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张PPT)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单元学习总结
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科技文化和学术思想发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诗经》和楚辞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对外交往扩大,民族间的联系加强,科技文化奠定了中国领先世界的地位,汉赋体现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汉民族的时代自信心。思想领域也逐渐统一,儒学独尊局面逐渐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士族政治黑暗,民族大融合加强。反映这一战乱时代的文化——佛教盛行。另外,数学和农学也取得了一些领先世界的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知识线索
4.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科技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全面繁荣的特点,特别是诗歌创作繁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5.宋元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我国科技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在此期间完成并外传。另外,反映商品经济繁荣的词和元曲、元杂剧兴盛,理学出现。
6.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闭关锁国,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科学技术虽仍走在世界前列,并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迟缓。文化领域里专制色彩浓厚,同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文学艺术繁荣兴盛,古典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很多作品具有反封建色彩。
例题 (2017·课标全国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真题感悟
√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汉字的发展演变。
二抓关键:图中两字形皆由繁到简。
第二步:逐项分析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地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 正确
B 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 排除
C 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 排除
D 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 排除
解题技巧
图片型选择题
(1)一“审”
首先审图,要认清图片包含的要素和表达的意思;其次审注,注的内容对图起补充或解释的作用,有助于理解图的深层意思。
(2)二“联”
抓住图片中的文字、数据等关键信息,将题目与教材相关内容相联系,以准确判断答题的重点和方向。
(3)三“甄别”
一些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甚至与历史事实相背,因此审图和解读时要注意甄别,以免产生错误的认识。
(共43张PPT)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核心素养导航
课程标准 概述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重点难点 1.汉字的发展、书艺的发展历程和篆刻的发展历程。
2.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
学习目标
内容索引
核心素养
达标检测
基础落实
课时训练
基础落实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1.早期文字
(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2)成熟:商代 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甲骨文
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
判断正误
提示 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但不能说是最早的文字。
×
2.统一文字
(1)背景: 时期,文字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为文字统一提供条件。
(2)概况: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 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 也得到推广。
(3)意义:文字的改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
小篆
隶书
思考 下图是汉字“文”字的书写变化,从中可以得到的认识是什么?
问题思考
提示 汉字在历史变迁中得到传承和发展,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二、书艺历程
1.形成时间: 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
汉字等同于书法。( )
判断正误
提示 二者不能等同,汉字是实用性的象形文字,而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兼有审美和实用功能。
×
思考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问题思考
提示 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
2.发展历程
朝代 原因 主要特点 代表人物、作品
魏晋
南北朝 士人群体逐渐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改进 书法艺术开始进入____
_____ 王羲之的《兰亭序》
隋唐 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既有草书,也有楷书,
日趋成熟 张旭、怀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自觉
阶段
书法理论
宋代 “重文轻武”,知识分子队伍扩大,城市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出现各具情态的四大家,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 ” 苏轼、 、米芾、蔡襄
明代 城市工商业进一步发展,社会进一步 、世俗化 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
有意无法
黄庭坚
平民化
知识结构
核心素养
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1)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2)隋唐大一统,国家繁盛,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书法也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或意绪狂放,极尽张扬个性之能事;或雍容大度,力求建立新法度。
(3)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通俗文化逐步繁荣,文风很盛,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书法也是重视个性而忽略法度。
(4)明代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生活丰富;另一方面思想控制严密,所以书法更世俗化、平民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唯物史观
针对练 张旭被誉为一代“草书圣手”。他的书法艺术(见下图)最突出地反映了
A.开拓奔放的时代风貌
B.世运转衰的社会趋势
C.崇尚理学的社会规范
D.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解析 张旭生活在唐朝,他的书法是唐朝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特点所造就的辉煌,体现了张扬的个性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
应用 材料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 的书法艺术。 的草书狂放不羁;
的楷书端庄浑厚,雍容大度,讲求规范法度。
史料实证
盛唐时期
张旭
图一 张旭的书法 图二 颜真卿的书法
颜真卿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一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我书意造本无法”。
应用1 请根据材料一回答宋代书法的特点。
提示 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材料二 明代,生活于苏州的祝枝山、文徴明虽为好友,但书法情态迥然有别,祝枝山书法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文徴明书法则温柔婉约,如春日柳莺。
