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荷塘月色》 同步练习(基础+提高+培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荷塘月色》 同步练习(基础+提高+培优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9 22:01:45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培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看 莲 杨莹
①看莲要趁早,千万别过了八月才去,只剩下莲蓬头和枯叶。也千万别到了傍晚才去,莲会睡着在夜雾里。今日恰逢其时,正是莲花盛开的时节,一路上听得到那花开的声音。非专程去看莲,也未想到会遇到莲,临时去参加一个会,中午休会,意外地听说我们被安排在一个荷塘旁就餐。
②常常,想见的人会偶遇在某个地方,这样的邂逅便带来如看莲般的喜悦。今天随意地走近了莲,莲花在湖面上轻轻地裂开,久违了的莲,总能令人心动,这内心的喜悦,又似意外地走近了一位想念已久的人。
③荷塘边总是一种令人晕眩的燥热,蝉鸣此起彼伏,柳枝一动不动,一股燥热往上冒,心底的烦恼再次无限地蔓延开来。这个季节里,我不自觉地染上了复杂而郁闷的情绪,陷入不想回忆的回忆。那么多的日子里,是什么使我满怀忧伤,又满怀希望呢?那些烦恼,如莲,是切肤的,是温暖的,又是不可言说的,那苦痛是属于自己的,是与出身连在一起的。
④心烦时喝茶,心静许多,那么,心烦时看莲呢?也许与喝茶同感。最安静地度过余生的地方该是温暖的,什么回忆也打扰不了的。
⑤湖面骄阳当头,莲,勇敢地展示着自己的美,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静心观荷,无需任何语言。
⑥忽然飘来两句秽语,折杀了荷塘溢出的美,徒增使人心烦的噪音。在湖面上生出一片莲花之前,是一池污水,而花败时污水还是污水,所以,有的人就只看得见污水,就只看见了污水,看不到大美,便只有把看见的污水反复地传说,而污水,是骂不干净的。
⑦常常,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的同行者,都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这是人的一种无奈。生活中常常忽然间就撞见了你不想见的人,为了和谐,你必须忍耐着。
⑧而那“大美”,美的时间又是那么短暂,所以,人们才记得,才惦记。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孤独着,等待着莲花一次次开放。每个夏天的花朵,都是寂寞的。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没有孤独感的人,应该是可耻的,不能品味寂寞的人,也是可怜的。
⑨北方的莲,因为少雨,所以少了几分南方的温润,烈日下,阳光一动不动地照在湖面的荷叶上。耀眼的一点,一点,形成一片,那绿泛着白光,令人晕眩,蝉鸣给空气带不来一丝波动,有几分印象派的味道。恍惚间,有种迷路的感觉。
⑩我感觉不到风,风都来自远方,我因此而失望。
⑾一旁的凉棚给荷塘添了不少味道。远方一位友人打来电话,我走到凉棚里去接听,一边听一边看着那池塘里的莲,眯起眼睛想这位纯净的友人,似乎坚忍静处一隅的莲,他的坦然却也令我联想到委琐处世的“活命哲学”来,整日被“非如此不可”驱使。
⑿我尝试着不说话,看那些叶子。就这样默默感受着莲,无法躲避地触碰到了灵魂。心,高出那池浑水,高出天,那天然的魂灵无法将自己的心融入世俗的浑浊之中。每个孤独的灵魂都是高尚的。走近一朵静静盛开的莲花,记下它在这一刻里的姿态,它似乎在说:我就是在这样的污水里生长着,我就是这样安心苟且地咀嚼着属于我的这份孤独,直到你的到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ks5uks5uks5uKS5U]
A.文章题目叫“看莲”,重在一个“看”字,所以作者并不直接描写莲花的色香味形,而是写看莲之时、看莲之思和看莲之悟。
B.作者写偶遇想见之人犹如看莲般的喜悦,又说走近莲花,如同走近想见之人。这样写既有以花喻人之趣,又有寓人于花之妙。
C.“忽然飘来两句秽语,折杀了荷塘溢出的美,徒增使人心烦的噪音”以声衬静,用噪音来反衬荷塘的宁静和作者内心的安宁。
D.作者写“我不自觉地染上了复杂而郁闷的情绪,陷入不想回忆的回忆”,为下文写静心观荷做铺垫,写出自己对生活的反思。
E.“恍惚间,有种迷路的感觉”是指北方的莲“因为少雨,所以少了几分南方的温润”,作者找不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熟悉的意境。
2.结合文意理解第八段画线句子有何深刻含意。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远方友人打来电话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作者思想情感的角度,概括回答本文与《荷塘月色》的异同。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微写作
5.朱自清先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图,他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也给我们带来了审美的愉悦。请观察下面这幅图片(自己另选图片亦可),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荷”的图画。要求:不少于150字,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1.CE。C.“以声衬静,用噪音来反衬荷塘的宁静和作者内心的安宁”错。E.“作者找不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熟悉的意境”于文无据。
2.①莲是清洁的,而它赖以生存的水却是污浊的,在这污浊的环境中莲花是孤独的,也是寂寞的。②如果没有这种孤独感和寂寞感,那就是与生存的环境同流合污了,变得可耻而可怜。③其实人也一样,社会环境就像那污浊的池水,人如果不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同样会变得可耻而可怜。
3.①结构上与上文“忽然飘来两句秽语”相照应,突出无论是粗鲁的还是温馨的,对于此刻看莲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打扰。②引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虽然友人也像莲花一样坚忍,但这种坚忍不过是一种苟且的“活命哲学”,整日被“非如此不可”驱使。③表达出作者的失望,更加体现出莲的孤独和人的孤独,为结尾“我就是这样安心苟且地咀嚼着属于我的这份孤独,直到你的到来”做铺垫。
4.同:①二者都表达了污浊世俗的生活令人厌恶却又不得不应付的无奈。②二者都表达了挣脱污浊庸俗生活的愿望。③二者都表达了对于莲花的喜爱,享受莲花给人视觉和心灵带来的审美感受。
