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秋天的怀念》公开课课件+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共15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5《秋天的怀念》公开课课件+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共15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0 07:51:37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秋天的怀念語文史铁生1、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2、从细节描写的对比中,体会母爱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3、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目标: 侍弄: 料理,摆弄。生字词检测并朗读巩固: 暴怒无常: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憔悴: 多指不再相见的离别、死别。 诀别: 烂漫: 文中指颜色绚丽多彩,十分美丽 沉寂: 形容寂静,安静。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翻来覆去:形容来回翻动身体bào nù wú cháng chén jì shì nòng jué bié qiáo cuì xù xù dāo dāo làn màn fān lái fù qù朗读感母爱:1、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揣摩人物当时说话的语气,注意句中的停顿节奏,放出声音读出自己的感受。
2、指名两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分角色演读第1段和第3段,老师读旁白,两位同学读“我”和母亲的对话,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和对话时不同的心情。
细节品母爱:
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第1段和第3段,把写母亲说的话、母亲的行动、母亲的表情的句子用“ ”画出来,读一读,与当时“我”说的话做的事对比一下,想一想你能从中看出母亲的什么特点?
以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讨论一下,读一读你所画的句子,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我从母亲的“ ” 中,看出了母亲 。
1、(我):“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可以这样来说:我从母亲的 “ ” 中,看出了母亲 。)
第1段中我与母亲的言行从“悄悄地躲”这一动作中,看出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和包容,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
从“偷偷地听”这一动作中,看出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我” 。
从“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这一动作和神情中,看出了母亲不声不响地默默地付出,偷偷地哭过但又不让儿子看到自己难过的样子,强忍内心悲伤。母亲对儿子的爱是包容、是理解、是默默地付出。 2、“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3、 “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第1段中我与母亲的言行 从“扑、抓、忍住”这一系列动作中,看出了母亲想扑灭儿子不想活的念头,忍住心中的难过,鼓励儿子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从“好好儿活”这两句重复的话语中,看出了母亲的坚强和对儿子的殷切希望。
母亲对儿子的爱是引导、是全身心地照顾、是坚强、是殷切希望从“总是这么说”看出了母亲一直想引导儿子去看花,振作起来,全身心地照顾儿子。
(我):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第3段中我与母亲的言行: 从“挡在窗前”这一动作中,看出了母亲想挡住儿子心中的绝望,带来希望。
从“憔悴、央求般的神色”这一神情中,看出了母亲为了照顾儿子的劳累和付出,母亲却毫无怨言无私无悔,与儿子恳求、商量去看花。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挡住绝望带来希望、是无怨言地、是商量。
(我)“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母亲)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第3段中我与母亲的言行: 从母亲“笑了”中,看出了母亲对儿子的耐心和毫无怨言
从母亲忽然不说了这一动作中,看出了母亲的对儿子的事很细心很敏感。母爱是耐心、是毫无怨言、是细心悔中懂母爱:
1、母亲的一句句话语,一个个行动看似平淡无奇,却隐藏着母亲深沉的爱,饱含着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母亲记得我的点点滴滴,可是当时的“我”知道母亲的情况吗?悔中懂母爱:2、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2段: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他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与地坛》悔中懂母爱:3、除了怀念,作者还对自己的行为有着深深的悔恨。读读第5段的这句: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到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我与地坛》齐声朗读第6段看花悟母爱: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他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吗?与前文对比一下。
