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同步练习(3份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同步练习(3份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9 21:58:19

文档简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培优练习
一、能力拓展提升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奥斯维辛的雪
肖复兴
在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的电视实况转播里,看到奥斯维辛正飘飞着鹅毛大雪,仿佛老天也为之动容,流下冬天的眼泪,撒下祭祀的白花。远处苍茫的背景下,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些处在低洼之地的木制和砖砌的营房和毒气室,在洁白飞舞的雪花中,静静地伫立着,无言地显示着历史的一份浸透着血泪的证明。
触动我的不仅仅是纪念活动的场景,而是所有参加这一活动的人们一致要求,一定要把活动放在露天举行,虽然天正下着大雪。
触动我的还在于,出席纪念活动的包括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乌克兰总统尤先科、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在内的4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他们都和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普通人一样,坐在那里,头顶着一样纷飞的大雪。所有的国家领导人,在讲话的时候,都要把帽子摘下来,让雪花落满头顶。
130万犹太人曾经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110万人死在这里,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60万人死在这里。是应该这样脱帽站立在这里,让纷飞的雪花落满习惯了荣誉权势与金钱冠盖的那些骄矜不可一世的头顶,让冰冷的雪花浇湿并激活已麻木了并被今天那威胁着人类和平的战火所膨胀所炙烤的心灵。让我们的头和我们的心一起为在战争中无辜死去的亡灵垂下来。无论是致以哀思、幽思,还是反思;是报以忏悔、遗恨,还是缅怀;是出于悲伤、愤怒,还是激动,所有的人们都应该为人类自身曾经犯下的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罪行,垂下头来。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各国领导人,都无一例外地置身在纷飞的大雪之中,所有发言者都脱帽垂下头来,看来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将纪念活动移花接木变成了一种显示自己或展示自己的盛大party。
我们常常爱说和世界接轨,从此次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中,我们应该学到一些接轨的有益方式和启示。
我想起有一次在长江三峡上的经历,航船途经一个小地方停靠码头,天正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并不是雪),从码头到岸边的大路上,有五六百米,早早就铺好了长长的一溜红地毯,红地毯的尽头,停着一辆黑色的小轿车,都已经淋湿在淅沥沥的雨水中。一位领导(不知是什么级别的领导)要下船,刚刚走下舷梯,立刻就有一把伞花开一般张开,遮挡在领导的头顶,一行人前呼后拥着一路迤逦而去。船舷旁围着许多看热闹的人,有人在大声呼喊着:“让列宁同志先走!”戏谑中含有讽刺和不满,自然流露的都是情绪。
也许,这样的做法,在我们这里已经见多不怪,习以为常。我们上行下效,愿意把大小一切活动搞得形式雷同而仪式堂皇。在官本位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更愿意把大小领导推在醒目的位置上,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让他们像是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才是。因此,如果是我们来操办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会怎么办?自然,也许我们会操办得更好,但我们会坚持一定要把活动放在露天举行吗?虽然天在下着大雪。我们会让各国领导人无尊卑长幼地都站立在风雪之中吗?会不会搭建一个临时的主席台和遮挡风雪的塑料棚?会不会好心好意地为他们每个人头顶花开般张开一把伞?当然,更会不会在群众到齐顶着风雪站立老半天之后,才让各国的领导人在掌声中烘云托月般鱼贯出场?在他们出场的时候,让扩音喇叭大声地播放着他们的头衔和名字?而在活动结束之后,让所有人仍然立在风雪中,而“让领导同志先走”?
也许,这真的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奥斯维辛的雪,真冷,真白,那样的晶莹、清澈。
1.文章第1段对雪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4段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这里的“形式”和“内容”分别指什么?整句话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又写到奥斯维辛“冷”“白”“晶莹”“清澈”的雪,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原文回答:我们应该从这样的纪念活动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表达交流