异:①本文作者更多地表现了对孤独的坚持,而朱自清更多地表现了对孤独的寻求。②本文作者更多地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而朱自清更多地表现出对人生的暂时逃避。③本文作者在喜悦中有种平和的达观,而朱自清在喜悦中有种淡淡的哀愁。
5.(示例)这是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花。水中荷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嫩红跃然其中,如一双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夏风吹来,碧湖便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古典悠远中走出一群仪容辉煌的少女,翩翩起舞,裙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旋,在无数游人视野里舞出个歌舞升平的盛况。
《荷塘月色》基础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曲折(qū) 歌曲(qǔ) 弥漫(mí) 鹢首徐回(yì)
B.颤动(zhàn) 煤屑(xiè) 脉搏(mài) 含情脉脉(mò)
C.霎时(shà) 袅娜(nà) 羞涩(sè) 缕缕清香(lǚ)
D.譬如(pì) 梵文(fàn) 独处(chù 参差斑驳(c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迷糊 郎照 羞涩 倩影稀疏
B.和谐 凝碧 掂记 风姿绰约
C.酣眠 点缀 灌木 笼着轻纱
D.悠静 袅娜 斑驳 隐隐约约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______的歌声似的。
(2)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______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3)这是一条______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A.渺茫 受用 幽僻 B.苍茫 受用 偏僻
C.渺茫 消受 偏僻 D.苍茫 消受 幽僻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树缝里也________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③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________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④薄薄的青雾________起在荷塘里。
A.泻 漏 荡 浮 B.照 漏 摇 浮
C.泻 洒 荡 升 D.照 洒 摇 升
5. 下面对加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风致:写出了叶子的神态,这神态是做给流水看的,叶子与流水便沟通了感情。)
B.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是形容人与人之间含情不语的神态,这里用在流水与叶子之间,赋予了人情味。)
C.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这里把一闪即过的情景固定化,形成一幅恬静的画面,但静中有动。)
D.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点缀:写出了满地碧荷,荷花稀少的特点:与花相映成趣,更增添了荷塘的美。)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家阳台上摆着几盆吊兰,因为妈妈将它们视若珍宝,悉心照料,它们长得蓊蓊郁郁的。
B.文学社经历了从小到大曲曲折折的发展历程,面临过困境和危机,也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绩。
C.月下的荷塘是宁静的、祥和的,荷花的粉红的面庞,在隐隐约约的月光里舒展着迷人的微笑。
D.水仙花,因多为水养,且叶姿秀美,花香浓郁,亭亭玉立于水中,故有“凌波仙子”的雅号。
7.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革命失败以后,因为严酷的斗争现实使朱自清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因而“心里”“颇不宁静”。
B.我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作品的语言优美,二是由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C.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D.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细腻秀丽,准确具体地表现了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
8.下列各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D.我顺着柳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的垂柳,像少女一样羞涩地低着头,在朝辉中舒展着柔美的身姿。
9.文化常识填空。
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字佩弦,号秋实,__ ____成员。1923年发表长诗___ ___,后又从事散文创作。著有诗文集____ 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等。
10.将下列空缺处补充完整。
(1)采莲南塘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头弄莲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洲曲》)
(2)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清水出芙蓉,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论诗》)
11.请使用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关联词,另写一句有意境的话。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12.第①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荷香什么特点?
