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诗二首》 同步练习(6份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 《诗二首》 同步练习(6份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9 22:05:06

文档简介

《相信未来》培优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烦忧 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在这首小诗中, “秋”和“海”两个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首诗只由两节组成,第二节正好是第一节的回文。这种形式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3-5题。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雪花?
怎样理解诗中反复出现的“飞飏,飞飏,飞飏”?
5.“她”是诗人美好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该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一、
1. ①诗人借“秋”和“海”两个意象营造了寂寞、辽远的意境。②清秋是一个怀人的季节,大海寄寓着无尽的相思,把诗人落寞无奈与无边无际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为深刻细致。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意象的作用的题目,注意概括有意向概括出来的意境和进而表达的情感。意象是诗歌的载体,注意从意象入手概括诗歌的意境,进而分析表达的情感,注意思维的顺序应该是意象——意境——情感。
2. ①这种回环形式使诗的旋律循环往复,增强音乐美。②使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表现诗人不敢说的真实处境。
【解析】此题是反复的手法,作用形式上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内容上强调情感。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相同但顺序相反,在这种颠倒的重复之下没有情感表达上的重复累赘之感,反而凸显了诗歌的主旨。第一节先运用两个比喻描绘“清愁”和“相思”,化形象为具体,然后剖析原因,得出“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这个答案。第二节似是顶真的承接,先道出“不敢说出你的名字”,“不敢”体现这是人犹豫、怯懦同时又倍加珍惜的复杂情感直接点明“不敢”更突显了是人的烦忧,于是“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只能再用那两个比喻来描摹“愁思”之状,也就是诗人的烦忧。
二、
3. 表现了诗人之爱如雪花一般纯净和晶莹,如雪花一般飞旋、欢快、喜气洋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诗人以“雪花”自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那潇洒飞扬的雪花为意象,“她”是诗人想象中的情人,更是升华了的神圣的爱情,巧妙地传达了诗人执着追求自由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4.“飞飏,飞飏,飞飏”写出雪花的坚定、欢快及对自由的执着追求,诗人为我们绘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反复手法的理解的基本能力。反复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首先是强调诗人的某种情感;其次,还能推动诗歌的发展(包括情节和感情)。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些灵性的雪花 “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十分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着。
5.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特定诗句的理解的基本能力。所谓“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这里有两个主要的概念要理解:一是她,也就是作者的矢志追求的理想,“心胸”即所有,作者显然要表达,把自己的一切全部融进理想中,包括生命、灵魂,一切的一,一的一切,以此显示与理想的密不可分。
《预言》培优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题。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 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诗歌的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迷惘”“深思”“沸腾”反映了谁的情感历程?
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4. 诗的第一节中的“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意象的内涵与作用是什么?
5. “‘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该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蛛网”“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鲜,那么富有朝气,那么微妙地传达着喜悦的情感。这就是祖国,“簇新”的祖国 ,“喷薄”而出的祖国!“——祖国啊”这是在为祖国的觉醒而大声呼喊!
【解析】意象是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通过意象可以揣摩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这不仅仅是走过“文革”的青年一代的情感历程,而且也是对中华民族心灵历程的高度概括。
【解析】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就能得出问题的答案。
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解析】每节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都是有所变化的,通过每节选择的意象可以揣摩诗人的感情历程。
