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故都的秋》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故都的秋》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9 22:07:14

文档简介


《古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Ⅱ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本篇写成于1934年,到现在已经70多年过去了。70多年来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都必选此篇。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读者通过此篇,了解了“故都”,了解了“故都的秋”,了解了郁达夫。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作者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等几幅画面,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文章将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体现了作者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通过朗读领悟、合作探究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进而培养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赏析五幅秋景图,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2、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本文教学时数为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展示京城秋景图片,同时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交流:秋天来临之际,我们会感受到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示例:⑴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⑵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⑷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⑸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板书课题和作者。)
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散文。
二、作者简介,破题。
1、作者简介。学生交流对郁达夫的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归纳总结。
⑴郁达夫,原名郁文。1896生,七岁入私塾,“九岁题诗四座惊”。1913赴日留学,1922回国。十年里受尽歧视、冷遇和屈辱,激起了他强烈而深沉的爱国热情。
⑵时代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2、谈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如果改为《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北平,虽是北方地标性的城市,但太具象。北国,又太宽泛。二者都缺乏想象空间。还是《故都的秋》好。“故”,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园、故交、故乡等,觉得亲切,有一种浓浓的眷恋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都”,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以《故都的秋》为题,将自然景物的描写附着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令人期待,容易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并思考:郁达夫先生对故都的秋天是什么情感?用文本的语句回答。
(喜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2、“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来表述?引导学生把握文眼。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3、齐读2、13小段,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并思考:为什么要是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慢、润、淡”。为了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
4、故都的秋在哪里?跳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描绘的几幅“故都秋景图”图画内容。
(①第3段,秋院——小院秋晨;②第4段,秋槐——秋槐落蕊;③第5段,秋蝉——秋蝉残声;④第6—10段秋雨——秋雨话凉;⑤第11段,秋果——秋日佳果)
四、细读赏析。
1、这几幅画面,生动精彩,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请放开声音诵读你喜欢的文句。
(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然后说说喜欢的原因,从而引领学生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梳理“故都秋景图”:课文描写了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⑴第三段:“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称”“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看到这些景象?在院子。早晨。——秋晨庭院)
⑵第四段写了什么景物?(槐树落蕊)槐树落蕊多不多?给人们的感觉怎么样?
(槐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秋槐落蕊)
⑶第五段写了什么景物?(秋蝉)秋蝉与夏蝉有什么不同?(夏蝉吵。秋蝉是“衰弱的残声”——秋蝉残鸣)
⑷第6—10段写了什么景物?(秋雨)这几段只正面描写雨吗?(还写到了都市闲人)都市闲人做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秋雨话凉)
⑸第11段写了什么景物?(秋果——枣子)枣子收成好不好?柿子,葡萄呢?(秋日胜)
小结:主体部分一共写了五幅秋景图。这五幅图的景物透着破败,心境感伤、落寞、悲凉。表露了作者眷恋、怀念秋的情怀。
五、讨论探究。
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
明确:认为是“颂秋”的学生,可能会从作者赞美、眷恋故都的感情角度来选读文段证明自己观点。认为是“悲秋”的学生,则会从萧瑟的景物的文段描写中读出悲凉。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和向往,是积极赞美的情感;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又是忧伤的,悲凉的。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六、布置作业。
1、选取课文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家乡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写。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它在简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它在蜜桔的飘香里,它在 ,它在 。
2、郁达夫擅长写古体诗,你能试着将《故都的秋》中描摹的秋景写成一首古体诗吗?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学生交流把《故都的秋》中描摹的秋景写成一首古体诗的作业.
(示例:故都秋味 京韵京腔自多情,/秋味秋境最可人。/日光如丝漏破壁,/牵牛似筒掩衰蓬。/槐树落蕊软无声,/知了啼悲痛断魂。/秋雨层凉更隽永,/闲人话聊亦温馨。/)
二、解读人文内涵。
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写她,她简直就是一张气得苍白的脸,青筋暴跳、立目横眉。是否合乎心境是选景的主要标准。正所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作者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百姓家院、普通街道所见之景,写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表明其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足见其平民意识。
2、作者对故都的秋态度如何呢?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明确:郁达夫从生活中体会到许多悲苦和忧愁,但没有彻底消沉,依然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观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美好的一面。
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
3、《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你是否沉浸其中也“清、静、悲凉起来呢?为什么?
明确: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三、赏析艺术特色
1、散文的突出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文中描写的五幅秋景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景,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2、深入理解课文:作者的内心为什么这么清,这么静,这么悲凉呢?
⑴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据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回忆,《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应《人间世》社王佘杞邀写成于1934年8月17日晨的。郁达夫在8月16日接到王佘杞的催稿快信,于8月17日晨便写就了此传世名篇,这源于郁达夫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妙笔生花的高超写作技巧。这不得不令人佩服郁达夫平日对景物、人情观察的细致、细腻。
⑵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秋天,本身就能引起一部分人的悲凉之感,再加上郁达夫本身的性格就属于忧郁型的。
⑶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3、有人说郁达夫所写的故都的秋味,实则是对自我的一种追求,你是否支持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明确:作者采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秋味的“清、静、悲凉”正是作者冷清、寂寞、悲哀的心境的观照。细腻难而又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也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而又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真正体验得到,才能表现的细腻难而又深刻。作者怀念故都的秋其实是寻找内心的慰藉和心里平衡,如“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这些深沉的地方作者看到的不是整洁而是细腻、落寞和深沉。
郁达夫摄入本文的景物都是极普通,但又极富代表性的,写入本文的人物是一些市井小人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也都是口语俗话,然而正是这些普通景物,平凡人物、口语俗话,经郁达夫的妙笔点画后却给人一种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感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在浓浓的故都秋味中又寄寓了郁达夫特有的“清、静、悲凉”的感受。
四、品味语言
1、课文不算长,排比句却很多,说明作者喜欢工整的语言,而且运用起来非常恰当,读起来具有音韵之美,又有很强的抒情味,请从文章中找出有关段落分析。
明确:如“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既概括了作文主旨,又有顺畅的气势,还有声韵之美,如果改为“来得清、静、悲凉”就少了些排比的气势。
再如“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从不同方面说出南方之秋无可欣赏,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
又如“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一句一景,作者神往之情跃然纸上。
还有“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近似口语,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北方之秋的喜爱。
2、根据下面示例仿写,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示例: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
3、仿写《天净沙 秋思》 。
五、布置作业
1、为了提高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探讨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心世界,请课后完成:搜集古代关于秋的诗文及名句名篇,进行排列筛选,撰写“中国古代文人与秋”的短文。
2、推荐阅读篇目:郁达夫《北平的四季》、《江南的冬景》,刘海粟《漫论郁达夫》,陈平原《文学的北京:春夏来冬》。
板书设计
都的秋 郁达夫
客观实景 主观情感 思想苦闷 不甘沉沦
秋晨院落 “清”——清闲 恬静 安谧
秋槐落蕊 “静”——细腻 幽远 幽静 深邃
秋蝉残声 “悲凉”—— 衰弱
秋雨话凉 “悲凉”—— 沉静、寡淡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整体感知,五幅图景和三种感情的概括,“客观实景”和“主观情感”的赏析……因学定教,顺势引导,学生在理解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深入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让学生接受情感的体验与熏陶。最后给学生留下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推荐书目,让愿意读书的学生能够走进文学的世界,用心灵去感知那份灵魂的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