作者思念母亲而去看菊花,看的是菊花,想的却是母亲。黄色的菊花、白色的菊花都象征着哀婉和怀念,暗喻母亲。作者看到“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可见作者的心境是明朗、灿烂的。正因为作者的心境变了,眼中的景物才会如此明丽,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
“好好儿活”是作者最想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与开头母亲的话相呼应,更突出“我”对母亲的怀念。课文总结:《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
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的活下去的经历,字里行间渗透着儿子对母亲的挚爱和怀念,以及少不更事的追悔,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同学们,当我们沐浴在亲情中,我们是否只知接受,不会感动,不懂回报呢?让我们从现在起学会感悟亲情,珍惜亲情吧!作业

1、我想,你学习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你一定想对你的母亲说点什么,请你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开平二中 许小玲
选课文之前曾在两个班询问过《散步》和《秋天的怀念》哪篇更有感触,稍多一点的同学说是《秋天的怀念》。我自己也喜欢读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这是作者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事,读来让人感触很深。尤其在学生写亲情一类的文章时,这篇课文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和融入情感方面很值得借鉴,所以选了这篇课文来上。
我把朗读放在了第一个教学目标上,越是好文章越值得读,这也符合教材第二单元要重视朗读的要求。所以我让学生齐读词语和解释、自由朗读课文、我和学生一起分角色演读、对比阅读写“我”和“母亲”言行态度的句子、齐读抒情段落,给足了时间给学生朗读。学生的朗读达到了准确流畅有基本的感情,尤其是和我分角色演读的两位同学,在语气、节奏的朗读上把握的不错。
课文中值得深入讲解的地方挺多,我抓住“我”和母亲言行态度的对比描写来讲。把第1段和第3段这两段作为重点来阅读,从语言行动神情三方面来分析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爱。然后朗读第2段和第4至第6段,来体会儿子当时没有关注到母亲的那种悔恨的情感。最后一段看花的理解是难点,借助与前文“我”的言行态度对比和引入了一些《我与地坛》的话语来帮助理解。在板书设计方面也是由文中的看菊花获得的启发,把母亲对儿子的爱具体细化为八个方面,刚好是八片花瓣,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母亲对我的爱是花杆。
不过学生还是没完全适应我的教学方法,学生有点紧张,在讨论母亲的特点那一环节中,举手回答的不多,站起来回答的同学在概括表达上还是缺乏条理,我在引导他们回答的时候就有点急,不够耐心深入。这是上课细节的处理,和学生课后聊的时候,我下决心一定好好锻炼耐心,在提问方面尤其是引导问题深入方面要继续修炼才行。
《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
开平二中 许小玲
师:上课!
生:老师你好!
师: 同学们好!请坐。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文章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作者是——(生答:史铁生)。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特殊的作家,他双腿瘫痪,身患重病,却一直在和病魔抗争,最终取得了自己的成就。是谁在他双腿瘫痪后,引导他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好好活下去呢?是他的母亲。所以多年来,他写了很多的文字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就是其中之一。同学们可以打开课本.所以课文的题目当中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是谁啊?
生:母亲.
师:(板书)我 念 母亲.
师:来看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请齐声朗读:(屏幕显示)
生:读1、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2、从细节描写的对比中,体会母爱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3、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首先看下同学们预习时的生字词有没有过关.老师根据屏幕上的拼音和解释看能不能说出是哪个词语.(屏幕显示)
生(齐答):暴怒无常、沉寂、侍弄、憔悴、诀别、絮絮叨叨、烂漫、翻来覆去。
师:同学们读的很准确.我们来朗读巩固这些词语和解释。
生:(齐读词语和解释)。
师:同学们巩固这些字词的解释就可以在读书的时候有助于理解.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读完了就停下来.揣摩人物当时说话的语气,注意句中的停顿节奏,放出声音读出自己的感受,开始。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听到同学们读的非常有自己的感觉,认真地在读,读书就是要用心来读.人物的对话能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课文中有两段"我"和"母亲"的对话,我想请两位同学和老师来分角色演读第1段和第3段.老师读旁白,两位同学读“我”和母亲的对话,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和对话时不同的心情。有请熊杨来读"我"的话,天恩来读母亲的话.