应用2 请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书法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提示 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达标检测
1.“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A.青铜器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商朝的书面语”,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出现了成熟的汉字:甲骨文。故选B。
√
1
2
3
4
5
6
2.(2018·山师附中高二期中)秦王嬴政一统海内,“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1
2
3
4
5
6
√
A B C D
解析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该字体笔画圆匀,具有图案美,故A项正确;
B项是楷书字体;
C项是行书;
D项是草书。
1
2
3
4
5
6
解析 根据图中所示,容易看出“鱼”字形体由繁杂逐渐向简约发展。
3.下图是“鱼”字形体演进的过程,它反映出汉字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逐渐简约化 B.走向多样化
C.日渐形象化 D.逐步艺术化
√
1
2
3
4
5
6
4.“少年上人号怀素……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此句描述了
A.隶书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B.楷书的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C.草书的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D.行书的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解析 怀素是唐朝的草书大师,据此即可判断C项正确。
√
1
2
3
4
5
6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的是草书,不是行书,故A项错误;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不是王献之,故B项错误;
张旭和怀素是草书的代表书法家,其作品有极高审美价值,故C项正确;
魏晋以后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故D项错误。
5.(2018·赣州四校协作体期中联考)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绵延了三千多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行书变化较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B.王献之擅长草书和行书,被称为“书圣”
C.张旭和怀素的草书作品有极高审美价值
D.秦汉以后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
√
1
2
3
4
5
6
6.(2018·荆门高二期末)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积极响应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号召,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足够的文化担当传递了正能量。”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字与书法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出现中国最早的成熟汉字
B.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自觉的书法艺术
C.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D.两宋时期出现追求书法个性的书法家
√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解析 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汉字是商代的甲骨文,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隋唐时期出现了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和狂放不羁的草书,标志着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他们的书法主张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课时训练
1.如图为西周青铜鼎中的铭文拓片,图中文字
A.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B.是周代文字的主要形式
C.是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典范
D.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题组1 汉字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
1
2
3
4
5
6
7
8
解析 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排除A项;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
隶书是秦朝统一以后才出现的,排除D项;
周代文字的主要形式为青铜铭文,故B项符合题意。
2.(2018·大庆实验中学高二期中)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1
2
3
4
5
6
7
8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汉字的作用而不是特点,排除A、C两项;
B项“完全一致”说法太绝对;
根据“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知汉字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内聚性,故D项正确。
√
1
2
3
4
5
6
7
8
3.(2018·益阳高二期末)在世界文明史上,唯独中国汉字一直沿用至今。“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下列对汉字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B.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C.既“音美”又“形美”
D.由象形文字逐渐发展为表意文字
√
解析 本题考查汉字的起源、演变。汉字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文字之一,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可知其总趋势是由繁到简,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音美”是指中国话,“形美”指方块字,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汉字既有象形文字,也有表意文字,D项错误,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4.(2018·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月考)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书法艺术有这样的发展的主观原因是
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
C.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
D.东方审美情趣的影响
√
题组2 书法
解析 书法艺术由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到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的主观原因是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是客观条件,故A项错误,B项正确;
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是客观存在的,故C项错误;
魏晋南北朝以前也有东方审美情趣,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解析 小篆的笔画较细,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的,更趋简化,横平竖直,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故D符合题意。
5.有人论述中国某书法字体“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这种书法字体最有可能是
A.小篆 B.行书 C.楷书 D.草书
√
1
2
3
4
5
6
7
8
6.社会环境、审美欣赏角度的不同,决定了书法的不同特点。下列关于古代书法艺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晋代书法表达对意境、神韵、风骨的追求,体现“尚韵”
②唐代书法气魄雄伟,注重规范和法度,体现“尚法”
③宋代书法追求个性,以书达意,忽略法度,形成“尚意”
④明代书法强调个性化的创造,折射出时代巨大变动的征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
2
3
4
5
6
7
8
综合强化
解析 晋代反省汉末社会危机、唐代统一王朝的气魄、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渐趋衰落的封建统治决定了各自时代书法的特点。故①②③④均正确,答案为A。