5.请在下面语段的空缺处加上一句阐释性的话。要求:不超过20个字,注意前后语气、语意要保持一致。
奥斯维辛是什么?是纳粹分子在波兰修建的集中营,约400万人死在该集中营里。奥斯维辛是人类全部丑恶和罪恶本性的铁证。奥斯维辛使得任何人都不能再绕开罪恶去谈论人和人性。那不仅仅是欧洲人的事情,那不仅仅是白种人的事情,那不仅仅是德国人的事情,那也不仅仅是德国人中的“纳粹”们的事情。当400万无辜的人被“科学”而“理性”地驱赶进毒气室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其实,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这一类的事情,曾经不断地在人类的历史上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和理由上演。秦朝有过“焚书坑儒”,清朝有过“扬州十日”。这些罪恶使得我们所有关于人的理想、自信和真理,所有关于美好善良的解释,都变得像枯草一样苍白委顿。德国哲学家阿多尔诺说:“奥斯维辛以后写诗就是野蛮。”是的,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么,要诗又有何用?要文学又有何用?
挑战自我潜能
6.倘若你是推荐《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获普利策新闻大奖的专家评委之一,请你写一段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能力拓展提升
1.①有效地渲染了纪念活动的氛围,仿佛让人想起血泪的历史。②由雪景而写到雪中人的活动,自然地引出下文。
2.“形式”是指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各国领导人都无一例外地置身在纷飞的大雪之中,所有的发言人都脱帽垂下头来。“内容”是指:①对战争中无辜死亡者的哀悼;②对人类自身曾经所犯罪行的忏悔;③对人类永久和平的向往。文中所说的“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是指各国领导人在大雪中的行为恰恰体现了人们的哀悼和忏悔。
3.①照应题目和开篇,首尾呼应。②冷、白的特点体现出纪念活动哀悼的色彩。③一语双关,表面指天气的寒冷,雪的晶莹、清澈,同时又表现心情的悲痛,所以说“冷”;而这次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纯粹”不是为了彰显什么,而是一种虔诚的悼念和忏悔,又让人觉得晶莹、清澈。
4.①不要“把大小一切活动搞得形式雷同而仪式堂皇”;②不要在活动中一味地突出领导,应杜绝“官本位”的思想;③追求平等思想,反对特权。
B 表达交流
5. (示例)生命可以像草芥一样被任意践踏
【解析】从横线后的两个反问句来看,补充的句子应与后面的句子一起构成假设兼反问语气。从横线前“这些罪恶使得我们……写诗就是野蛮”两个句子来看,横线上阐释性语言的内容要和践踏生命有关。
二、挑战自我潜能
6.颁奖词
1、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2、鹰是敏锐的观察家,但他却用比鹰还要犀利的手笔指引我们穿越时空,让我们携手担负历史使命;他用坚毅和执著拷问我们的心灵;他出于自己灵魂深处的良知与记者的天职,尊重历史,捍卫正义。
3、没有热情的写作是“零度写作”,只为猎奇的报道是庸俗的,有情感的报道才能更加动人。罗森塔尔的新闻正是如此。他试图告诉我们奥斯维辛有着永远报道不完的新闻,因为那反人类的思想,因为那里的尸骸和冤魂,因为那里曾经的血腥……不能忘记,所以我们组委会一致认为本新闻属于全世!
4、正当屠杀犹太人的那段最血腥、最黑暗的历史一页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变得模糊、淡去之时,他——罗森塔尔,用最朴实的文字、摄像机般地再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用最诚挚的心灵,感召并震撼着每一个爱好和平的善良人的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辉,照亮人性中的黑暗与堕落。他向行凶者发出控诉,给受难者以缅怀,为世人留下了“永远都不要抹去那最无情的历史的”一声叮嘱。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嬉笑(  ) 沼泽(  ) 雏菊(  ) 祷告(   )
明媚(  ) 噩梦(  ) 窒息( ) 凋谢( )
焚烧( ) 绞刑( ) 撰写( )
2.给下列拼音处填上汉字
(1) (2)
3.词语辨析填空
(1)凝重·庄重
【辨析】 都有严肃的意思。侧重点不同。凝重:浓重,沉重。侧重神态表情端庄,声音等浑厚、浓重。如:面容凝重。庄重:不随便,不轻浮。侧重言语、举止。如:庄重典雅。
【运用】 ①祭孔全部过程由典礼官主持,场面宏大,典雅________。
②特朗普胜选后,奥巴马发表演讲,100多名白宫工作人员聆听了奥巴马的演讲,现场许多人表情________。
(2)心智·心志
【辨析】 侧重点不同。心智:指的是才智、智慧或脑力、神志。强调的是“智”,智慧。如:心智成熟。心志:指的是意志、志气、心意或者心性、性情。强调的是“志”,意志。如:修炼心志。
【运用】 ①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________成熟这样才可以承担生活中的事情,才可以理性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②不管家境如何,录取如何,磨砺________不可少。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A.朝鲜风景油画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画风优美,引人注目,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自从进入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以来,引来众多专家和藏者的关注。(  )
理由:
 