(师和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听。)
师:好,两位同学请坐。从刚才的朗读中可以感觉到当时母亲对待"我”的言行与”我”对母亲的态度有着鲜明的——(生答:对比)。同学们再次阅读第1段和第3段,把写母亲说的话、母亲的行动、母亲的表情的句子用“ ”画出来,读一读你所画的句子,与当时“我”说的话做的事对比一下,想一想你能从中看出母亲的什么特点?同学们可以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讨论一下,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我从母亲的某个行动某个话语或者某个神情中,看出了母亲的什么。好,开始,同学们读一读,讨论一下,说一说。
师:我们可以讨论地大声一点,也可以把讨论的话用本子写一下.(师巡视)
师:好了,来看看同学们讨论的怎样。先来看下第一段中写母亲的句子,老师先来示范一下:在面对我暴怒无常的脾气的时候,我砸东西向四周的墙壁,这个时候母亲觉得说话我可能听不进去,那母亲就只能"悄悄地躲”出去。所以可以从”悄悄地躲” 这一动作中,看出了母亲对“我”内心痛苦情绪的理解和包容,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我们刚刚讨论读了第1段和第3段,可以发现母亲对儿子是深深的爱,这种爱的具体内涵要我们从写母亲的句子来体会。(师板书:爱)
师:在这些句中还有没有哪些行为能发现母亲的什么特点呢?谁来回答?可以举手来答。
生:从"偷偷地听”这句可以看出母亲对我不放心。
师:哦,从偷偷地听这一动作。
生:悄悄地听,(笑)哦,是偷偷地听。
师:"偷偷地听”说明母亲没有走远,她在关心着我。好,请坐。
师:还有吗?同学们再看看母亲的行为。
生:从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中”扑,抓,忍”这三个动词中深深地体会到爱。
师:哦,母亲扑过来是因为儿子说"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是想扑灭儿子心中那种不想活的念头.好,请坐,还有吗?
生:从眼边儿红红的这句。
师:哦,从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这句看出了什么呢?
生:看出了母亲对我的爱。
师:哦,眼边儿红红的可以看出母亲哭过,还有吗?
生:(沉默)
师:你看"悄悄地进来",说明母亲在背后默默地付出,对吧。好,请坐。
师:如果把同学刚说的母亲对儿子的爱细化一下,可以这样来说,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一种理解,还有宽容,和默默地付出。(师板书:宽容理解 默默付出)
师:同学们再来看看第1段中还有母亲说的这样一句话,谁来说说能看出什么呢?
生:母亲总是那么说是因为母亲喜欢花。
师:(板书:喜欢花)
师:母亲喜欢花,可是母亲的那些花都——
生:死了。
师:那你还能看出什么呢?
生:母亲喜欢花,但更要照顾儿子。
师:哦,说明母亲要全身心地——(生答:照顾儿子)说的非常好。
师: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这句还可以看出母亲的什么呢?
师:扑过来是因为我说了——
生:我可活什么劲儿
师:哦,我有不想活的念头,母亲要扑灭,抓住我的手,是要抓住心中的希望,忍住的是心中的悲痛。
师:总结一下,那么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爱是引导去看花吧,是全身心地照顾, 是坚强,是希望他好好儿活.(师板书:引导 坚强 全身心照顾)
师:再来看看第3段,(屏幕显示:第3段中我与母亲的言行)先前有没有同学讨论到这段呢?好,谁来说说。
生:树叶的飘落就好比人的逝去,母亲想要挡住我的绝望,让他能不想死,继续好好地活下去。
师:嗯,挡住儿子的绝望,带来希望,所以她脸上的神色是央求恳求,希望他能去看花,振作起来.好,请坐。母亲对儿子的爱是给他带来什么?
生(齐答):希望。
(师板书:带来希望)
师:还有希望他去看花的无怨言地恳求。(师板书:毫无怨言)
师:继续看屏幕上的句子,谁来说说?