1
2
3
4
5
6
7
8
7.(2019·临沂高二检测)据古文字学家研究,殷墟甲骨文中商王用于称呼死去的父王的“帝”,与金文的帝(啻)考的“帝”和见于典籍的嫡庶的“嫡”,是关系极为密切的亲属词。这说明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色
B.父系关系开始受到重视
C.皇权来源于宗法祭祀
D.古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
解析 据材料可以得出古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故D正确。
√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8.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回答下列问题。
(1)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充分体现了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请根据你的理解,在空白部分填上适当的内容。
代表人物 书法特征 所处时代
?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东晋
欧阳询、颜真卿 ? 唐代
苏轼、黄庭坚 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
王羲之
注重法度、讲究规范
宋代
答案 书法特点:虚玄灵动。原因:社会危机;特立独行士人群体的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1
2
3
4
5
6
7
8
(2)下图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的摹本,充分体现了晋人书法“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书法特点,指出晋代形成如此书法特点的主要原因。
(共43张PPT)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8课
笔墨丹青
核心素养导航
课程标准 概述绘画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重点难点 1.掌握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2.分析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征。
3.分析中国古代绘画与其所产生的时代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内容索引
核心素养
达标检测
基础落实
课时训练
基础落实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
1.新石器时代:用稚拙的线条、简单的色彩和图案在地面上、岩壁上、陶器上绘画。
2.战国时期:用毛笔在绢帛上绘画,该时期帛画代表作《人物龙凤图》。
3.汉代:帛画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二、绘画艺术的发展
1.概况
时期 背景 特点 代表
魏晋 国家分裂、
社会动荡 的追求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顾恺之的《 》
唐代 政治统一和
经济繁荣 创制法度,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的《送子天王图》
士人群体
女史箴图
吴道子
宋代 文人阶层不断壮大,
兴起,文人注重内心的修养 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 马远的《山径春行图》
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 出现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明清 社会动荡 风格奇特,不拘成法 八大山人
《松鹰图》
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 木刻版画作为小说的插图,反映了世俗的审美趣味,民间出现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水浒传》插图、《五子夺莲》
理学
“以形写神”
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的酷似。他们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就不算成功。
概念阐释
文人画与山水画都强调意境,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
判断正误
提示 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山水画注重写实、意境,常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举凡名山大川、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名胜均可入画。
√
思考 民间风情画的出现和普及受什么社会因素的影响?反映了中国画怎样的发展方向?
问题思考
提示 民间风情画的出现和普及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画世俗化的发展方向。
2.中国绘画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②中国画讲求神似、意境和 ,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2)影响:中国绘画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气韵
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
(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绘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从绘画风格看:宫廷和风俗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由于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也在不断融入外来风格。
(4)从绘画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到宋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归纳总结
知识结构
核心素养
时代变迁对绘画的影响
(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碰壁后,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阶层,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2)隋唐时期:①政治统一和社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②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绘画风格多样,宗教画、山水画、人物画等大量出现。
唯物史观
(3)两宋时期:①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②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展;③思想上理学兴起,使得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反映在绘画作品上,文人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④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4)明清时期:政治上专制统治的强化、社会的动荡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各异、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也出现了由百姓自己创作的富有实用性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绘画艺术形式。
针对练 南宋时期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人称为“马一角”“夏半边”,他们的画作又被称为“残山剩水”。这些正是当时南宋“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反映。这体现了绘画
A.场景的生动性 B.色彩的多元性
C.形式的多样性 D.内容的时代性
解析 由材料可知,“残山剩水”寓意“山河破碎”,是社会现实的折射,D项正确。
“场景”“色彩”“形式”均非题干主旨,排除A、B、C三项。
√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应用 《清明上河图》属于 ,真实地呈现了北宋汴河沿岸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以及当时丰富的生活景象。
史料实证
风俗画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一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不仅长于丹青,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念,主张绘画要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
应用1 材料一中《女史箴图》属于什么类型的绘画?作品体现出作者什么绘画理念?
提示 类型:人物画。
理念:绘画要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以形写神”。
顾恺之《女史箴图》
材料二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自题《墨梅图》
应用2 《墨梅图》属于何种绘画类型?此类绘画的精髓是什么?