B.南方的秋天总是来得很迟。就像现在,北方早就远山如岚,秋风飒飒了,而我们这里,依然阳光明媚,热气蒸腾,仿佛夏日并没有离去。(  )
理由:
 
C.12月2日,搭载着“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冉冉升起,“玉兔”开始登月之旅。(  )
理由:
 
D.微风拂过,栖霞寺内金黄灿烂的银杏叶纷纷飘落,随风婆娑起舞,诗情画意,令人流连。(  )
理由:
 
E.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寒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
理由: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嘻戏 凋谢  惨状  纳粹
B.长廊 照像机 录像机 焚尸炉
C.祷告 掩映 临近 离任
D.港督 废墟 绿树成阴 隐密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继导演们不再仰望西方,而开始聚焦民族文化宝藏和中国土壤之后,原创剧目首当其冲,显示了继承与创新并举的魅力。
②语言和文字是思想的影像,一些格调不高的流行语,折射出使用者的心态;或是无伤大雅的自嘲,或是无奈之下的自我矮化。
③这几年,随着“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等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原本秀美的仙宫显得更加楚楚动人。
④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父母的要给子女做出表率,上行下效,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⑤在此次专题教育活动中,“察病灶”须严,“找病根”要实,要做全方位、立体式的检查,抽丝剥茧,抓住实质。
A.①⑤  B.②③
C.②⑤  D.②④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大范围雾霾笼罩京津冀地区,专家分析,该区域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是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大量聚集和燃煤、燃油集中排放造成的。
B.长征是中华民族的一部英雄史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早已超越时空,走向世界,称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C.科普小卫星“八一·少年行”的发射升空,是中国第一颗由中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设计研制,并实现了在外太空独立飞行的小卫星。
D.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但部分地区医疗器械领域存在洋品牌垄断、价格虚高等问题,客观上加剧了群众的“看病贵”。
8.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5分)(  )
在一个多元文化环境里,一个人__①__要仰仗自己差异化的价值体系、思维以及生活方式,__②__赢得别人的尊重,__③__这种差异化除个性之外,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的母语国家和母语文化。__④__无论多早出国,在海外待多久,__⑤__不能忘本。毕竟,自己的文化身份__⑥__换取世界舞台入场券的条件。






