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现代诗歌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为第一单元主要是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新在用白话写作,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格地格律束缚。而这里选录毛泽东的一首词,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表达现当代青年的革命壮志豪情。学习时要掌握古典诗词的相关文化常识,正好可以与本单元的几首新诗进行比较。
本单元学习方法:(1)反复朗读;(2)着重分析意象(作者用来表达自己感情的事物,一般是大自然的景物,通常是名词);(3)品味语言(即体味某个字、某个词或某句话的好处);(4)发挥想象;(5)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过程和方法: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4、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珍惜今天的生活,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 体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理解本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背诵自己喜欢的毛泽东诗词。推荐同学自己观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和《毛泽东》第三集和第六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中国梦,一个雄奇壮丽的梦。东方睡狮古老中国一梦百年,醒于毛泽东。毛泽东以他的
大气,抒中国少年之风发意气,启少年中国强盛之旅。初中时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诗人写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王者霸气。这时江山已定。其实早在1925
年年轻的诗人就已经初露锋芒,显示出王者的“大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长沙》,反复品读,感受诗歌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
【设计意图】本文为高中第一篇课文,导入时,老师要注意和初中教学的衔接,调动对已学过知识的记忆,明确本诗的写作基调。导语还联系“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增加学生时代责任意识,引发学生对自己人生志向的思考。
二、了解诗歌常用鉴赏手法
诗歌常用鉴赏手法:抓意象,品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物、人。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借景所抒诗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是客观景物(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象通常是一个词、一个短语。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例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是构成境的重要因素,是理解意境的先决条件。品意境是指品味诗中事物的“形”与 “神”,品味诗人的“情”与“理”。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把握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设计意图】先交代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教学重点,带着目标去学习。另外,诗歌阅读绕不开“意象”和“意境”,这一知识点在初中没有强化或交待,在这里老师反复强化这一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下面鉴赏本诗时就有了抓手,也为第一单元诗歌教学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了解文体和背景知识。
词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起初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诗余”,“长短句”,“乐府”等。它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用来决定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叫“词牌”。如“沁园春”就是词牌。?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词依字数多少来划分,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按照段落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3.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在这一时期,他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设计意图】高中诗歌学习的侧重点与初中有所不同,高中生应该掌握重要的文化常
识。另外,在情感上,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激发学生学习本词的浓厚的兴趣。
四、朗读诗歌
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这首词乐观豪迈、开阔大气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正音:舸、寥廓、峥嵘、道、遏。
老师范读,同学用笔画下来需要重读的地方。
明确:领字要重读。如独立、看、怅、忆。
动词需要重读。如争、击、翔、粪土、击、遏等。
【设计意图】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
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五、合作探究——赏析课文上阕
问题 1.这首题为“长沙”的词作上阕写的是什么内容?找出上片中具有统摄作用的字眼,写出其引领的内容。
明确:(上阕写湘江秋景)
看
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题 2. 词的上阕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词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这几句视角变化及写景顺序有特色,分析如下: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湘江秋景图
仰视:鹰击长空(高)
俯察:鱼翔浅底 (低)
诗人从山上、空中、江中、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来描写,其中动静结合,有远景、有近景、有高有低、对照鲜明,生机蓬勃。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最好是闭目冥想,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转换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中放映出来。
明确: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碧绿清澈的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游着。
问题3. 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
明确: 染、争、击、翔
染,用了拟人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能改为“飞”吗?不能。“击”便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示出来,“飞”太一般了。
翔,用飞鸟盘旋回飞的状态来描写游鱼,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畅游时哪种轻快自如的神态。
小结:毛主席的用词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抻,富于表现力啊! 其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重点,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
不同字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问题4.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描写秋天多“怨秋”、“悲秋”,把秋天写得萧杀凄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雨秋风愁煞人”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为文人创作的一种特定情绪,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之态。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答)和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问)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不是。他是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致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问题5. 词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谁来主宰沉浮荣衰?” “主沉浮”是什么意思?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这是全诗的诗眼。”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上阕就这样由描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词人虽未直接作答,但关切之情却已昭然。
【设计意图】利用诗词鉴赏的常用手法,抓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诗歌意
象,分析出诗中生机勃勃、壮阔绚丽的意境,从中体悟诗中乐观热烈、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和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相联系,完成了教学的目标。
六、合作探究——赏析课文下阕
问题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
问题2.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齐读下片中间的七句话,并翻译这七句话。
明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七句作者用一人“恰”字领起,这也是对昔日的战友和战斗生活的追忆,前四句写其风貌,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后三句由人及事对这批革命青年又作了进一步地刻画,橘子洲头,爱晚亭下,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写出了一篇篇抨击黑暗制度,宣传革命真理的战斗篇章,他们以豪迈的气慨,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的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慨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问题3.齐读下片的最后这三句话,然后,翻译这三个句子,翻译完后思考,这三句话,表现了青年学子怎样的形象?
