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画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和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难点: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教学准备】
1.提供一幅打印的图画。
2.生字卡片。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1.出示谜语。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再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出示课文,教师范读。让学生猜猜谜底是什么。
二、初读正音,感知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来认一认。
2.同桌互读诗句。相互指出不正确的读音,互相教一教,读一读。
3.引导学生看插图,读古诗,在插图的相应位置出示“山、水、花、鸟”4个字。
三、认读生字,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1)出示生字:远、近、还。请学生说一说这3个字的相同点,认识偏旁走之。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一记这3个字。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远、近”。引导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教室里,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远?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近?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近?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远?
2.指导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出示:来——米 无——天 爸——色 近——听,指导学生找找每组字的不同,在反馈的过程中认识斜刀头。
3.指导学生用反义词来识字。
(1)出示:远、无、来。请学生说说和这些字意思相反的字。
(2)课间操“说反话”。
4.复习巩固。
(1)在新语言情境中认字。学生认读“白色、远近、听说、无声、还是、走来。”
(2)发给学生字形相近的字卡,引导学生认读。
(3)发给学生意思相反的字卡,引导学生认读。
四、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1.教师示范“水、去、来、不”的写法,提示书写要领,学生仔细观察学习。
2.学生书写,写完一个反馈点评。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再书写,写得不好的字可以多写几个,争取一个比一个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运用“摘果子”游戏,认读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全班齐读古诗,男女生赛读。
二、朗读诗句,领会诗意。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大自然里看到的景色是怎样的,感受大自然的美。
2.学生读课文。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找出画中的景物与生活中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3.师生交流: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有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儿也就谢了,人走过来,鸟儿会惊吓得飞走。但在画中,远看山还是有明亮的颜色,近听水却没有流动的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不会凋谢,人走来鸟儿也不会受到惊吓而飞走。
《画》中的描述: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生活所见: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已惊。
4.熟读成诵。
(1)采用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2)老师指画中内容,学生读出相应的诗句。
(3)熟读成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诵。
三、作业。
1.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听写词语。
【课文小结】
这首古诗是一则五言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板书设计】
画
远 看 山 有色
近 听 水 无声
春 去 花 还在
人 来 鸟 不惊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并且边读边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跃跃欲试。我想,只要学生的朗读兴趣浓厚,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不足:
在找反义词时,学生有不理解的,我只用语言来进行了解释说明,如果能够让同学们亲自来体会一下,相信理解得会更为透彻。
课件23张PPT。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6课 画课题导入
两棵小树十个杈,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
天天干活不说话。猜一猜这是什么东西?答案:手课题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喜欢猜谜语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文,它其实也是一个谜语,大家来猜猜谜底是什么?相关链接 王 维(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作者简介生字广场点击生字
学习笔顺认读园地 远 有 色 近 听 无 声 去 还 来 sè yuǎn yǒu wú jìn tīng qù shēng lái hái 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3个字,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吗?这3个字的部首都是走之底“辶”。学习新偏旁学习新偏旁 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下面2个字,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吗? 这2个字的下半部分都是“巴”,部首不同。把“爸”的“父”字头换成斜刀头就变成了“色”。学习生字学习新偏旁?色兔危 ——多与人形或躬身的人有关。多音字运用还 hái(还在) huán(还东西) 不知道小明还( )在不在家里,我有本书要还( )给他。háihuán课文讲解 1.请试着自己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来认一认。
2.同桌互读诗句。相互指出不正确的读音,互相教一教,读一读。课文讲解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远看高山色彩明亮,
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春天过去了,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
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议一议为什么山远看还能看得清楚颜色?
为什么人走近听,还是听不到水声?
为什么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没谢?
为什么人走近了,鸟没有受到惊吓飞走? 小组合作,朗读这首古诗,在诗中找出几对反义词。远—— 有—— 去——近无来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篇课文的意境。 2.背诵课文作 业收束全篇谢谢观赏!温故而知新,同学们别忘了经常复习哦!6 画
《画》这篇课文由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组成。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称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
比较好的地方:
1.重视朗读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并且边读边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跃跃欲试。我想,只要学生的朗读兴趣浓厚,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多种方法识字
诗中有几对意思相反的词,我指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它们的意思。识字教学是很枯燥的,我在教学识字时,巧妙地诱发孩子们识字的欲望,并善于总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识字积累,给他们创造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机会,同时还适当地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反复再现生字,使识字得以巩固。
不足:
在找反义词时,学生有不理解的,我只用语言来进行了解释说明,如果能够让同学们亲自来体会一下,相信理解得会更为透彻。
《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画》这篇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说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母语教育起步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她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因此我把 “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 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力争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衡量语文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语文中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文本,诵读文本,触摸语言,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读中体悟语言之精妙,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中,“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从而知其味,得其趣,悟其神。并树立“生活即语文”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抓住父亲的话联系实际进行重点品悟,少讲精读,读中感悟,课中明理,情感熏陶,感悟人生。
四、说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给学生的“点金术”授人以渔。我着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精读领悟,讨论理解及运用,读、思、议、说、悟的方法学习。这样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学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声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生字。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竞猜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