A
虽然

然而
/

才是
B
尽管
但是
/
不过

就是
C
常常
才能

因此

才是
D
必然

/
但是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5分)(  )
“决定性瞬间”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摄影理论的核心,是世界上为数众多的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认为再小的事物也有伟大的主题
②这本书集中收入了他126张摄影作品
③它讲求的是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某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达意的画面
④书中所有照片,都作为布列松自己实践的案例,来支撑这一摄影美学观念
⑤在该书的前言中,布列松引用“世上万物皆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⑥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布列松1952年出版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的
A.③⑥②⑤①④  B.⑥③②⑤④①
C.②⑥③①⑤④  D.③②④⑤⑥①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9分)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寄居于肠道内的微生物能改变大脑的工作方式。肠道内合适的微生物会让人情绪开朗,甚至还能对抗有害的精神障碍,如焦虑、抑郁等;反过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表明,肠道微生物能产生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也是脑细胞用来互相通讯的信息素。虽然这些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它提出了一个对精神健康有重要影响的设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巩固
熟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后,回答以下问题。
111.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网】
12.文章开头和结尾为什么反复描写“阳光明媚,绿树成荫”的好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惊然”?www-2-1-cnjy-com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m
13.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不同,有些人认为这不符合消息的写法,但它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你怎么看呢?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xī zhǎo chú dǎo mèi è zhì diāo fén jiǎo zhuàn
2.(1)粹 悴 萃 淬 瘁 (2)绞 狡 皎 佼 佼 饺
3.(1) ①庄重 ②凝重 (2) ①心智 ②心志
4.A. ×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句中主要强调油画作品吸引人,可改为“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
B. √ “阳光明媚”形容天气晴朗,碧空如洗,万里无云。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C. × “冉冉升起”指慢慢升起。火箭升空速度非常快,使用错误。
D. √ “婆娑起舞”形容以俯仰盘旋的舞姿起舞。使用正确。
E. × “不寒而栗”指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语境“严冬”“凛冽的寒风”与成语含义不符,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只看到“栗”有“颤栗、发抖”的含义,而没有顾及“不寒”的含义。
5.C 【解析】 A项,嘻—嬉。B项,照像机—照相机。D项,密—秘。
6.C 【解析】①望文生义,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这里误以为首先冲在前面;
②正确,无伤大雅: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符合语境;
③对象错误,楚楚动人: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形容美好的样子引人怜爱。不能用来形容“仙宫”;
④感彩不当,上行下效:效:仿效,跟着学。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贬义词,这里误以为褒义词;
⑤正确,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符合语境。
B 【解析】A.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杂糅,删去“造成的”;B.表述正确;C.搭配不当,“发射升空”不能做下句主语,改为“发射升空的科普小卫星‘八一?少年行’”;D.搭配不当, “加剧”不能和“看病贵”搭配,改为“客观上使群众‘看病贵’的现象加剧了”。
C 【解析】根据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换取世界舞台入场券的条件”语意的理解,确定为条件关系,排除BD两项;“无论”为条件关系连词,与“都”搭配,排除A项。
A 【解析】③句紧承上文,阐述“决定性瞬间”的具体内涵,⑥句开头“这一概念”紧接③句,②句开头“这本书”紧接⑥句,①句开头的“认为”紧接⑤句的结尾“观点”,④阐述“论证”放在最后。
10.①不合适的微生物会让人情绪低落 ②利用肠道微生物促进精神健康(或:通过调理肠道微生物治疗精神疾病)
【解析】文段主要介绍科学家的对“寄居于肠道内的微生物能改变大脑的工作方式”的发现与设想。第一处空格前的“反过来”表明与前文“肠道内合适的微生物会让人情绪开朗”相反,那应该是“不合适的微生物会让人情绪低落”。第二处空格前文是“对精神健康有重要影响”,那就是“微生物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前文是“设想”,自然应是“正面的影响”,据此推断,空格处应是“利用肠道微生物促进精神健康”。
二、课内巩固
11. (1)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12.实写眼前美景,如果这种美景出现在维也纳蓝色的多瑙河畔,应该是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色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的历史与此美景不匹配,以乐景反衬哀情,表达出强烈的愤恨。“布”应该是“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不合时宜的美景,使人毛骨悚然。21*c
13. 这句运用了对比手法,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雏菊花”象征着美好的生命,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14. 此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本文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源:
15.观点一: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主要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本文则不符合这两种情况。
观点二:消息除了运用客观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主观参与的方式写自己的主观感受。把对事实和新闻人物的客观报道与描述同记者的主观印象结合起来写,是“印象性报道”的主要特色。“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印象,写观感。本文作者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更能感染读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提高练习
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7~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7自然段,作者没有详写集中营里的阴森恐怖,而是将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如何理解第7自然段中“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一句话的含意?

 
3.第8自然段,“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个细节描写有何意义?