生:因为儿子说了母亲的话烦还有唠叨,但母亲笑了,体会到母亲毫无怨言无私的爱。
师:恩。“我”说烦不烦,母亲却笑了,看出母亲对我无怨言,对我情绪的包容,说明她对我的耐心。请坐,说的非常好!(师板书:耐心)
师:后来母亲忽然不说了,因为她对踩跑一类的字比我还——
生(齐答):敏感
师:哦,母亲对我的事记得很清楚,说明她很——
生(齐答):细心。
师:(板书:细心)
师:母亲的一句句话语,一个个行动看似平淡无奇,却隐藏着母亲深沉的爱,饱含着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母亲记得我的点点滴滴,可是当时的“我”知道母亲的情况吗?
生(齐答):不知道
师:我们来读一读第2段。
生:(齐读第2段)
师:我不知道母亲的病到了那步田地,文中有一段告诉了我们到了哪步田地?
生(齐答):肝疼地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师:那得多疼啊。还有第5段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
生(齐答):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师:母亲此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受着病痛的折磨,可是母亲在照顾我的全程中有没有说过?有没有怨言过?
生:没有。
师:母亲全身心地无怨言地坚强无私地照顾着我,可我当时对母亲的病却一直都不知道。作者曾在《我与地坛》中这样说过:
生(齐读):“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他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师:他为什么不知道?
生:因为他还年轻。
师:哦,他当时很年轻。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他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他双腿瘫痪了。
师:哦,他被自己的病痛、双腿瘫痪的打击了,沉浸在自己的痛苦当中,所以从后来的事情中可以看看,他对当时的行为有着深深的悔恨。
我们来读读第5段的这句:
生(齐读):“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到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师:你看这里有两个“没想到”、“绝没有想到”还有“竟是”,说明多么不可思议啊!母亲身怀病痛却还在照顾着我,可我却丝毫没想到她病成那样,也没想到我就此和母亲——
生(齐答):诀别了。
师:所以作者后来有着深深的懊悔和愧疚。他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生(齐读):“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我与地坛》
师:母亲已经身患重病,甚至面临着死亡。我们来读读第6段。
生:(齐读第6段)
师:母亲直到昏迷的那一刻都还记着“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直到临去世,她都还一直——
生(齐答):惦记着我。
师:哦,惦记着牵挂着自己的儿子。可以说这份母爱是一生的惦记与牵挂。(师板书:一生的惦记)
师:作者的母亲走了,他再也得不到母亲的爱了。从此,在他脾气暴怒的时候,再也没有人偷偷地听着,悄悄地出去又进来;在他看树叶飘落绝望的时候,再也没有人给他挡住、带来希望了。当秋天又到了,还有没有人带他去看花呢?
生(齐答):有。
师:但是这时候母亲已经不在了。所以作者后来悲伤悔恨,母亲是在秋天菊花开时走的,走前还想着推我去看菊花。多年以后我懂了母亲的爱,又到了秋天菊花开了,母亲不在了,我已经明白了当年母亲昏迷前没有说完的话,是四个字:
生(齐答):好好儿活。
师:恩。我们来齐声朗读第7段。
生(齐读第7段)
师:他此时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吗?我们和他前文的生活态度对比一下。他此时还是不是看着窗外树叶飘落呢?
生(齐答):不是。
师:如果他此时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看着北归的雁阵,还会不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呢?
生(齐答):不会。
师:因为此时他的眼中有了色彩,能看到生活的色彩,花的颜色,说明他的心境已经开始明朗灿烂了,他的生活态度已经转变了。所以他已经懂得了母亲对他的希望是什么?
生(齐答):好好儿活。
师:所以不辜负母亲的希望,他和妹妹就要——
生(齐答):好好儿活。
师:(板书:要好好儿活)
师:所以在最后一段,作者看的是菊花,想的却是——
生(齐答):母亲。
师:黄色的菊花、白色的菊花都象征着哀婉和怀念,也暗喻母亲。作者能看到花儿开得浪漫,说明作者的心境变明朗了,眼中的景物才会如此明丽,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好好儿活”是作者最想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与开头母亲的话相呼应,更突出“我”对母亲的——
生:怀念。
师:我们来齐读这一段理解的话。
生:(齐读理解)
师:课文《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经历,字里行间渗透着儿子对母亲的挚爱和怀念,以及少不更事的追悔,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同学们,当我们沐浴在亲情中,我们是否只知接受,不会感动,不懂回报呢?“子欲养而亲不待”,学了这篇课文后,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珍惜亲情吧!
