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呼吸的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肺通气是怎样实现的》和下节《人体的气体交换》是学习呼吸的全过程,理解呼吸的实质。肺通气是人体呼吸全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它是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由于习惯上人们容易认为吸气引起胸廓扩大,呼气使胸廓缩小,因此在《肺通气是怎样实现的》的“身边事”中提出了“吸气—扩胸、呼气—缩胸”还是“扩胸—吸气、缩胸—呼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亲自做实验,体会胸廓的变化是如何引起肺的张缩并导致吸气和呼气的,理解呼吸运动与肺通气的关系
学情分析
呼气和吸气时胸廓的变化情况,涉及到物理学中容积与压强的关系,初一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所以理解本部分知识有一定困难。教师应尽量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容积、压强间的变化关系。
设计理念
教师注重对学生活动的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本节中有大量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探究竟”指导学生自己体会呼吸时胸骨、肋骨的变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呼吸运动与肺通气。肺通气是人体呼吸全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人体呼吸的全过程。
4.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学习重点
1、概述人体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2、掌握体内的气体交换
学习难点
掌握体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1.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是胸廓的变化引起呼吸,还是呼吸引起胸廓的变化?”
当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情绪也很高涨时,投入到探究竟的学习中。
“探究竟”
1.教师引导学生一只手按在胸骨处,先尽力扩大胸廓,接着缩小胸廓,反复做三次。
教师提问:胸廓扩大时,胸骨向什么方向移动?此时是吸气还是呼气?胸廓缩小时,胸骨向什么方向移动?此时是吸气还是呼气?
2.教师引导学生一只手按在肋骨处,先尽力扩大胸廓,接着缩小胸廓,反复做三次。
教师提问:胸廓扩大时,肋骨向什么方向移动?此时是吸气还是呼气?胸廓缩小时,胸骨向什么方向移动?此时是吸气还是呼气吸气—扩胸、呼气—缩胸”还是“扩胸—吸气、缩胸—呼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亲自做实验,体会胸廓的变化是如何引起肺的张缩并导致吸气和呼气的,理解呼吸运动与肺通气的关系
2.学生课下在网上或书籍里查找有关系吸烟的危害的材料。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同学互相补充,逐步完善。
课上进行讨论,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情绪饱满地进入新课程的学习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阅读图3~7和3~8,自己寻找答案。
探究交流阶段
1、观看“膈的运动与呼吸的关系”模拟演示装置。认识演示器装置的各部分与人体结构的对应关系。
2肺吸入的氧是如何进入体内组织细胞的呢?体内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
3、观看flash动画,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哪里的氧含量高?哪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并将气体交换的原理迁移到这里。
教师巡视指导
认真阅读、分析、比较、讨论。
提出了“吸气—扩胸、呼气—缩胸”还是“扩胸—吸气、缩胸—呼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亲自做实验,体会胸廓的变化是如何引起肺的张缩并导致吸气和呼气的,理解呼吸运动与肺通气的关系。
巩固达标阶段
1、“实际用”关于高山反应、菜窖中二氧化碳含量高、煤气中毒等常识,
2、你的身体时刻都在于周围空气进行气体交换,你呼出的气体在组成成分上的变化是( )
A、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B、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C、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3、呼吸时,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的原因是( )
A、肺泡内有氧气,血液里没有氧气
B、肺泡收缩产生的压力
C、肋间肌和膈肌收缩产生的压力
D、肺泡内有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
4、呼吸的意义是( )
A、完成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B、吸进氧,呼出二氧化碳
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合成有机物,净化血液
总结指导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反思、质疑 。
回顾、总结、反思
完成随堂练习
师生共同探究讨论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肺通气
肺内的气体交换
板书设计 呼吸过程
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