(1)修辞手法:
(2)荷香特点:
13.填空。
第②段描写和荷塘的月色,其顺序是:先写 ,再写 ,最后指出二者有着“ ”。
14.请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中加点词语“酣眠”和“小睡”的含义。
(1)“酣眠”是指:
(2)“小睡”是指:
15.第③段描写荷塘四周的什么景物?此景物具有哪些特点?
(1)景物:
(2)景物特点:
参考答案:
1.A(B项,“颤”应读“chàn”;C项,“娜”应读“nuò”;D项, “独处”的“处”应读“chǔ”。 )
2.C (A项,“郎照”应为“朗照”;B项,“掂记”应为“惦记”;D项,“悠”应为“幽”。 )
3.A (“渺茫”指相距很远而模糊不清;“苍茫”指空阔辽远,无边无际。第一句的意思是指歌声似有似无,模糊不清,应选“渺茫”。“受用”指享受、得益;“消受”指享受、享用,但多用于否定。第二句适合用“受用”。“幽僻”指昏暗而僻静;“偏僻”指远而偏。第三句是对周围安静环境的描写,所以应用“幽僻”。)
4.A。 (①作者把“月光”比作“流水”,“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②与“一两点路灯光”搭配时用“漏”字更好。③用“荡”字更能体现出采莲女“唱着艳歌”的欢快的心情。④“浮”字和“升”字都能表现“青雾”的动态,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字让人感觉“雾”很高;“浮”字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
5. D(应为“与叶相映成趣”)
6.C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明显。应为“朦朦胧胧”。 )
7.D (A项,滥用介词缺少主语,删除“因为”,并在“因而”后加“他”。B项,句式杂糅,去掉“之所以”或“的原因”。C项,成分赘余,删去“著称”。)
8.D (D项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句与A、B、C三项都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例句中用听觉写嗅觉。A项,用听觉写视觉。B项,用听觉写视觉。C项,用视觉写嗅觉。)
9.文学研究会 《毁灭》 《踪迹》 《背影》 《欧游杂记》
10.(1)莲花过人头 莲子清如水 (2)映日荷花别样红 (3)天然去雕饰
11.(示例)虽然已是春天,夜晚的风却还是很急,所以那轮孤月就成了唯一的伴侣;但正是在这乍暖还寒的时光里,难眠的岁月凝成了芬芳的记忆。
12.(1)通感(或:比喻)。(2)时断时续,清淡缥缈,沁人心脾。(意思对即可)
13.月光 月影 和谐的旋律(意思对即可)
14.(1)朗照的月光。(2)透过一层淡淡的云的月光。(各2分,意思对即可)
15.(1)树。(答“杨柳”亦可) (2)密集参差,树色阴阴,丰姿绰约。
《荷塘月色》提高练习
1、下面对课文引用《采莲赋》的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B.为了表达作者喜爱荷塘月色,喜欢采莲的心情。
C.为了表达作者对儿时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热爱。
D.为了表达作者避开现实矛盾,不同流合污的心情。
2.对《江南曲》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江南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A.这首诗属于乐府诗。
B.“田田”是指荷叶茂密相连的样子,“何”是“为什么”的意思。
C.后四句用相同的句式,表现了鱼儿自由自在、嬉戏追逐的情景。
D.这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
3.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评价最高的一项是( )
A.林黛玉在《咏海棠》中有句好诗“借得梅花一缕魂”,而《荷塘月色》中正有一句“送来缕缕清香”,可谓难得之妙句!
