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2016年7月第1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巴尔扎克如何突出中心回顾课文,总结突出中心的方法回顾课文,总结突出中心的方法回顾课文,总结突出中心的方法回顾课文,总结突出中心的方法回顾课文,总结突出中心的方法总结方法 并做笔记
结构
内容
手法
片段辨析 片段一:今天是我的生日。一大早,就不见了妈妈的身影,正嘀咕时,只见妈妈左手提了一大包的菜,右手端着我的蛋糕,满脸喜色的进了门,我欣喜的接过蛋糕,就去和朋友们继续玩儿了,中午吃完饭,同学们都走了,我不经意间看见妈妈的脚踝留有血迹,连忙问:“妈,你脚怎么啦?”妈妈洗着碗,随意的回一句:“没事儿,蹭破点儿皮。”我心想:妈妈一定是早上去超市买菜时,又把脚上的伤口磨破了,我一阵心酸,急忙飞奔向楼下的药店买了一包创可贴。一进家门,我赶紧将妈妈拉到沙发上坐,将创可贴撕开,轻轻贴在妈妈的脚踝处,妈妈没说什么,刮了我个鼻子,可我分明看到妈妈眼里有泪光闪过。虽然只做了一点点小事,但我却从妈妈的泪眼里感受到了幸福。------选自(《幸福其实很简单》)
片段二:小薇同学是个热心的好同学。小华病了,他陪在左右,嘘寒问暖,还陪小华去医务室看病。小芳忘了带计算器,他马上把自己的借给小芳用。她打扫卫生特别认真,总是一丝不苟。那天课前打扫完卫生,我和她正上楼,却见一个抱作业的同学,把本子撒了一地,他二话没说,马上跑过去,蹲下身子开始捡了,之后还帮那个同学把本子摞整齐才离开。他还是全班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呢!——选自(《我敬重的同学》)
片段三:不知何时,我的窗户外竟有了个圆盘大小的马蜂窝,马蜂整天嗡嗡的飞来飞去,而且正对着我的房间,吓得我连窗户都不敢开,热死个人,这可怎么办?谁来捅,我和爷爷正商量的起劲儿,没想到一直没说话的妈妈却突然坚定的说:“我自己来。”她要捅掉这个马蜂窝,我惊讶的张大嘴巴。可妈妈呢,说干就干,只见他三下五下穿好长袖长裤,戴顶大帽子,脸上又围了一条长长的纱巾,再戴上粗布手套,蹬上胶鞋……全副武装,开战了。他让我和爷爷躲到家里,她自己先给水龙头套了个长管子,接着打开开关,开到最大,然后拎起管子,对着马蜂窝就一阵狂冲,不一会儿,原本闹哄哄的马蜂就没了影儿了,当马蜂差不多冲完时,妈妈又拿来杀虫剂,对着蜂窝周围喷了好久,确保一只不留这才住手,我以为要结束了,她又让爷爷拿了铁铲,利索地扑一下便铲掉了马蜂窝。最后,妈妈把它装在密实的袋子里,并绑好袋口,丢掉了。这一连串的动作干净利落,让一旁的我不由惊叹:妈妈好霸气,真是个女汉子! ——选自《妈妈是个女汉子》)
写作实践 亲爱的同学们,你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义工……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
请以“走出校园”为中心内容,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确定中心首先确定写作的中心。
然后列提纲、整理思路。
走出校园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义工……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名家引路例如本册书中的文章: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莫怀戚的《散步》
《秋天的怀念》文章中心: 通过记叙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事情,歌颂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怀念。《秋天的怀念》列提纲:首先(1-2 自然段):写“我”双腿瘫痪后变得暴怒无常,母亲隐瞒病情鼓励“我” 好好儿活,“我”却不知道母亲已患有重病。其次(3—6 自然段):写母亲央求我去赏花,我不同意也绝没想到,那就是永远的诀别,插叙病世临终牵挂。 最后(7 自然段):写妹妹推“我”去赏花,“我们”怀念母亲,真正懂得了母亲的话。
手法:抓住语言描写 注重细节刻画
借景抒情
本文选取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年人身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莫怀戚《散步》文章中心:先开门见山,交代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地点(田野上),事件(散步),接着具体写一家人散步的过程。中间穿插了一些写景的句子,渲染祥和美好的气氛。表现互敬互爱的细节如: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方便老人,我理所当然的照顾母亲,母亲却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因为孙儿感兴趣,后来,我和妻子,都蹲下来,我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背起了我们的儿子,这些细节的写作,目的都是在突出文章的中心。
《散步》写作思路:写作提示1.自拟题目。
2.“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 思考”的内容是确定文章中心的立足点。
3.小处着眼,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中心处理详略。
4.字数不少于500字。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如是而已矣……”
—选自(苏轼《说文》) “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
—王熙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