提示 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墨梅图》
达标检测
1.(2018·吉林东北师大附中月考)对比新石器时代和战国秦汉时期的绘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以帛画为主 B.色彩都比较鲜艳
C.都用毛笔绘画 D.都有质朴、浪漫的特色
解析 本题主要比较新石器时代和战国秦汉时期的绘画特点。战国时期才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故A、C两项与新石器时代的绘画的特征不符,均排除。
B项属于帛画的特点,也不符合题意,排除。
√
1
2
3
4
5
6
2.顾恺之在为裴楷画像时,颊上添加三笔毛,“觉神明殊胜”;为谢鲲画像时,注重环境刻画,云“此子宜置岩壑中”。这体现了顾恺之的绘画特点是
A.以形为重 B.以形写神
C.环境烘托 D.神似形不似
1
2
3
4
5
6
√
解析 由材料中“觉神明殊胜”“此子宜置岩壑中”可知,顾恺之绘画时注重刻画“形”,但最终是为“神”服务的,即“以形写神”。
3.北宋郭若虚评价文人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人品发高,虽游戏间而心画形矣”。以下作品符合其主张的是
1
2
3
4
5
6
A.《洛神赋图》
B.《步辇图》
C.《清明上河图》
D.《墨兰图》
√
解析 材料中显示的文人画的特点是“人品发高”,《洛神赋图》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步辇图》是宫廷画,故B项错误;
《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表现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达,故C项错误;
《墨兰图》是文人画,显示了这一特点,故D项正确。
1
2
3
4
5
6
4.(2019·海口高二检测)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云:“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物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经验丰富者)。”黄庭坚认为画竹应该
A.取材于市民生活 B.学会栽培竹子
C.注重抒情写意 D.揭露社会现实
解析 据材料“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物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经验丰富者)”可知黄庭坚认为画竹应该注重抒情写意,故C项正确。
√
1
2
3
4
5
6
解析 根据材料“街头画家”“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等信息可知,这反映了元代世俗文化的兴起,但无法说明绘画艺术的繁荣情况,故A项错误;
小说、戏剧的繁荣是世俗文化兴起的一种表现,故B项错误;
世俗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的繁荣,故C项正确;
世俗文化的兴起与政治清明或黑暗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5.(2018·菏泽高二期中测试)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这些画家常借画讽刺时弊。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 B.中国小说、戏剧的繁荣
C.中国城市经济的兴盛 D.中国政治的腐朽黑暗
√
1
2
3
4
5
6
6.(2018·乐山高二检测)下列两幅绘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其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是
A.山水画 B.文人画 C.花鸟画 D.风俗画
√
1
2
3
4
5
6
[明]董其昌《山水图》
[清]郑板桥所绘兰花
1
2
3
4
5
6
解析 明清时期的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和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董其昌、郑板桥正是其代表人物,故B项符合题意。
课时训练
1.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下列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集体舞蹈图
B.《人物龙凤图》
C.《女史箴图》
D.马王堆汉墓壁画
题组1 绘画艺术的起源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
1
2
3
4
5
6
7
8
解析 根据材料中“新石器时代”“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可知A项符合题意。
B项是战国时期的帛画,
C项是魏晋时期的绘画,
D项是汉代的墓葬画,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2.对如图绘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画在植物纤维纸上
B.它是一幅雕版印刷品
C.作者是晋代顾恺之
D.研究战国楚文化的珍贵资料
1
2
3
4
5
6
7
8
解析 该画为战国时期的楚帛画《人物龙凤图》。A、B两项分别始于东汉和隋唐,
C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故选D项。
√
1
2
3
4
5
6
7
8
3.(2018·邢台高二月考)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问其原因。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A.注重写意传神 B.意在借物抒情
C.追求娱乐教化 D.渴望俗世认可
题组2 绘画艺术的发展
解析 据材料“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写意传神、栩栩如生的特点,故A项正确。
√
1
2
3
4
5
6
7
8
4.(2018·沙市中学高二期中)两宋时期,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社会危机的加深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深受理学的影响 D.统治阶级的倡导
√
解析 理学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穷尽,把握事物本原。材料中的这种状况深受理学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和作者可以判断是文人画,因此它追求个性和意境,故A正确;
该作品并不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故B错误;
表现社会风俗的是风俗画,不是文人画,故C错误;
材料中的图片信息不能反映封建制度的没落,故D错误。
5.(2018·海淀高二检测)如图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写意花鸟画《荷花翠鸟图》,以下对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
B.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C.生动表现了社会风俗
D.隐喻专制制度的没落
1
2
3
4
5
6
7
8
√
6.(2018·德阳高二检测)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对此类作品的认识正确的是
A.《清明上河图》是其佳作
B.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C.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
D.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
1
2
3
4
5
6
7
8
综合强化
解析 《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故A错误;
材料反映的文人画未体现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故B错误;
文人画的突出特点是写意,故C错误;
据材料中“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可知文人画是集文字、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故D正确。
1
2
3
4
5
6
7
8
7.(2019·广东四校联考)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材料中三人均强调
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
B.诗歌的抒情性
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
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
√
1
2
3
4
5
6
7
8
解析 题意为“绘画无法表达的可以借助诗歌,诗歌无法表达的借助于绘画”,强调的是绘画和诗歌的相互作用,单强调一方面的作用均不全面,故A、B、D三项错误;
根据前面的分析,强调了双方的相互作用的只有C项,故C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材料二 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的“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解析 结合北宋的社会背景分析即可。
1
2
3
4
5
6
7
8
答案 特点:北宋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山水画发展为独立画种,画家更加注重意境。共同特征:强调精神和意境。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北宋书法、绘画的什么特点?其共同特征是什么?