B.天上、地下,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树上、水中,构成了一幅静谧、淡雅、朦胧、柔和、美丽的水墨画。
C.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月光洁白而无瑕,取荷花,又取月光,选材实在精当。
D.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写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群姑娘穿上时装,________,翩然若仙,更增添了节日的欢庆气氛。
②我喜欢看________的芭蕾舞,也喜欢看节奏欢快的迪斯科。
③咱们学校刚来的那位男老师真是________,言谈举止有儒家风范。
A.亭亭玉立 风度翩翩 婀娜多姿 B.亭亭玉立 婀娜多姿 风度翩翩
C.婀娜多姿 亭亭玉立 风度翩翩 D.风度翩翩 婀娜多姿 亭亭玉立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却以作家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观察它,品味它,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①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
②朱自清曾说,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
③在那诗情画意里,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
④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立即呈现在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
⑤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平常身历之境”了
A.④①③②⑤ B.①③②⑤④
C.④③①②⑤ D.①③④②⑤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10题。
葵 花
刘梅花
①那个村庄,在沙漠里。
②向日葵呢,都种在沙地上。我们村的人,都叫它葵花,还不知道它有个名字叫向日葵。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
③夏日里,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道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清晨,阳光倾在沙漠里,倾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着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④花开到极致,就收了。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谢了,我们这才看清花盘的模样:碧绿浑圆的花盘被一颗挨一颗的葵花子镶嵌地满满当当。葵花子开始汁水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花盘也日渐丰满。葵花就羞答答地微微颔首,勾下花盘,看着地面,熨帖而亲切。但是,还是跟着太阳转。早上朝东,中午向南,一点也不含糊。她的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呢?
⑤最最令我震撼的事情,并不是开花的盛事。
⑥葵花子饱满之后,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像一地拐杖挺立着。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叶子在风中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走了。
⑦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
⑧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一一你以为这是真的吗?
⑨一个初冬的清晨,我一出村子,就突然被一种博大的气势震撼了: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直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箭镞,令人惊诧。枝秆上落了明亮的清霜,在阳光里闪光。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那种气势,一下子让我慌乱。我担心,它们会在某一时刻屈膝下跪,叩拜东方。
⑩倏然泪下,因为感动。天啊,这些光秆秆们的心里是怎样的情分啊!苍茫的天地,草木才是主人,我们只是过客。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信仰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万物荣,万物枯,而这繁盛,这萧瑟,都是天意一一只有草木自己洞悉。
(选自《岁月》2014年第6期,有删改)
6.本文围绕葵花的生长过程,先写 ,再写 ,最后写 ,并突出它们始终向阳的特点。
7.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1)内容上:
(2)结构上:
8.赏析第⑨段划线的句子。

9.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倏然泪下,因为感动”,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感动”的原因。

10.葵花从荣到枯始终向阳,这带给你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D(结合全文的思想内容来分析理解。)
2.B(“何”是多么的意思)
3. D(题干要求选“评价最高”的一项。A、B、C三项都只是评价了一点,不全面,D项既全面又有高度。)
4.B。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婀娜多姿:形容女性姿态各异,柔软而美好。风度翩翩:人的举止姿态(多指美好的)洒脱(多指青年男子)。
5.A (作答本题,首先应通读本段文字,联系供排句了解文段大意。然后根据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顺序。文段是关于《荷塘月色》的赏析,有比较明显的句间逻辑关系。如①句从内容看应该承接④句而来。③句“那诗情画意”承接①句“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⑤句写“平常身历之境”,与横线后的转折联系紧密。故正确的排序为④①③②⑤。)
6.花朵(或葵花) 花盘 花秆(或枝秆)
7.(1)内容上:强调葵花秆朝阳挺立与葵花向阳盛放相比,更能给作者以视觉和心理上的震撼。(2)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文对葵花盛开的描写自然过渡到对葵花秆的描写。(意思对即可)
8.①运用比喻手法,“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的箭镞”,把“葵花秆”比作“箭镞”,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十万葵花秆密集笔挺的场面和浩浩荡荡的气势;②运用比拟手法(或拟人手法),“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赋予葵花秆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葵花秆对阳光的执著信仰与追求;③运用叠词,既说明葵花数量的多,又表现了万秆葵花的气势。(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9.①葵花拿出浑身的劲来开放,展现自己的美。②葵花对信仰的坚持。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信仰还是一样的。③自然的伟大。(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10.①人的一生要有坚定的信仰和执著的迫求。②人要淡定地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变化。③人的一生应该保持阳光般积极乐观的心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