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寻找身边的动物和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蚯蚓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从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到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从定性观察到定量观察,观察水平和难度逐渐增加。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第二部分:观察蚯蚓的运动,测量蚯蚓的身长。第三部分:填写观察报告。第四部分:探究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蚯蚓是一个范例,可以选择其他动物。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教师事先要带领或指导学生收集蚯蚓,平均每组要有一个蚯蚓,供课堂应用。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蚯蚓的训练,不要伤着蚯蚓,活动1完成后还要把蚯蚓养起来,以备下一课使用。在观察和测量中,要引导学生体验用工具比用感官更科学。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小动物,也是自然教学的发展,而我们科学课的特色在于把使用感官和工具的训练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而非独立的为训练而训练,这正是教材的综合性表现之一,把科学探究的训练、方法的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
学情分析
科学课程在三年级是首次出现,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崭新的科目,觉得新奇好玩,但孩子们对科学课堂还不太熟悉,更没有科学探究事物的方法,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运动特点、外形结构及有关蚯蚓的知识。
(2)学习使用测量工具,能测量蚯蚓的长度与重量。
2.探究目标:
(1)能对蚯蚓的形态、结构、习性等方面提出问题。
(2)能用估算和测量的方法对蚯蚓进行观测。
(3)能用简单的工具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
(4)能用画图、填写观察报告的形式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3.情感目标:
(1)在小组实验中愿意与其他的同学一起完成实验活动。
(2)能在观察蚯蚓后将它放回大自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以研究蚯蚓为载体,学习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测量的方法。
2.科学、客观地描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教学难点:
1.能按照自己设计的研究方法和小组同学一起分工合作来完成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测量盘曲的蚯蚓,学习使用一些测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蚯蚓,捉到蚯蚓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蚯蚓是否伤害蚯蚓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