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上2.2《海陆的变迁》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七上2.2《海陆的变迁》同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7-21 15:3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陆的变迁
教材:《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2013年6月第一版)。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能够从海变和陆变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②能用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以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能在地图上指出六大板块的划分,知道板块的交界地带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知道世界著名山系以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
③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④难点:这部分知识看不见,摸不着,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如何拉近遥远的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难点。
2.技能目标:
①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②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身边的、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
②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地理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学习本节知识要注重: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举证。②收集身边的、生活中的素材初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我们的学习及人们的思想也是一样的发展变化着;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海陆变迁就在问你我的身边。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学习障碍与突破设想:
障碍:学生对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沧海桑田的变化、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这部分知识看不见、摸不着,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理解不深,很难有感性认识。
突破障碍与设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把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①突显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利用多媒体,可以随时迅速展出,清晰明了,直观性强,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读图习惯。②多角度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多媒体在地理课堂运用过程中,不仅各种地图和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进入方式和多种配音效果也大大刺激学生的听觉,使学生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投入学习。有时教师适时配进的音乐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课堂疲劳。③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出教材,走出学校,充分利用多方资源进行教学。④利用节假日拍摄了略阳当地一些图片、视频,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体现地理的趣味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板块运动就在我们身边、地理就在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明天生活的更美好。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45*2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场景、 引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对我们耐以生存的地球观察、认识了十几年,通过你的观察,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是在变化吗?
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二)、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板书:一、沧海桑田
2、造成海陆变迁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地壳变动
主要原因
板书: 原因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学生活动1: 读图2.13——图2.15 分析每个证据,它们分别是海陆变迁的那种原因造成的?
学生分析后,老师在补充新的例证:
南京雨花台雨花石,想想这是海陆变迁的那种原因造成的?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大理石柱(老师陈述):

身边的海陆变迁实例:同学们,随父母去过汉中的请举手。去过东大街古汉台的请举手。学生回答后老师陈述:
在古汉台,成列了许多从汉中市一些县区采集到的岩石标本,这些岩石都有海水侵蚀的痕迹,这说明了什么?秦岭山脉在很早很早以前在大洋深处。秦岭山脉的形成是海陆变迁的那种原因造成的?使学生感悟到海陆变迁就在我们身边,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④近些年,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东的某些地方发现古代树林的遗迹。这是海陆变迁的那种原因造成的?
读图2.16。你的看法是什么?
阅读材料和图2.18,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板书:从世界读图上得到的启示
5、学生活动2、读图2.19、2.20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小组讨论:找出大陆漂移的科学依据,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图文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三)、师生共同小结:
(四)、课堂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
1.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 和 。主要原因是 。
2.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是 (???? )
?  A.牛顿??????? B.魏格纳  C.哥白尼????? D.哥伦布
3.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 )
? A.海底森林死亡???? ?????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
?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中??? 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
4.地理填充图册第18页1——3题。
六、学习笔记与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 地壳的变动
一、沧海桑田 主要原因
2. 海面的升降
3. 人类的活动

提出人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内容
证据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二、新授课
(一)、看图释文,读文识图,图文结合, 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阅读课文第41——43页,度图2.22——图2.25 思考:
读图2.22,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
读图2.22,六大板块运动的运动方向一样吗?那一板块最具有惰性?
读图2.23,全球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怎样?找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读图2.24研究红海的形成原因;研究地中海缩小的原因;研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多媒体动画演示,碰撞运动老师用一摞书或作业本演示,张烈运动用肢体语言展示。)
⑤展示身边的地壳运动形成的地形:拉近学生与遥远地理知识的距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地壳运动就在我们的身边,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生活的更美好。培养学生留意、观察身边的地理事物的习惯。突显地理教学的直观性。
没有受到碰撞挤压的岩石(略阳县七里店加油站对面):

受到均衡力碰撞挤压的岩石(略阳县七里店加油站对面):多媒体展示的同时老师用一摞书或作业本进行演示。

受到不均衡力碰撞挤压的岩石(略阳县七里店加油站对面):多媒体展示的同时老师用一摞书或作业本进行演示。

读图2.25了解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2011年3日11日,日本大地震是那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的结果?多媒体动画展示,播放视频:地震引起的海啸对日本工农业生产的破坏、人们生活的影响。老师讲述海啸的成因,初步培养学生防震减灾的意识。
板块分界线图(多媒体展示):2011年5月18日消息,36岁的英国摄影师阿列克斯·马斯塔德(Alex Mustard)日前潜入了美洲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之间的分界线,这里位于冰岛附近海域,他潜到80英尺(约24.4米)深处并拍摄了这些美丽的水下照片。这也是人类第一次亲眼目睹大陆板块分界线。

板书:板块的运动
三、师生共同小结:
四、课堂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
一.填空:
1.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____引起的。
2.板块学说认为:____
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___,我国是一个____的国家,原因是___
4.板块运动:分为____和____;发生张裂运动时,使地表发生____,形成____;发生碰撞挤压运动时,使地表____,形成____。红海地处____和____之间。
二.选择:
1.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 )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B.地壳比较稳定的地带
  C.地球上有山脉分布的地带  D.地球上有高原分布的地带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国家有(??? )。
  A.加拿大  ? B.美国  C.俄罗斯  ? D.日本
3.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 )。
  A.我国地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B.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
  C.我国地形多山 D.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三.我们每个人要有防震意识,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做?
四、地理填充图册p19第四题。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三、板块运动
1.六大板块
2.海洋和山脉的形成
3.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反思:教师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今后学习和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我觉得老师需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其实学生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关键在于老师能正确引导!教学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与乡土地理教学的结合,拉近遥远的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眼、耳、口、脑、手等多方位感官的刺激,能够扭转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变为主动学习状态;还能够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