明确:这里写作者回忆了青年时期与同学一起到水深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把疾驶的船都阻住了,多么大的气魄!
这是一群英勇无畏、勇往直前、气贯长虹(正义的精神直上高空,穿过彩虹。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的革命青年。
问题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象征、夸张、虚实结合等等。
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之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的豪言壮语!“中流击水”,并不仅写青年人玩水的兴致,活现出大风暴里的慷慨意气,英武精神,全词就此收住,言犹尽而意无穷。
最后三句,多么大的气魄!这些青年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又能主宰沉浮呢?要像年轻时中流击水一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之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这正时对上阕提问的一个巧妙回答。
问题5:通读全诗,本诗的主要写作技巧是什么?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明确: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诗歌上阕通过“独立寒江秋图”“湘江秋景图”来表现这些革命青年火热的革命情怀,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下阕通过“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来表现革命青年要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豪情和凌云壮志。上阕绘美景,景中有情,下阕抒豪情,情中有景。
【设计意图】从高考考点出发,有意识的探究诗歌的抒情手法,突破教学重点,注重
培养学生诗歌技巧和语言的鉴赏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和写作的水平。
七、【高考链接】
考情分析——鉴赏诗歌中的“炼字”属于鉴赏诗歌的语言,每年都有考题,属于高频考点。一般考查形式为:“哪个(几个)字最传神?请结合诗句分析”“某字换成某字好不好?为什么”等。
文本示例——《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的语言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详见合作探究上阕问题3和深入探究3。
典型题目——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① 长 畏
②“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 “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痛楚。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从诗歌“炼字”角度以高考为基本出发点,由课内向课外适
当延展迁移,让学生练习抓诗眼,体味炼字的表达效果。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知人论世交代时代背景,用朗读来体味诗歌基调、表达情感,用问题串联本课主要内容,用最后三句的重点分析讲解了诗歌的常用技巧的相关内容。因为本课是高中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第一课,所以在设计上考虑了初高中教材的衔接,更强化了必备的高中诗歌鉴赏知识,有些名词学生还比较陌生,老师可以多举一些例子,如果“意象”“意境”“知人论世”这些术语学生一时理解不透也没关系,在接下来的诗歌学习中慢慢消化理解。
配合学案,让学生打牢基础,加上课文背诵比赛等灵活教学形式的运用,照顾了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让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本篇课文建议讲授两课时或三课时。
《沁园春 长沙》文化常识
一、词的简介
词是诗的别体,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所以又叫词调,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二、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3、词按照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长调(91字以上)
4、词按照段落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沁园春 长沙》诗歌鉴赏手法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的基础是象是视觉形象,但这个象里边还必须包含意,即人的主观色彩,这才能构成所谓的意向。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例子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例子2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在《酬朱庆余》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解析: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唐代考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求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这首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朱庆余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第一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第二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大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
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蹉跎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
朱庆余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余》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余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朱庆余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
二、什么是象征手法?
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例如利用中流击水与在逆境中发展革命事业,同样艰难作为联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