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桃花源记》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桃花源记》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2 09:1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

常考知识点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文章中心概括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写作特点
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本篇一个特点。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①便要还家 “要”通“邀”,意思为邀请。
(2)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②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④ 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⑤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⑥说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⑦缘溪行
古义:沿 今义:缘故,缘分
⑧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⑨后遂无问津者
古义:渡口,这里指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3)一词多义
①舍: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
②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

③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④向:寻向所志(以前)

眈眈相向(对着)
(4)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处处志之
志:原意为标记,文中指做标记。
②无人问津
津:原意为渡口,文中意为探求途径。

(5)成语积累
①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安乐美好的地方。
②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③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④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只花儿凋谢的暮春。
(6)重要句子翻译
①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译:桃林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山。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都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④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译文:(村人)看见了渔人,就非常的惊讶,问(渔人)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

⑤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译文:(村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⑥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从此不再从这里出去,就与外面的人断绝来往了。

⑦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这个人对(村人)一一详细地说了他所听到的,(村人)都感叹、惋惜。
⑧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7)问题探究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答: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②“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③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答:A 增添神秘色彩。B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典型题精选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桃花源记》)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满井游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 聂政之刺韩傀也
B.屋舍俨然。 吴广以为然
C.于是冰皮始解 于是鴟得腐鼠
D.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为何若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一致的是( )
A.欲穷其林 泉而茗者
B.渔人甚异之。 作则飞沙走砾
C.复前行 红装而蹇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甲】通过渔人的所见飘荡、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B.选文【乙】通过对山光水色、柳条麦田的描写,有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勾勒出了一幅满井春色图。
C.选文【乙】的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麦苗抽芽的神韵。
D.【甲】【乙】两文都属于游记,均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二、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一)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      
(2)乃不知有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模拟与预测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未果,寻病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典型题精选
一、1.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A.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的样子;对,正确;D.被;是。
2.D【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词汇活用现象。D.均为名词,都是指代。前者指老人小孩,后者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A.“穷”,形容词作动词,意为“尽,走到尽头”;“茗”,名词作动词,意为“煮茶”。B.“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异”,感到惊奇;“飞”,使动用法,意为“使……飞”。C.“前”,名词作状语,意为“向前”;“蹇”,名词作动词,意为“骑驴”。
3.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样整整齐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尽可能运用直译的方法,把重点字词翻译准确,此外还要注意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翻译,译成现代汉语尽可能做到“信”“达”“雅”。“属”“阡陌”“交通”翻译要正确。
4.D【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通过虚构记游桃花源的故事,表达作者对理想社会及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是对当前黑暗社会的批判;【乙】文则表明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二、1.(1)邀请或通“邀” (2)竟然【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解释。要,通假字,通“邀”,邀请。乃, 竟然。
2.太守立即(随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以直译为主,要落实关键字词。本句中要注意“即”、“寻”、“向”“志”的翻译。
3.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1点1分,答出2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回答的要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本文写作背景:桃源外政治的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桃源内,没有阶级,没有战乱,自给自足,人民安居乐业.。在这样的民不聊生的黒暗社会中,作者选择隐居,这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但本文也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模拟与预测
1.(1)邀请或通“邀” (2)竟然【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解释。要,通假字,通“邀”,邀请。乃, 竟然。
2.太守立即(随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以直译为主,要落实关键字词。本句中要注意“即”、“寻”、“向”“志”的翻译。
3.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回答的要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本文写作背景:桃源外政治的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桃源内,没有阶级,没有战乱,自给自足,人民安居乐业.。在这样的民不聊生的黒暗社会中,作者选择隐居,这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但本文也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