这些冷色调意象从不同的角度象征祖国几百年来的衰老疲惫、贫困落后、步履维艰,隐曲含蓄地突现了诗人对民族苦难的感受,表达祖国的一切,就是我的一切。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诗歌意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将诗歌主要内容全面把握,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即可。
“花朵”指美好的理想和希望,“来落到地面”指理想和希望未能实现,“千百年”指理想和希望由来时间漫长,“‘飞天’袖间”是“花朵”生长的地方,意思是“花朵”是人们画上去的,根本不可能“落到 地面”,说明理想和希望无法实现。
【解析】解决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将诗句进行完整品读,可以从诗句的语言、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此题要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诗歌的内容来理解。
《相信未来》基础练习
一、语言运用:
1.下列诗句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B.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C.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D.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2. 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比喻历史真相,生活真相。
B.“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年轻”就是优势,年轻就可以战胜衰亡守旧的势力。
C.“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皮肉”借代我们的生命,“腐烂的皮肉”指我们死去。
D.“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脊骨”就是脊梁,指独立不屈的人格。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当文明因为稀有而徒增了虚幻的意义时,成年人将对文明的向往努力地压抑在蓝绿的统一色之下,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却________地追求着心目中神圣的优雅与真诚。
②在众多的歌手中,她是最受年轻歌迷喜欢的,最令人感动的是她将患绝症的女孩请上台,这个女孩________在她身边流着泪唱完了那首《忘不了》。
③茫茫宇宙,悠悠历史,从古至今,向我们展示了无数光怪陆离的现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永无止境地________,许多难以解答的奥秘如今得到了科学的、合理的解释。
A.固执 依偎 摸索
B.执着 依偎 探索
C.固执 依靠 摸索
D.执着 依靠 探索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人说,食指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有人说,食指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更有人不乏敬仰地把诗人食指称为一代诗魂。
B.在文理分科大讨论中,高中教师、学生及家长多赞成维持现状,大学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则倾向于取消分科,出现了“当事者”赞成分科、“旁观者”取消分科的情况。
C.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D.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焕发新的共鸣。
5.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
①郭路生(食指)更是如此。
②在我的记忆中,他的眼睛从来没有因为快乐而明亮过。
③诗人的天性是多愁善感的。
④抑或是由于惊讶于某事而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⑤眼睛里都像是蒙着一层雾,流溢着惆怅和一种淡淡的忧伤。
⑥无论是他眯起眼睛深情地背诵诗歌时。
序号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9题。
热爱生命[注]
食 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注】 写于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8年的这首诗,堪称《相信未来》的姊妹篇。这两首诗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当年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了下去。
6. 这首诗选取了很多意象,如“攀附的葛藤”。请从文中再选取几个相似的意象,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点。
7. 这首诗选取的意象有何作用?
8. 谈谈你对第3节中“用痛苦来做砝码”“以人生去做天平”的理解。
9. 试将这首诗和《相信未来》作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在主题上的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一、
1.A【解析】 “相信未来”中间不需要停顿,因为在朗读时必须节奏急促。
2.A【解析】“历史迷雾”或掩盖真相的东西。
3.B【解析】“固执”指(性情或态度)古板执着,不肯变通。侧重性格,贬义词。“执着”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侧重毅力、精神,故句①应选“执着”。“依偎”指亲热地靠着;紧挨着。也是弱者对强者的依赖。“依靠”指指望某种人或事物来达到一定目的。句②强调这名歌手和女孩的距离之近,也强调了女孩对这名歌手的依赖,故应选“依偎”。“摸索”和“探索”虽都有“寻找、寻求”的意思,但是从侧重点来看,“摸索”侧重于“试探性的”,前途、目的并不明确、清晰;而“探索”侧重于强调过程、方式,而且是不间断的,目的性更明确,故句③应选“探索”。
4.B【解析】B.成分残缺,“旁观者”后缺少谓语“主张”;C.语序不当,“接受、理解和掌握”应改为“理解、接受和掌握”;D.搭配不当,应为“唤起新的共鸣”。