 
4.参观者在游览毒气室和焚尸炉时,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5.第1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个姑娘?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21·cn·jy·com
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遇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加上她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
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21*cnjy*com
1925年8月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招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菜、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杨氏惹火烧身,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
平心而论,在安稳的时期,杨荫榆何尝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可是她身处乱世,劲敌太多,政治上歧道纷出,尤其令她无所适从。她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用心是好的,处理方法却是糟的,引警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她羞愤出京,回苏州赋闲。1927年,杨荫榆重出江湖,再作冯妇,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由于她声名狼藉,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并不待见她,更谈不上应有的尊重。当时《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弄得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整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探沸汤、如坐针毡。
1935年,杨荫榆辞去教职,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11号创办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招收女生。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奸淫掳掠,恶行累累。当时,杨荫榆居住的盘门,四邻的小户人家饱受日军蹂躏,她开办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是女学生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无法幸免。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下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日语讲得十分流利,估计她是地方上有名有数的人物,就勒令部下退还了他们从杨荫榆四邻抢走的财物。如此一来,街坊上那些被日本兽兵视为“花姑娘”的妇女都将二乐女子学术社视为首选的安全庇护所,杨荫榆出于正义感和邻里之谊,对她们来者不拒,悉数收留,为此她拿出积蓄,扩建房舍。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敌酋所乐见的,于是他们想出毒招,征用杨荫榆的住宅。杨荫榆怎肯搬家,于是双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出处:21教育名师】
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在吴门桥上,一名兽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冰冷的河水里。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还在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一个为杨荫榆造房子的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既没刨光,也没上漆。杨绛认为:“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抗战期间,在前线杀敌与在危城斥敌,同是英勇壮烈的举动,何况杨荫榆一介妇人毫无惧色,为了争取自己正当的居住权而据理力争,正气凛然地痛斥气焰万丈的日本兽兵,丝毫也不逊色于任何一名热血男儿。她晚节无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当代作家陈群写过一篇文章《杨荫榆之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听闻此言,在九泉之下受屈多年的杨荫榆应该可以略感欣慰了。
(选自《读者》,有删改)
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不幸的婚姻对杨荫榆的影响很大,她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再加上她有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一般男女都不愿意和她打交道。
B.杨荫榆曾经撰文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这在一时被当成笑谈,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
C.在女师大,杨荫榆的做法激怒了北京学界包括鲁迅在内的知名人士,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教育部虽然力保杨荫榆,但还是没有使她保住校长一职。
D.杨荫榆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学生不尊重她,再加上《苏州日报》多次抨击她,最终,她被迫辞去教职。
E.本文撷取杨荫榆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投身教育事业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7.作为民国史上首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曾经身败名裂,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杨荫榆性格刚烈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杨荫榆一生坎坷,经历了乱世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有关二战看法的文字,300字左右。要能够恰当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语言运用
11.阅读下文,请用一句话概述,不超过15个字。
元旦佳节,“春城”昆明成为众多海内外游客 的旅游目的地,冬日 旅游热预示着昆明今年的旅游业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在民族村,各个民族风情屋子修葺一新,元旦当天,民族村的接待量达到2700人次,比去年增长20%。翩翩而来的红嘴鸥是冬日里游客们的最爱,在海埂公园,人鸥嬉戏的场面着实令人动心。福保文化城成为游客们冬日休闲的乐园,一天接待的游客超过3000人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文本阅读
1.通过参观者的动作、神态,传达出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共鸣,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这里有的是恐怖,无尽的恐怖,连导游都不忍看,不忍说;用不着导游介绍,参观者只要看一眼就会明白这里曾经发生过怎样惨绝人寰的暴行。
3.将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4.这些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维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是怎样令人望而战栗的,单是参观者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5.一个可爱、温和、有着美好梦想的姑娘却死在法西斯残忍的魔爪下,美与善就是这样被践踏和毁灭的;写这个姑娘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纳粹戕害美好生命的罪恶。
二、类文阅读
6.AD 
【解析】B项,“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有误,只能说杨荫榆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C项,“北洋教育部力保杨荫榆”有误,文中说“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E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说法不恰当。
①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没有灵活的办学手法,独开招怨之门;②在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过程中,不赞同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在处理方法上,引警察入校,使对抗升级;③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让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
①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②到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下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③日军想征用杨荫榆的住宅,她不肯屈服,并与对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最终被日军杀害。
观点一:我认同这个说法。苦难的确成就了杨荫榆。青年时代不幸的婚姻给她带来了心灵的创伤,这让她的性格变得更加刚烈;担任大学校长期间,生逢乱世,劲敌太多,让她无所适从,并身败名裂,这些经历让她对教育事业更加执着;自费办学时,恰逢日军侵占苏州,她亲赴日军军营,慷慨陈词,解救一方百姓,最终被日军杀害,她的举动不逊色于任何一名热血男儿,赢得了后人的尊重。(联系实际略)21教育网
观点二:我不认同这个说法。苦难并非是杨荫榆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她不得不面对的。如果不是乱世,杨荫榆可能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然而她生不逢时,曾经身败名裂,处境狼狈。杨荫榆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如果不是战争,她不会英年早逝,她在教育事业上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实际略)
10.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国在战后用一切方法来弥补他们的罪过——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更有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然而同样在那幕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日本,战后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祭拜……同样作为二战中的侵略国家,德国人在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用理性的力量向世人展示他们虔诚的忏悔的灵魂,从而赢得世人的尊敬。而日本人这种一意孤行偏离理性的“纪念”却遭来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三、语言运用
11.昆明冬日旅游热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