解析 依据材料“书法的精神气度”“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分析书法的“特点”;依据“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分析绘画的“特点”。
答案 原因:统治者重视文人;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书法和绘画有着相同的社会生活环境。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宋书法、绘画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
(共43张PPT)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核心素养导航
课程标准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重点难点 1.明清小说的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2.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以及通过明清小说认识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学习目标
内容索引
核心素养
达标检测
基础落实
课时训练
基础落实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
(1)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
(2)内容: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至 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特点
①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②具有 倾向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诗歌总集
春秋中期
现实主义
思考 《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句话反映了《诗经》具有什么功能?
问题思考
提示 社会教化。
2.楚辞
(1)产生:战国时期 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代表作品:屈原的《 》,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是楚辞体中的名篇。
(3)特点:楚辞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
(4)地位
①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 风格的先河。
②“骚体”与“风”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屈原
离骚
抒情浪漫
《诗经》和楚辞艺术特点上的不同
(1)句式上,《诗经》是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楚辞较为灵活。
(2)语言上,《诗经》丰富多彩,章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楚辞采用楚国方言词语,句中常带“兮”字,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
(3)创作风格上,《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楚辞则是浪漫主义作品。
深化理解
文采华丽
3.汉赋
(1)产生: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2)特点:赋是一种专重铺陈排比、 的文体。它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1.唐诗的繁荣
(1)背景
①繁荣、开放和 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② 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
③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也为唐诗在格律形式等艺术创作方面提供了借鉴。
(2)代表: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中唐白居易等。
文化多元
科举取士
2.宋词的兴盛
(1)背景
①天下分裂、战乱频仍,一批有识之士希望振奋人心。
②宋代 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2)特点:又称“ ”,能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词”。
(3)代表: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
市井
长短句
3.元曲的兴起
(1)背景:元代,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常用 抒发愁闷情怀。
(2)形成:在 、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
(3)特点
①有 限制。
②大量使用 、方言、衬字。
③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
散曲
宋词
格律曲牌
白话
社会变迁对宋词、元曲内容的影响
(1)对宋词的影响:北宋城市生活繁荣,词大多体现了太平气象下城市的多彩;两宋之际,金人南侵,词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词体现了词人们意欲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2)对元曲的影响: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用散曲来抒发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幻灭。
深化理解
三、明清小说
1.背景:明清时期,工商业城镇和 阶层兴起;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2.成就
(1)明代:出现《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风靡全国的“四大奇书”;《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等短篇小说集也广受人们青睐。
(2)清代:出现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假借谈狐说鬼宣泄对社会现实不满的《聊斋志异》、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 》等一批批判现实的文学力作。
3.影响:明清小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三国演义
红楼梦
儒林外史
市民
材料 明朝后期的“三言二拍”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三言”的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二拍”的80个故事中,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有40多个。
思考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思考
提示 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推动了明清小说的繁荣。
知识结构
核心素养
明清小说的繁荣根源于社会政治经济
明清时期,繁荣的封建经济特别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自由解放的观念增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文学作品进一步通俗化,小说取代诗词散文成为文学的主流。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黑暗,官场腐朽,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推动了小说的繁荣。
唯物史观
针对练 (2018·山师附中高二期中)自明清以来,小说就在中国老百姓之中广为流传。康有为甚至认为,在那个时代,“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郑声不倦雅乐睡,人情所好圣不阿”。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市民阶层壮大 ③重商观念形成 ④小说的世俗性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重农抑商思想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故重商观念形成不是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③不符合史实,排除含③的选项。本题选C项。
√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经·硕鼠》(节选)
应用 材料体现了《诗经》 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表达了对残暴贪婪的统治者的愤恨,对美好未来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史料实证
现实主义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国学概要》
应用 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小说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 明清小说具有包容性、世俗化、创造性的特点。
达标检测
