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陋室铭》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陋室铭》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2 09:1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陋室铭

常考知识盘点



1.资料链接
(1)关于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对所居陋室主人、事物、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写作特点
(1)本文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
(2)运用了托物言志、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古今异义
①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 今义: 样子
②惟吾德馨
古义:美好 今义:芳香
③ 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渊博 今义:鸿雁,书信
④ 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
(2)一词多义
①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何陋之有(倒装标志,不译)
②往来:往来无白丁(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著名。
②形容词作动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显灵,有灵验
③形容词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
形:使……感到劳累
(4)修辞
①比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作用:以山、水比喻陋室,以仙、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表示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②拟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作用: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渲染出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③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用:运用类比,拿“陋室”比古代贤人的居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像古代名贤一样具有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④典故:孔子云:“何陋之有?”
作用:此句出处:《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日:‘陋,如之何?’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重要句子翻译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中。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和我)谈笑的人都是博学的人,(和我)交往的人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声音扰乱耳朵,也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7)问题探究
①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屋子到底“陋”还是不“陋”呢?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局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任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典型题精选



一、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1—5题。
【甲】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④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⑤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⑥。
选自《晋书》
【注释】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⑤哂:讥笑。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惟吾德馨      
(2)何陋之有      
(3)其妻患之      
(4)常丐食诵《诗》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4.【乙】文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何作用?

5.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往来无白丁      
(2)无丝竹之乱耳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从本文中找出与《行路难》中“今安在”句式相似的句子。





模拟与预测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
C.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
2.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 )
A.无案犊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伦幽邃(《小石潭记》)
C.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举例分析。

4.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参考答案



典型题精选
一、1.(1)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声名远播 (2)宾语前置的标志 (3)以……为患,为……而担忧 (4)像乞丐一样。【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馨,古今异义词,这里指品德高尚。
2.(1)没有(嘻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投有官居府的公文劳累身心。(2)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生。【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丝竹,音乐;案牍,公务(2)遂,终于。
3.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段内容要点的提炼概括。“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生活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人物交往;“调素琴,阅金经”,日常生活。
4.反衬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段人物形象的分析。王欢妻子以焚书改嫁想威胁,王欢不为所动,坚定自己的信心,从侧面刻画出人物形象。
5.相同点:安贫乐道。不同点: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过贫困的生活,专心求知。【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段内容的整体把握。他们的相同点都是能够
【乙】译文
王欢,字君厚,是乐陵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不谋求家业,曾经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即使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储蓄,内心还是安适愉快。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他的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更加坚守他的志向,终于成为一位博学的人。

二、1.(1)平民 (2)音乐【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白丁,借代,知识浅薄的人;丝竹,借代,音乐。
2.碧绿的苔痕长到台阶上,青葱的草色映入帘里。
3.何陋之有?【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今安在”属于宾语前置句,在《陋室铭》中找到一个即可,“何陋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

模拟与预测
1.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A.有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B.均为代词,这个。C.名词用作动词,爬上,蔓延;名词作形容词,上等的。D.形容词,简单、朴素,不加装饰;副词,一向,素来。
2.C 【解析】本题考查使文言词语使动用法的理解与辨析。A.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C.名词动用,腰里佩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
3.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草色的青翠,表现环境的清幽,可见陋室不陋。【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应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其前提是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有全面的理解。
4. 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文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应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