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的画》说课稿
说教材
《玲玲的画》讲的是玲玲非常满意的一幅画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画获得了一等奖的事。 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说学生
本班有47名学生,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聪明、好学,有上进心,知识面宽,朗读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都比较强。
说教学目标
巩固生字词。
理解“端详”“动脑筋”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难点:理解爸爸说的话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说教学策略
抓主线??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内容浅显。所以我决定以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满意(画好作品)——着急、伤心(弄脏作品)——满意、喜悦(画更漂亮)”为本文的主要线索展开教学。在复习完生字词后,让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再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变化的有关语句,理清了玲玲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的情感变化。同时借助课文中提到的两幅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画为辅助”的两条线索。 (二)抓朗读??
读中体会,悟中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 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范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抓字词??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中的两个词语进行训练。一个是“端详”,另一个是“懒洋洋”。针对学生对两个词语的感知程度,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如果让学生做动作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懒洋洋”这个词比较常见,但在这里特别提出来,让学生说说句子用上“懒洋洋”好在哪里,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复习字词——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复习生字词 ;第二环节:探究体验,抓住重点句,层层深入,研读课文。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人物情感线索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朗读,深入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默读课文,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的有关词语。
创设情境,诵读感悟。
1.出示第一幅图,理解“端详”,体会“满意”。
2.弄脏作品,感受着急。
3.画更漂亮,再悟“满意”.
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是怎么做的? 教师范读,故意丢掉一个词“想了想”。 提醒学生理解 “想了想”,还有哪个词用得好?指导理解“懒洋洋”并用它说话。 (2)小结:(出示句子)看来,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理解 “坏事”“好事”。
第三个环节:转换角色练习说话,深化文章主题思想 。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开阔思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类事你会怎么办。
2.最后出示名人名言,激励学生。
课件19张PPT。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5课 玲玲的画课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嗨,小朋友们好,我叫玲玲!生字广场点击生字
学习笔顺认读园地及 懒 并 糟 肯xiáng fú líng jiǎng píng bìng jí lǎn kěn zāo催 啪 脏 报 另pā cuī bào lìng zāng 玲 详 幅 评 奖 多音字运用参cān(参加)shēn(人参)zāng(脏乱)zàng(心脏)脏 ①孙悟空也参( )与了偷人参( )果的事。 ②人的肝脏( )能将体内很多脏( )东西分解掉。shēncānzàng zāng重点词语得意 端详 评奖
时间 收拾 楼梯
脑筋 满意 懒洋洋课文学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起因:
经过:
结果:画弄脏,来不及画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画看上去更好了课文学习一件好事是怎么变成坏事的呢?课文学习 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满意地笑了。从以上三段话中找出玲玲心情的变化。玲玲的情绪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课文学习 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玲玲开始对自己的画满意吗?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端详是什么意思?课文学习 玲玲一边端详着自己的作品,一边会想什么呢?
说说自己在学习中和生活中哪件事觉得自己做得特别好,挺得意的?课文学习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玲玲为什么伤心地哭了?“啪的一声”该怎么读?课文学习“怎么了,玲玲?”爸爸放下报纸问。
“我的画弄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说一说玲玲另画一张来不及的原因。 如果是你在画画的时候一不小心把画给弄脏了,你会怎么办?课文学习 爸爸拿起画,仔细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仔细看了看”换成“看了看”,意思会有变化吗?课文学习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对自己的画满意吗? 玲玲不仅对自己的画表示满意,更对自己能动脑筋想出绝妙的办法感到满意。课文学习 请欣赏玲玲的画,说一说加上小花狗的画好在哪里?课文学习 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联系生活说说你的体会。拓展练习 尝试用“得意”“伤心”“满意”讲讲这个故事。收束全篇谢谢观赏!温故而知新,同学们别忘了经常复习哦!5 玲 玲 的 画
【教学目标】
1.认识“玲、祥”等15个生字,会写“画、幅”等10个字以及“楼梯”和“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等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故事。
3.读懂爸爸说的话,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借助关键词,描述课文内容,讲述故事。
难点:
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揭示课文题目,板书,齐读。引出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非常可爱,还画得一手好画。可她现在遇到了让自己不高兴的事,大家愿意帮助她吗?
2.理解题目:(出示预先准备的符合文意的两幅画)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幅画更好一些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小结:其实这两幅画都是玲玲画的,围绕这两幅画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玲玲的画》。
二、学习生字词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标出课文的几个自然段。
2.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画”半包围结构,注意与同音字“划”区别;
“幅”左右结构,左边部首是“巾”,注意与形近字“福、辐、蝠”区别;
“评”左右结构,可记做“讠”+“平”,注意与形近字“抨、怦”区别;
“奖”上下结构,注意与形近字“将、浆、桨”区别。
“候”左右结构,注意与形近字“侯”区别,中间的短竖一定不能漏写;
“报”左右结构,右边先写横折钩,再写竖,注意与同音字“抱”区别;
“另”上下结构,可记做“口”+“力”,注意与形近字“加”区别。
“及”独体字,第一笔是撇,第二笔横折折撇一笔写成,注意与“级、汲、岌”区别。
“拿”上下结构,可记做“合”+“手”,注意与形近字“掌、盒”区别;
“并”上下结构,由“丷”+“开”组成,注意与形近字“井、开”区别;
注意后鼻音的生字较多,容易前后鼻音混淆的是“玲、评、另、并”,可以归类进行认读,加强对正确读音的记忆。“幅”是第二声,读“fú”;“啪”要读“pā”。
4.课件展示书写顺序,讲解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鼓励学生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鼓励学生说出生字结构,注意书写顺序。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5.学生自主完成课本的描红,临写。教师巡视,了解书写情况。教师范写易混淆的字,强调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整体感知,学习课文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交流思考。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动脑筋)
结果:画看上去更好了。(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2.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
二、朗读感悟
1.提出问题: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②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爸爸?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他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成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要表现出玲玲为自己画好了画而感到“满意”的样子。随文理解“端详”的意思。读第四至六自然段,要表现出事情突发后玲玲紧张而着急的情形。朗读第七自然段,要感悟爸爸处事的沉稳。读第八自然段,要表达玲玲想出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满意”心情。读第九自然段,要读出爸爸高兴的语气。
朗读的方式,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在小组里扮演角色对读,再指名在全班朗读。教师随机指导。)
三、拓展延伸
1.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师:同学们,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是怎样解决的呢?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师: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五、作业
尝试用“得意”“伤心”“满意”讲讲这个故事。
【课文小结】
《玲玲的画》是一篇读后让人颇受启发的小故事。主人公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了,玲玲着急地哭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
【板书设计】
5 玲玲的画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动脑筋)
结果:画看上去更好了。(好事)
【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的叙事情节比较简单,主题也比较明确。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同时,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体会爸爸最后说的一段话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齐读、个别读的基础上体会这段话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5.玲玲的画
《玲玲的画》本课的叙事情节比较简单,主题也比较明确。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同时,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体会爸爸最后说的一段话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齐读、个别读的基础上体会这段话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引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