1.(2017·海南学业水平考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百年来,这一诗句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诗人用整个生命熔铸的作品,闪耀着伟大人格的光辉和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方式纪念他。他是
A.屈原 B.杜甫
C.苏轼 D.陆游
解析 据材料“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方式纪念他”可知是端午节纪念屈原。
√
1
2
3
4
5
6
2.我们通过研究唐代诗人和诗篇发现:杜甫恋君爱民、关怀社会;李白痴想神仙、梦为王佐;王维淡漠世情、静观自适。这体现出唐诗
A.实现了三教合一
B.服务于儒学主流地位
C.风格多元化
D.具有极强的世俗性
1
2
3
4
5
6
√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人,这体现出唐诗风格多元化的特征,故C项正确。
3.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当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
A.苏轼 B.辛弃疾
C.柳永 D.关汉卿
1
2
3
4
5
6
√
解析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D项是元杂剧作家,均不符合题意。
4.“元代戏曲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上下功夫”可知,国家政策的调整促使元曲兴盛;
B、C两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D项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A项。
√
1
2
3
4
5
6
5.(2018·濮阳高二检测)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时候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的,这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
1
2
3
4
5
6
解析 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高且形象大大改观,是因为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观念,但当时农本商末的主流价值观念并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
商业活动自古即有,但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与题干无关;
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材料中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故选C项。
1
2
3
4
5
6
6.(2018·淄博六中高二检测)下表是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中的三部。其中表述完全正确的项目是
A.体裁 B.作者 C.风格 D.评价
√
1
2
3
4
5
6
著作 体裁 作者 风格 评价
《诗经》 诗歌 屈原 现实主义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红楼梦》 小说 曹雪芹 古典主义 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
《三国演义》 诗歌 施耐庵 古典主义 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解析 《三国演义》的体裁是小说,《诗经》是经孔子整理编订的,《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红楼梦》的风格是现实主义,故D项正确。
课时训练
1.成语“骚人墨客”指的是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其中将诗人称作“骚人”是源于屈原作的《离骚》。该诗篇所展现的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自由主义 D.理想主义
题组1 诗歌的发展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
解析 《离骚》和《诗经》分别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源头。
2.著名学者李泽厚认为:“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的乡土本色。”据此可推知,以下作品中,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史记》 B.《汉书》
C.《上林赋》 D.《孔雀东南飞》
1
2
3
4
5
6
7
8
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是“保持了南楚的乡土本色”。汉赋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上林赋》是西汉的司马相如所作,符合题干所述。
√
1
2
3
4
5
6
7
8
3.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解析 学士指苏东坡,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李煜和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陆游侧重于现实主义,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豪放派词人,故选D项。
√
1
2
3
4
5
6
7
8
4.(2018·蒙阴实验中学高二期中)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名句分别属于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
解析 联系所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符合宋词的风格,“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唐诗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属于楚辞的典型风格,所以正确的选项是C项。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小说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精神生活需求在文学上的反映,“四大奇书”是明清小说的代表作,所以说其适应了当时市民生活的需要,故B项正确。
5.(2019·绵阳南山中学高二周测)《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问世后,风靡全国,被誉为“四大奇书”。这些作品都
A.是明末清初异端思潮的载体
B.适应了当时市民生活的需要
C.正面刻画了商人的群体形象
D.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
1
2
3
4
5
6
7
8
√
题组2 明清小说
6.(2018·玉溪一中高二期中)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A.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D.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
1
2
3
4
5
6
7
8
综合强化
解析 材料“贾而好儒”“亦贾亦儒”说明士商价值取向趋同,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文化变革,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统治阶级的腐败,故B、C两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7.元朝文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由此可以看出,元曲
A.形式灵活,雅俗兼具 B.重章叠句,语言质朴
C.结构严谨,平仄有致 D.半诗半文,辞藻华丽
1
2
3
4
5
6
7
8
解析 材料反映的作品是元曲。B项重章叠句,语言质朴是《诗经》的特点,排除;
C项结构严谨,平仄有致是诗歌的特点,排除;
D项半诗半文,辞藻华丽是赋的特点,排除。
√
1
2
3
4
5
6
7
8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
2
3
4
5
6
7
8
材料三 下图是明清时深受人们喜爱的通俗小说《三言二拍》和《水浒传》。
解析 考查宋词的流派和时代背景。
1
2
3
4
5
6
7
8
答案 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1)材料一的文学作品表现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解析 要联系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去分析。
答案 流派:豪放派。时代特征:天下分裂,阶级矛盾尖锐。
(2)材料二属于宋词的哪一流派?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解析 注意运用唯物史观解题,即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主流:小说。原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要求文学作品进一步平民化。
(3)依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我国文学的主流是什么。简要说明其出现的原因。
解析 考查明清小说出现的原因。