师:让我们再来齐声朗读课文。
(师生齐读前三段)
师:好,我们课下可以再好好读读。今天的作业是屏幕上的以“妈妈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好,下课!
——《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怀念母亲的文章,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和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它们都是带有浓烈自传色彩的散文。季羡林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那么,本文作者是如何表达怀念之情,让人感同身受而共鸣的呢?
一、对比的巧妙运用 文章开头就用概述性的叙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脾气暴怒无常的儿子形象: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仰望着“北归的雁阵”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暴怒无常的情绪。在最青春的年华突然双腿瘫痪,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晴天霹雳,作者的暴怒无常可以理解,本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作者却把痛苦的情绪与美好的事物放在一起,这样一对比就俞加反衬出他那种痛不欲生的处境。而且这一句的语言很特别,“望着望着”“听着听着”与“望着”“听着”相比,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前者能营造出一种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一种画面感,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看见作者就站在窗前望着晚霞里北归的雁阵,躺在沙发上听着甜美的歌声闭目养神。后者则完全没有这个效果。而且“望着望着”“听着听着”的句式,还给人以整齐、流动之美。用美好的意境来凸显暴怒无常,更能增强表达效果。?与我的暴怒无常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母亲的行为。我发脾气时,母亲会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悄悄地”?、“偷偷地”、眼边“红红的”,把一位不声不响、理解儿子而毫不张扬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见其形。我的暴怒也更衬托出母亲的包容与隐忍。?
此外,这一句还隐藏着不易发现的语言密码。?“悄悄地”、?“偷偷地”、“红红的”,这些词本身都是普普通通的字眼,但以叠词的方式连续使用,使得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也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稍作思考就会明白,是母亲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我身上。母亲既要照顾我的吃喝拉撒,还要照顾我的情绪,每当我发脾气的时候,母亲都会这样做,亲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我身上,哪还有时间侍弄花草?这一句看似在写花草,实则在写母亲的劳累与无怨。?
一直以来母亲全身心地照顾我,无微不至、没有怨言。“可我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者想不到母亲有病,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那是怎样的痛苦啊!可面对病痛折磨,母亲丝毫没有表现出痛苦,,本该享受儿女关心照顾的母亲,却默默地独自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还强颜欢笑,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理解我、包容我??读到此处,让人深感意外的同时,不由对母亲肃然起敬,忍不住眼眶湿润。作者的悔恨也隐含在这一句中,“可我却”三个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深深的悔恨——母亲生病我本该尽我所能孝敬母亲,即使没有能力照顾母亲,至少该让她开心一些,心里不要那么苦。可我不仅没有尽到一个儿子的责任,还暴怒无常,让母亲担忧、心疼,承受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我与地坛》中就有这种深深的悔:?
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作者的这种悔还表现在第五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那作者想到的可能是什么?如果当时想得到呢?我想他肯定不会再对母亲发脾气,肯定会竭尽全力孝敬母亲,可是现在子欲养而亲不待,作者抱终天之恨,只能在一篇篇的文章里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内心的自责。他在《合欢树》里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溯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文字背后是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落寞的心绪!?
二、对话的独巨匠心?
对话能有效缩短叙述距离,使人物活起来,让人闻其声如见其人。作者深谙此道,文章不长,却运用了不少对话,如:第一段中的对话:?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不,我不去!”我狠命的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第二段中的对话:?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显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好吧,就明天。”我说。?