5. ③①②⑥④⑤【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确定中心话题或陈述对象,保持语句的统一性,理清整个句群的结构(如:总分、分总、总分总等),注意每个句子中的指示代词或连接词语(如:人称代词“他”等,连接词“更”“无论”“抑或是”“都”等)。理清句子内部的逻辑性,在解答本题时,通览各句可以看出整个句群应该是总分关系,即先叙述诗人天性,然后分写郭路生的“眼睛”。所以确定首句为③,①中“更是如此”表明①在③的后面。然后再根据②④⑤⑥均写“眼睛”,②为总写,放前面,⑥“无论是”④“抑或是”⑤“都像是”按照连接词的逻辑顺序排列。
二、
6. 如“凄风苦雨”“荒草野径”“顽石棱角”“拦路的荆棘”“冬天风雪”“夏天毒日头”等。这些意象都带有痛苦和悲哀的色彩。
【解析】“葛藤”比喻瘦弱的躯体,显然指的是痛苦的人生,类似表现人生痛苦的意象还有很多,只要扣住这个特点找出来即可。这些意象都带有伤感和痛苦的色彩。
7. 这些意象,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和内蕴的感情以及独特的想象空间。
【解析】意象是作者情感的物化,属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意象越丰富,作者的想象力也就越强,情感的表达也就越丰富、深沉。
8. “砝码”和“天平”密不可分,那么“人生”与“痛苦”总是相随。这两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痛苦的哲理性认识,表现了作者正视痛苦、直面人生的昂扬斗志和不屈的精神。
【解析】天平的两端,一边放着人生,一边放着痛苦,二者平衡,说明人生和痛苦相伴。表现了诗人正视现实、敢于直面痛苦的精神。
9.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一个同样的主题,即无论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我们都要克服困难、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百折不回,要相信自己,热爱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
【解析】注意结合诗中的意象和相关抒情的语句,寻找相同点。
《预言》基础练习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苔(tāi)径  温郁  藤蟒  空廖
B.眺(tiào)望 空漠 凝望 幽咽
C.不凋(jiāo) 参天 衣裙 花帕
D.杳(yǎo)鹤 煽动 潦绕 双翼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B.大街上,商店里,到处是游玩的、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C.对灾区人民,首先是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然后就是组织他们搞生产自救。
D.这部60万字的长篇小说,构思精巧,叙述严密,简直无隙可乘。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我们这个地方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取得的一点成绩,是上级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的结果分不开的。
B.我们党统揽全局、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改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日益增强。
C.美国政府如果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对进口钢铁实施紧急限制措施,那么几乎所有国家的钢铁业都会不幸地成为被打击对象。
D.你知道吗?当你被阳光曝晒的时候,你的皮肤也与视网膜一样有感光的能力,能够对有害的紫外线辐射采取防御措施。
4. 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社会上流传着一片暴露个人隐私的光碟时,我感觉到被观看者内心的孤独感,在那样的时刻,她会跟谁对话?她有可能跟谁对话?她现在在哪里?她心里的孤独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我心里旋绕了好久。
①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每天早上起来翻开报纸,在所有事件的背后,隐约感觉到有一个孤独的声音
②于是我听到了各种年龄、各种角色、各个阶层处于孤独的状态下发出的声音
③孤独,是我一直想谈论的主题
④我开始尝试以另一种角度解读新闻,即先不论谁对谁错,谁是谁非,而是去找寻那一个隐约的声音
A.①④②③ B.③①②④
C.④②①③ D.③④②①
5. 下列各组中,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B.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C.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着
D.如缤纷的火花,如闪电,你的名字
二、阅读《预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6. 啊,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7.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8.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参考答案
一、
1.B【解析】A项,tái,廖—寥;C项, diāo;D项,潦—缭。
2.C【解析】C项,“燃眉之急”指火烧眉毛那样的紧急,比喻非常紧迫的事情。A项,“难言之隐”指难于说出口的藏在内心深处的事情,和“苦衷”重复。B项,“不绝如缕”多比喻极其微弱,随时有中断的危险,多用来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D项,“无隙可乘”指没有空子可钻,比喻没有机会可以利用,可改用“无懈可击”。
3.D【解析】A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是上级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的结果”,或“是与上级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分不开的”。B项,搭配不当,应改为“能力不断增强”。C项,语序不当,“美国政府”应和“如果”调整语序。
4.B【解析】整个文段的思路是先提出话题“孤独,是我一直想谈论的主题”,然后由“隐约”感觉到孤独,再到“寻找”孤独。
5.B【解析】A、C、D三项,运用了比喻;B项,运用了拟人。
二、