答案 文学作品体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4)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共43张PPT)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10课
梨园春秋
核心素养导航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戏曲产生和发展的大概历程,知道京剧等剧种的艺术成就。
重点难点 1.京剧的形成和特点。
2.京剧形成的原因及艺术成就。
学习目标
内容索引
核心素养
达标检测
基础落实
课时训练
基础落实
一、戏曲的起源
1.萌芽:中国古代的戏曲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 ”,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2.发展
(1)春秋战国: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
(2)唐代:宫廷中设有专门场所——“ ”,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3)宋代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一种戏曲,称“南戏”。
傩
梨园
二、元杂剧与昆曲
1.元杂剧
(1)特点: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2)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2.昆曲
(1)概况:兴起于江南 ,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
(2)特色: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将柔曼的舞姿融入婉转优雅的唱腔中,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听觉享受。
(3)影响: 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对京剧、越剧、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 ”。
昆山
明中后期
百戏之祖
元曲并不是元杂剧。( )
√
判断正误
提示 元杂剧是一种戏剧形式,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包括歌唱、对白、舞蹈等诸多要素。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两大类。
思考 以宋元为例,扼要分析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问题思考
提示 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戏的产生,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元代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推动了元杂剧的产生。
三、“国粹”京剧
1.背景: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是达官贵人的天堂,各地商人也云集于此。为满足他们的需要,四方艺人荟萃一堂,争奇斗艳。
2.形成:清 年间,徽戏剧团三庆班等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徽班吸收了湖北 、昆曲、秦腔等多种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
3.繁盛:同光年间。
乾隆
汉调
4.特色
(1)艺术程式: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2)表演艺术: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
(3)艺术手段: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
(4)渲染气氛:用锣鼓和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
5.地位:将中国戏曲推向新高峰,被誉为“ ”,在人类文化艺术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
国粹
京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 )
×
判断正误
提示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形成,而不是京剧的形成。
京剧艺术的主要特点
(1)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用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锣等打击乐器伴奏。
(2)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个行当的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
(3)表演艺术手段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4)表演按一定程式进行,采用虚拟性动作,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归纳总结
知识结构
核心素养
社会环境对元杂剧的影响
材料 元杂剧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中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大缩小了,卑微的地位促使他们和民间艺人结合,专注于元杂剧的创作。
应用 据材料,归纳元杂剧兴起与繁盛的条件?这说明了什么?
唯物史观
提示 条件:①汲取前代戏曲发展的经验和成果。
②元代长期停止科举考试,一部分汉族士人学子仕途无望,热衷于元杂剧的创作。
③元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为元杂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
说明:一定时期的文艺是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基础并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
史料实证
傩戏面具 北宋墓杂剧砖雕 京剧电影
《定军山》剧照
应用 材料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戏曲源头。宋朝的 为元杂剧的成熟与兴盛奠定了基础。清朝时期,在吸取了各种剧种优点的基础上,经过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 。
傩戏
南戏
京剧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 关于戏曲的对联:
对联一 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伦天性;
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全部史书。
对联二 抬起头来,看几个仁人义士,或全忠、或全孝,当场奉为师表;
转回身去,想那些贼寇奸臣,谁报迟、谁报速,归家说与子孙。
应用 材料体现了京剧艺术的什么特点?
提示 京剧艺术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教育意义。主要演绎现实生活和历史故事,抒发大众的情感;体现传统的价值观。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京剧艺术是积淀了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艺术瑰宝,这种习惯和传统是炎黄子孙的血脉,根本换不掉;中国人含蓄、稳健、精致、典雅的精神品格在京剧艺术里有着最丰富、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京剧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艺术,早已经成为世界的艺术瑰宝了。
家国情怀
针对练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这种“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的艺术特征与下列哪一艺术形式最符合
A.唐诗 B.写意画
C.京剧 D.草书
解析 在京剧舞台上,演员模仿的生活动作是逼真的,但动作指向的物质实体并不存在,这种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模仿生活的表演,在戏曲中叫做虚拟表演,与材料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相符,故C项正确。
√
达标检测
1.戏剧表演十分讲究“功法”。甩发功在戏曲表演中经常使用。多为男性角色甩动头顶扎束的一绺长发,表现惊慌失措、悲愤交加、疼痛欲绝以及仓皇逃命、垂死挣扎等激烈异常的情绪和情境的一种表演特技。这说明中国戏剧的什么特征
A.虚拟性 B.程式化
C.舞蹈性 D.声情并茂
解析 中国戏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程式化,即用固定的形式进行表演。
√
1
2
3
4
5
6
2.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1
2
3
4
5
6
√
解析 戏剧为统治者服务只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故A项错误;
儒道佛逐渐合流是在隋唐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只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故C项错误。
3.(2018·衡水高二月考)“它的历史从侧面展示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展示了元代中国有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在促进这种相互作用时的新作用。”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指