她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站起来:“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短短一文竟写了这么多对话,而且每次对话,作者都不惜笔墨在提示语中着力描述母亲说话的语气、神态,有何深意?第一个句子的提示语中,一个“总是”不禁让人望文生义,联想起母亲常常这样说的情境,一个慈祥的母亲即使每次都碰壁也不放弃同样的请求。?她“憔悴的脸”上显出“央求般的神色”,读来让人心头一震,心生不忍,一个被病痛苦苦折磨的母亲,丝毫顾不上自己,全身心地想着儿子,甚至卑微地央求儿子,只为了让儿子去看看菊花。“什么时候?”之后没有提示语,看不出作者说话的任何语气和表情的,但如果联系上下文,不难猜出作者当时很可能是不耐烦的,甚至是烦躁的。“你要是愿意,就明天?”这一句没有过多的提示语,但作者却用标点写出母亲的语气与神情。一个问号,把母亲那种小心翼翼、试探的态度显露无遗。当作者答应母亲后,母亲竟“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站起来。”母亲那种激动与兴奋通过提示语这样一描述,显出很强的画面感,此情此景如在眼前。也许正是因为一时兴奋,一向敏感的母亲才会絮絮叨叨地说出自己一向忌讳的字眼,并为此黯然神伤和自责,再一次“悄悄地”出去了。?
这是第三次使用“悄悄地”。?作者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同一个词,不避语言的单一、重复,到底想表达什么?这“悄悄地”或许正是母亲的写照,母亲一直都是这样默默付出、毫不张扬、不求回报。?
这一段的对话简洁、鲜明,母亲对儿子的爱虽不着一字却显露无遗,一个慈爱坚强的母亲形象活脱脱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也隐隐刺痛了我们的心,耳畔响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回音???那么,这一段对话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呢?除了怀念,还有对这种行为的悔恨,正像《我与地坛》中写的: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了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有及了。?
三、细节刻画再现形象?
通过细节刻画能让人物鲜活有力,叙事散文尤其注重细节描写,人物的情感往往藏在一些细细碎碎的细节里,大多数时候母爱就是一堆细节。作者就是通过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隐忍、坚强、无私的母亲。?
“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是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平白如话,却隐藏着母亲深沉的爱,饱含着母亲对儿子的无限深情。“悄悄地躲出去”,是不忍心目睹我的痛苦,是心疼和无奈,她能理解儿子的痛不欲生。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却又在时时刻刻关注着我,给我自我疗伤的空间和时间。母亲用实际行动将母爱的理解与包容演绎到了极至。?“偷偷地”一词,将母亲对我的不放心、对我的担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母亲又不想让我知道,只是默默地关注,尽自己所能爱着我。从“眼边红红的”,我们能想象得到,在我恢复平静的过程中,母亲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怎样的折磨,我的痛楚母亲看在眼里,更痛在心里。这一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母爱的博大与深沉。这一句话连用两个“悄悄地”,不仅没有给人重复罗嗦之感,相反,却突显出母亲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纯朴形象。?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当我说出“活着有什么劲”时,母亲一改往日的默默与平静,而是异常激动,“扑”过来,“抓”我的手。动作的背后是情感,这两个动作背后饱含着浓烈的爱子之心,活着、好好活着,是母亲对我最大的希望,也是全部的希望。她什么都能容忍,就是不能容忍儿子有这样的想法,听闻此言自然异常激动。这一句后面是省略号,母亲一定有千言万语,但都凝聚在“好好活儿”上。?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我双腿瘫痪,从此不能再跑和踩。按说我应该最敏感,可母亲比我还敏感,生怕这些词会勾起我对健康身体的回忆,引起伤感的情绪。这与上文母亲挡在树叶飘落的窗前一样,传递出一个慈母的良苦用心。因为落叶往往与“悲秋”相连,那“唰唰啦啦”?凋零枯败的落叶,很容易让人产生难以释怀的感伤和哀怨,母亲怕那萧瑟的秋景勾起“我”内心的波澜,所以挡在窗前。她的细心、敏感,都源于一个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联系上文,我们可以想见,母亲一定像之前的无数次那样,又“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在我生病期间,母亲有多少次这样悄悄地出去、悄悄地进来啊!母爱就在细节中“悄悄地”流淌,滋养着生病的我。依我们的思路事情应该这样发展下去。?
