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并能够提供实例证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2.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辅助工具】
1.多媒体课件。
2.表演用道具。
【主要训练形式】
1.小组研讨。
2.道具演示。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周一升旗仪式在操场举行,直观感受操场的地表形态是平的。但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生活的大地是球体。古人的科技水平低,无法直接看到地球的形状,所以,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经历了几千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二、 教学过程
(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古人对大地形状的直观感受----盖天说
1
(1)古代诗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了解古人对天地的认
识---天圆地方。 (2)“天圆地方”解释不了天与地结合部位的问题,开始猜测“天如斗笠,
地如覆盘”。 (3)图片展示“盖天说”---天总是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 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臆想---地球是曲面的。
(1)张衡提出“浑天说”(图片展示) --- 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 (2)亚里士多德观察日食(动态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3)毕达哥拉斯海岸观船(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4)道具演示小船在平面和曲面上的运动。 3、麦哲伦环球航行,亲身验证地球是球体。 (1)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 (2)动画展示环球历程,了解经过的大洋。 4、宇航员拍摄地球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
图片展示 1、太空第一人:加加林;2、航拍仪拍摄地球照片。 5、小结:图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基本过程。
(二)描述地球的大小。
1、给地球量“身材”,先量“腰围”---赤道。
依据毛主席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推算地球赤道的周长。 依据周长计算地球的赤道半径。
2、科学家测量: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相差21千米, 总结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3、 图示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指标:赤道周长;平均半径;地球的表面积。 4“看谁算得快”,学生做简单的计算,更加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大小。
2
5、 对比太阳和地球的大小,感受宇宙的浩瀚。
(三)课堂小结。
1、“你学会了吗?”,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 (1)你了解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了吗?你会用哪些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你知道该从那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四)学以致用。
“动动脑”。资源卫星的视野范围和卫星轨道半径的关系:卫星轨道半径大,视野范围就大
(五)请您欣赏(地球图片)
地球,美丽的星球,我们的家园。人类共有一个地球,请爱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