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荷塘月色》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荷塘月色》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9 22:07:43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2月。朱自清这时在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他一面教书,一面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大革命失败后严酷白色恐怖的血污现实采取逃避的态度,但又不能闭目塞听,因此思想上总存有许多矛盾的苦闷。本文描写的月下荷塘,如诗如画,情远韵幽,为内心“颇不宁静”的人创造一个自由人的境界,其中也反映出作者矛盾苦闷心境的一些影子。
《荷塘月色》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学习要求是: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还要求对文章精彩语句做些圈点批注;反复朗读其中美妙的段落,熟读成诵,逐步增强读散文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景物特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2、理清全文结构,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 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3、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分析情景交融、比喻等手法的运用,领悟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的游踪,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并简单说明理由。
2、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用具;本文教学时数为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说到“荷花”,同学们会想到什么?能联想到哪些诗词名句?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清新可爱的荷花;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妩媚多姿的荷花;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脱俗的荷花……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整体感知。
1.启发谈话: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明确: 心里颇不宁静。全文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正因为“心里不宁静”,需要求得半刻的宁静和清闲,摆脱心头的烦恼,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所以才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文章这样开头,不仅揭示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且使文章后面心情变化有源有本,显得脉络清晰,容易为人理解。
2.听朗读录音,结合预习,梳理作者荷塘赏月的游踪。(同位讨论,然后指名发言,同学相互补充。)
作者游踪:(离)家 → 煤屑路(荷塘周围)→(月下)荷塘→(荷塘)月色 → 荷塘四周 →江 南采莲 → (回)家
3. 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那些变化?请划出能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语句,看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
相关语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情感变化: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三、初步赏析。
引导根据行踪线索和情感线索复述课文。老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进而初步赏析课文,并朗诵相关语句。
1.课文那些段落具体描写荷塘?(第四、五、六段。)在此前后写了什么?快速浏览相关段落,划出所提及或描写的事物。
2.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里”中的“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的作用?
明确:①这段月下内心独白抒发了暂离现实的逍遥之乐和获得短暂的人生的自由和宁静之后的淡淡愉悦。②“另一个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的自由世界。③这一段内心独白揭示了作者喜爱荷塘月色的真正原因。“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一方面表现了作者获得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情,转入对景物的描写,承上启下。
3.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明确:离开荷塘后,作者重新回到寂寞。此时他想起了“江南采莲”,采莲是一种“热闹”、“浪漫”、“有趣”的景象。作者在现实中无法摆脱苦闷,转而借助想象,沉醉于想象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愿望无法满足的遗憾。
4.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明确:触景生情,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5.当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不宁静”最终得到解脱了吗?
明确:回到家中“什么声息都没有”,与开头的环境相比,此时更加寂静。作者的忧愁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苦。
四、布置作业。
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你认为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最美?选择其中一段品析,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附: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作者游踪: (离)家——煤屑路(荷塘周围)——(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江南采莲—(回)家
情感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课文,学生相互评价。老师用点评的方式,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交流自己对相关精彩语段的赏析。进而导入新课:品读课文第四、五段。
二、品读第四段。
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他眼中的荷塘夜景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1.第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荷韵、流水)
2.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为了精炼,我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
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
这两段文字相比较,哪个表达效果好?探究讨论:前后位4个同学为一组,选择一个方面对比分析,然后推举一个代表发言。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指导学生用舒缓的语调朗读)
(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指导学生读出荷花的迷人)
(3)通感“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两种事物有相似点,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两种感觉。
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启发:能否读一读,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
(4)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结:①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是素淡、宁静,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②集中运用了拟人、比喻(博喻)等修辞手法,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
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请同学们面带微笑,饱含感情地齐读这一段。
三、品读第五段。
月下荷塘的美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我们来品读课文第五段。
1.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明确: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朦胧淡雅)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怎么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
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使用贴切的动词:泻、浮、洗、画。
明确:①一个“泻”字,我们眼前,月光如水,静静流淌,流在荷塘,流在心上。流在荷塘,平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净无尘。
②一个“浮”字,赋予月光以动感,写出了荷花荷叶在月光下宁静、柔和的美感。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朦胧之中,花更柔美,叶更飘渺。
③一个“洗”字写出雾的轻柔,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飘渺的姿容。用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
④一个“画”字,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如此画面,这般美景,功劳非“画”字莫属啊。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呢?
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和“小睡”分别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恰是到了好处”?
明确: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这恰是到了好处”。
四、进入作者情感世界。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但荷塘月色如此迷人,朱自清还不能完全摆脱了心灵的苦闷,为什么感叹“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补充背景: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受阶级的局限,朱自清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塘月色》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明确: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景给作者带来心灵的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对现实的无奈,对前途的迷茫,使作者心头的哀愁和苦闷驱之不散,挥之不走。
五、赏析朱自清散文风格。
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⑴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引导学生从“游踪”和“情感”两个方面全面梳理文本。(详见板书)
⑵参考下面的名家评论,探究朱自清散文的风格。
①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②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六、布置作业
1、用博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分别写一个句子。
2、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荷塘月色》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
附: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荷塘月色》是经典课文,文章处处重点、处处难点,如果追求面面俱到,可能导致面面不到,处处隔靴搔痒。因此,本教学设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品析第四、五自然段。一心一意品读语言,将听说读写充分融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意境美。扎扎实实“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