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的生长变化》说课稿
【使用教材】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
【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背景
《蚕的生长变化》是小学科学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以学生饲养蚕、观察蚕为途径,了解蚕的生命历程,通过观察探究、整理记录,发现蚕的一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征,进而感知动物的生命周期。以观察、实验、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在获得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相关方法的同时,接受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实验改进方法
实验原型:本单元是围绕生命周期展开的学习,学生需要通过养蚕、观察蚕来了解蚕的形态变化,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前提。
实验材料限制:由于地区条件的局限性,在我们西北很多地区难以找到蚕,购买饲养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也缺少养蚕的技术,并且这一单元的学习周期比较长,饲养蚕也有一定的困难。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只能通过展示蚕标本、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没有经过系统的观察,学生对蚕的印象也不够深刻。
创新办法:为了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饲养的过程,我寻找与之生命形态变化相似,并且在各地较为常见的菜青虫(大菜粉蝶幼虫)来替代蚕,让学生去观察、体验、探究,在此基础上感受生命的变态过程,也为以后生命科学领域的观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对教材的理解,我在以下四个方面都确立了具体的目标。
知识目标:1.大概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知道环境对蚕的生长变化的影响。
2.概括出菜青虫幼虫的形态特征。
探究目标:1.掌握观察生物的方法。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领会生物作为自然界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也在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着。
社会与环境目标: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关注菜青虫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但是由于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不强,所以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鉴于本节课在整章中的地位,依据本课学习内容及实验材料的改进,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蚕生长变化过程,概括出菜青虫的形态特征。
难点: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
(三)教具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菜青虫、昆虫盒、放大镜、尺子、小托盘、观察记录表。
教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呈现任务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课前,我给学生出示一组丝巾图片,让学生知道这些漂亮的丝巾是用蚕丝做成的。进而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蚕的生长变化》。
(二)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观看视频《蚕的一生》,让学生大概了解蚕。
(三)引入嘉宾 观察交流
1.引入嘉宾菜青虫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蚕有了初步地了解,并且让学生知道由于气候等各方面的原因本地区没有蚕的分布,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大胆的引入另外一位小嘉宾——菜青虫,介绍菜青虫的危害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并向学生介绍防治菜青虫病虫害的方法,正确的引导学生珍惜生物,关注生物与我们人类生存的关系。
2.观察探究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最主要的学习活动。新课程的实施重在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所以在观察前让学生自己制定观察计划,在制定观察计划的同时指导学生可以参照蚕的形态特征对比观察,这样不仅降低了三年级学生学习的难度,还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蚕与菜青虫的异同。
(1)小组讨论:
我们应该怎样去观察?通过哪些方面观察?
教师补充: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为后面的展示交流做好准备。
(2)向小组发放观察材料(菜青虫、昆虫盒、放大镜、尺子、观察记录表),分组对菜青虫进行观察。
(3)分享交流,梳理知识
这一块的内容是建立在对菜青虫的观察基础上的,学生通过对菜青虫的观察,对它的外形、颜色、身长、食物、生活环境等方面的观察结果进行分组展示、分享、交流、总结,我通过组织引导,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学以致用 课后延伸
为了后面继续观察学习创造条件,我让学生试着去饲养菜青虫,并指导学生怎么去饲养,看看你养的菜青虫能不能变成漂亮的蝴蝶,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体验了饲养的乐趣。
四、教学反思及效果评价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给学生播放视频《蚕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没有观察蚕的不足。并且在没有蚕的情况下寻找菜青虫来替代蚕,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观察探究的过程,体验了饲养的乐趣。菜青虫的引入为本单元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我们西北教师、学生来说,更容易寻找和饲养。另一方面菜青虫最终会变化为蝴蝶,虽然学生都见过蝴蝶,但不知道漂亮的蝴蝶是由它变化来的,这更能引起了学生探究饲养的乐趣。不足之处是由于菜青虫相对于蚕来说体型比较小,给学生的观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