?狡猾,会动脑狐狸为什么这么狡猾? 因为老虎逮住了狐狸,狐狸为了保护自己。小结  通过学习狐狸和老虎的故事,说说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有的人借别人的力量吓唬别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没什么本事。 1.把这个故事讲讲你的家人听听。
  2.如果老虎发现狐狸欺骗它,它会怎么做呢?
作 业21.狐假虎威
这篇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我在课堂上并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过多分析和讲解,而是以看图、朗读、表演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1.抓住词语进行朗读感悟。
针对狐狸,我抓住了“窜”、“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等词语,训练学生的语感,并进行前后对比,突显狐狸的狡猾本性;针对老虎,我抓住“愣”、“蒙”、“跟”三个字,表现出它勇猛有余而智慧不足的特点。学生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展开朗读和想象,感悟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