A.文人山水画 B.杂剧
C.昆曲 D.京剧
1
2
3
4
5
6
√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词“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后,汉族士大夫们仕途不畅,进取无望。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日益壮大的城市市民阶层的需求,汉族士大夫从事戏剧创作,这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繁荣,元杂剧应运而生,元杂剧体现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相互影响。
4.明代中叶,昆曲兴起并逐渐成为戏剧主流。在江南,不仅城乡公开演出,士大夫的厅堂也成为表演场地。代表作品《牡丹亭》描述了女子追求自由爱情等内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昆曲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②江南经济繁荣有利于昆曲的发展
③戏剧作品向理学的传统规范挑战 ④今天的京剧就是由昆曲发展而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
2
3
4
5
6
解析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故①错误;
按题目所述,明代中叶的江南,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的精神追求为昆曲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故②正确;
传统的理学束缚人性,三纲五常对女性、自由爱情的束缚是常态,这些在材料提供的昆曲当中遭到了挑战,故③正确;
京剧是在道光年间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的,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5.(2018·皖南八校联考)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C.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D.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
√
1
2
3
4
5
6
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故A项错误;
材料中“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表达了民间对完满人生的一种期许、向往,故B项正确;
宋明理学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与材料并不矛盾,尤其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与“金榜题名”存在一定的契合点,故C项错误;
材料所述的三种模式中,“洞房花烛”与科举制无关,不能体现其发展,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6.(2018·新乡高二期末)清朝前期,中国戏曲艺术出现了“花雅之争”,从目前尚能看到的花部戏剧本,如《卖胭脂》《打面缸》《探亲相骂》《借靴》等来看,明显可以看出它们与雅部剧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其根本原因是
A.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B.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
C.清政府放宽文化控制
D.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
√
1
2
3
4
5
6
解析 题目中显示了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说明大众的审美情趣成为一种时尚,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表明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故B项错误;
这也不是清政府对文化控制的放宽,故C项错误;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使戏曲出现了为市民服务的变化,故D项正确。
1
2
3
4
5
6
课时训练
1.戏曲的源头——“傩”的产生最初与哪种因素有直接关系
A.政治因素 B.宗教巫术
C.经济因素 D.文化艺人创作
题组1 戏曲的形成与发展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戏曲的源头“傩”的认识。先民头戴面具装扮成神灵野兽,载歌载舞,通过娱神来祈求神灵保佑,被后人称为“傩”。因此“傩”的产生与宗教巫术有关。故B项正确。
2.(2018·安徽师大附中高二期中)关于元杂剧,元人胡祗说:“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这是说元杂剧
A.产生的背景复杂 B.反映的内容丰富
C.演出的情态逼真 D.刻画的人物生动
1
2
3
4
5
6
7
8
解析 材料中的信息主要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物都会在元杂剧中有所表现,B项符合题意。
A项和题意无关,排除;
C、D两项流于表象,排除。
√
1
2
3
4
5
6
7
8
3.(2018·银川一中检测)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内涵是
A.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B.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C.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牡丹亭》中杜丽娘追求爱情的精神,体现了精神的自由,故A项正确。
√
1
2
3
4
5
6
7
8
4.清道光年间,两种地方戏曲的艺人在北京搭班演出,以二黄、西皮唱腔为主,互相融合,并吸收其他戏曲声腔的长处,对京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这两种地方戏曲是
A.徽调、秦腔 B.昆曲、徽调
C.昆曲、汉调 D.徽调、汉调
√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是以徽剧和汉剧为基础,融合其他地方戏而形成的一个剧种,故正确答案为D项。
题组2 京剧
5.“京剧的形成是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京剧的特点是
A.“百戏之祖”
B.“达到高峰”
C.“推陈出新”
D.“日臻成熟”
1
2
3
4
5
6
7
8
√
解析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故A项错误;
材料“京剧的形成是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表明着重介绍的是京剧形成过程中的特点,没有反映出“高峰”,故B项错误;
“交流”“新的综合”“新剧种的出现”说明了京剧是在其他戏种交流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新剧种,故C项正确;
“成熟”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6.2015年为“中英文化交流年”。作为“中英文化交流年”的重点项目,《杨门女将》和《霸王别姬》两部经典大戏赴英国的利物浦和伦敦进行演出并获得巨大成功。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准确而全面的是
①正式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 ②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③京剧是在徽剧和汉剧的基础上,兼收昆曲、秦腔等优秀剧种的特长逐渐演变形成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
1
2
3
4
5
6
7
8
综合强化
解析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正式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故①正确;
京剧的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故②正确;
京剧是在徽剧和汉剧的基础上,兼收昆曲、秦腔等优秀剧种的特长逐渐演变形成的,故③正确,D项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7.(2018·安阳高二期中测试)“梨园”在唐中叶就有记载,最早可见于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写就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在这里,杜甫将“梨园”作为哪项艺术的代名词
A.元曲 B.乐舞
C.杂剧 D.京剧
1
2
3
4
5
6
7
8
解析 由题干时间“大历二年(767年)”可将题目设问时间定为“唐朝”,从而排除A、C、D三项,A、C两项出现于元朝,D项出现于清朝。
√
8.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唱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 娱乐演艺场所。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舍”,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 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