可是,“她出去来,就再也没有回来。”?
这句话在结构上承接上文,又引出母亲猝然离世的情形。与上句末尾——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在写法上呈现顶针的修辞形式,且分属两个段落,语气一平一叹,使行文呈现出一种流动之美,富有韵味和节奏。这一句单独成段,情节却突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变,让人措手不及。这段之前,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这一段之后,母亲突然离世,完全出乎读者的意料,这种“突转”更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波澜,让读者的心也跟着隐隐作痛,不禁潸潸落泪。?
四、含蓄的语言凝重的情?
作者的母亲走了,从此他再也得不到母亲的爱了。从此,当他暴怒无常的时候,再也没有人“悄悄地”出去“悄悄地”进来;当他喊着“活着有什么劲”时,再也没有人扑过来抓住他的手,告诉他“好好活儿,好好活儿??”?;当他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拉拉”飘落时,再也没有人挡在窗前;当北海的菊花开的时候,再也没人央求着推他去看菊花??母亲走了,我想此时此刻作者心中一定痛到了极点。季羡林《怀念母亲》里就有那种刻骨的痛: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奇怪的是作者为什么对这种痛没有只字片言?母亲是在秋天离去的,文章的题目正是“秋天的怀念”,作者分明是想用此文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为什么不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呢?苏轼曾言:“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我国自古就有“文如其人”的说法。史铁生被绝境彻底击垮过,经历过绝境与挣扎最后变得越来越宁静淡然而坚强,如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史铁生宁静、低调、内敛的的性格决定他在文中不会恣意抒情,表达情感往往含蓄克制,平淡中氤氲着深沉浓郁的情感。本文正是这样,平淡之中透着真挚的情,质朴之中流露出沉重的情,而这种含蕴深至的手法比情怀吐尽更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作者含蓄的情感还表现在结尾的景物描写:?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活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一切景皆情语”,这里作者借菊花想抒发怎样的情感呢??
母亲是在菊花怒放时走的,走前还想推我去看菊花,而今又是秋天,菊花又开,母亲却不在了。作者思念母亲而去看菊花,看的是菊花,想的却是母亲。一个“又”让我们浮想联翩,作者是不是每个秋天都来看菊花,每个秋天都会想起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一个“又”字让人感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无可奈何,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忧伤——流逝的是时间,不变的是那份深深的思念。黄色的菊花、白色的菊花都象征着哀惋和怀念,作者看的是菊花,幻化却是母亲的面影。他在《我与地坛》中说:“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俞加鲜明深刻。”那么此时此刻,看着这淡雅、高洁的菊花,作者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不由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作者在上文描述的一个个细节。“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看到“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可见,其心境也是明朗、灿烂的。正因为作者的心境变了,眼中的景物才会如此明丽,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散文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作者心灵的歌声”,如果不了解作者的情况,就无法很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
文章结尾用烂漫的菊花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与开头那沉郁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隐藏于文字背后的情与思,也看到了作者心理和情感的变化,由暴怒无常变得深沉平淡。作者对菊花的描写语言凝练优美、诗意盎然,而且句式长短交错,极富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又隐秘地表达出对母亲的怀念与告慰。如果此时将画面定格,那定是一幅温馨的画面:紫红色的菊花开得泼泼洒洒,妹妹推着哥哥看着菊花,忆着母亲,谈着未来???
文章最后一句“好好活儿”在文中第二次出现,作者简洁的叙述中使用重复的语言到底想表达什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要多关注这样重复的语言,读出其中的深意。“好好活儿”是作者最想说的一句话,“好好活儿”也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这一句与与第一段句末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这种呼应也更突出我对母亲的怀念,省略号的绵长韵味又将怀念从有限的篇幅延至无限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