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平平稳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观察生活中的对称与均衡的现象,掌握对称与均衡的构图技巧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能力目标:能用绘画,拼贴,剪纸等方法进行简单的造型创作。
教学重难点:
重点:要让学生理解,认识,并了解对称与均衡的意义,并能掌握构图技巧。
难点:能将所学的均衡与对称运用到画面当中。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提问:我们观察一下,你能说出那件物品是对称的吗?
学生观察后回答:老师根据学生回到提示对称的作用。
引入课题:平平稳稳。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卡片,卡片上画有两幅图画,一张为对称式,一张为均衡式。提问:这两张图片在构图上有什么不同?区别是什么呢?(学生对于对称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均衡有点模糊,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多次展示图片,比较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解释:
中线两侧的图形在大小、形状、色彩、距离等方面完全相同,形成对称的形式。
中线两侧的图形并不完全相同,但会保持一定量的平衡,就会感觉均衡。
学生继续观察书本中的对称以及均衡的图片,进行比较和加深理解。
观察欣赏《大鹏古城墙的印象》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找出画中的对称点,或者对称轴。教师可以及时的指点。
请同学们讨论:画家用了什么构图方法?给你什么样的视觉感受?学生回答。
欣赏毕加索的《镜前的少女》。提问:画面运用的是什么构图方法?学生回答:均衡。这种沟通方法给人另一种视觉效果。
艺术实践
用对称的构图方法来创作一幅作品。教师示范:
将准备的纸张沿着中线对折。
展开对折的纸张,在纸张的一侧进行绘画,构图,用水粉加色。
将另一面盖到水粉加色的图画上,压一下。
展开,对称图形展示出来了。
学生实践制作,教师指导。
均衡表达
欣赏《鱼》的均衡图片,讨论怎样用拼贴的方法能制作出均衡的画面来?
学生走动互相观看,开拓思路。
欣赏图片,再次改正。
评价
让学生自己讲一讲均衡的制作思路,对其他学生起到启示的作用。
讲一讲你认为比较好的作品,为什么?
拓展
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和均衡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