6. 诗人深深地眷恋着她,充满柔情地想象着她的到来,热情赞美她的美丽,同时也倾诉失去她的惆怅。“年轻的神”那“夜的叹息似的”足音,轻柔、飘忽,而诗人却凭着自己细腻的感触,将它从“林叶和夜风私语”和“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中辨认出来,诗人盼望“年轻的神”的心情是何等的热切,迎候是何等的专注。
7. 诗人似乎想在恋人面前诉说自己多年苦守的愁闷。“落叶”这一意象在此特别抢眼,让人不禁联想起现实生活中常常遭遇的孤独与落魄。“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似乎在诠释“落叶”的飘零,突显出诗人心灵的忧郁与苦闷。在这里诗人虽然是在倾诉人生境遇的苦愁,但显然还十分理智,他没有直接现实地描述经历,而是借用比喻的手法独语似的娓娓道来。
8. 以比喻的手法,写“你骄傲的足音”像“静穆的微风”,表现出了“你”面对“我”的热情和激动的静穆,飘然而过,丝毫不为所动。两者的态度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你”“不听”,两个“竟”字流露出了“我”极度的失落与惆怅。黄昏的背景,更增添了“我”失落的强度和悲情的色彩。
《相信未来》提高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追溯(sù) 隽(jùn)永 忙不迭(dié) 返璞(pú)归真
B. 信笺(qiān) 洗漱(shù) 一溜(liù)烟 恪(kè)守不渝
C. 收敛(liǎn) 蕴藉(jiè) 一刹(chà)那 敷衍塞(sè)责
D. 整饬(chì) 框(kuàng)架 肇(zhào)事者 心无旁鹜(wù)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洗漱 纳罕 孽根祸胎 懵懂顽童
B. 寒喧 踌躇 惴惴不安 瘦削不堪
C. 残骸 桅杆 司马轻衫 咀嚼鉴赏
D. 抚膺 缭倒 恬然自安 赴汤蹈火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关注自我感受而漠视规则约束,强调个体价值而忽略奉献他人,那种雷锋式的高尚精神在某些人的观念里已经是大音希声了。
②广告传播既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③过去城西的河水发黑,满目疮痍。现在,堤上种植着美人蕉和菖蒲,河里则放养着几万尾鲢鱼,美化了视觉环境,也净化了水质。
④不滥施刑罚,不以言获罪,即使一人犯法,也不搞朋坐族诛,这才是法制社会应有的基本准则和精神气度。
⑤他虽然没读过几年书,却能管中窥豹,从别人的一言一行中揣摩他们的心理,这种洞察力令人叹服。
⑥学术批评需要更多人的积极参与,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需要民主、平等、理性和包容的学术品格。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大学生起薪要多少才不算低?初始的职场生涯,究竟是取决于身份还是取决于市场?人力资源专家对此持不乐观的态度。
B.随着新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的开班,新疆的纸质文物保护走上了一条科技修复方式与传统修复方式相结合的道路。
C.“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体现了社会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乡村教师的身上充满了正能量,他们的事迹我深受感动与鼓舞。
D.中国传统民居多由正房、东厢、西厢、倒座和中间天井构成,无论是北方四合院、南方厅堂,以及上海石库门,都符合这种适于聚居的结构特点。
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听完故事,带着感动和迷离,带着满足和踏实,我告别老人,起身离去。路边的杨柳,在风中摇曳,像梦中的新娘。悠悠的白云,在天上漫步,像缥缈的歌声。 。牌坊象征着忠、孝、节、义的人文内涵,记述了停留的过往,也收藏着经年的故事。甘谷在明代见之于县志的牌坊数量不少,仅明嘉靖年间在城区就有二十四座坊表,惜无一幸存。目前全县仅存“山陕会馆”和“贯寺牌坊”,而尤以“贯寺牌坊”著名。
A.一座遗落的牌坊,还肃穆在贯寺村头,静默在蓝天之下
B.在贯寺村头肃穆着一座遗落的牌坊,静默在蓝天之下
C.静默在蓝天之下,一座遗落的牌坊,还肃穆在贯寺村头
D.静默在蓝天之下,在贯寺村头肃穆着一座遗落的牌坊
6. 学校要举行诗歌朗诵会,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串台词来导入《相信未来》的朗诵。要求:不少于5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7-8题
星星变奏曲(节选)
江 河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7.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8.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一、
1.C【解析】A.“隽”的正确读音为juàn;B.“笺”的正确读音为jiān;“一遛(liù)烟”应写作“一溜(liù)烟”;D.“心无旁鹜”的正确书写为“心无旁骛”。
2.A【解析】A项,正确;B项,“寒喧”的正确书写为“寒暄”;C项,“司马轻衫”的正确书写为“司马青衫”;D项,“缭倒”的正确书写为“潦倒”。
3.B【解析】①大音希声: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望文生义。②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③满目疮痍:眼睛看到的都是创伤,形容遭受战乱、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不合语境。④朋坐族诛:株连治罪,残酷镇压。⑤管中窥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褒贬色彩失当。⑥百家争鸣: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
4.B【解析】A项,表意不明,“此”指代不明;C项,成分残缺,“事迹”后加“令”或“使”;D项,搭配不当,“无论”应与“还”搭配,可将“以及”改为“还是”。
5.A【解析】横线前面写到了杨柳、白云,一个“还”字表示转移话题;再根据横线后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下一个话题是“牌坊”,而“牌坊”在这里应该是主语,故选A。
6. 李白相信未来,他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雪莱相信未来,他吟哦“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海子相信未来,他呼唤“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在“文革”的阴云迷雾中,食指的“相信未来”更是照亮了人们命运难卜的前途。下面请听诗歌朗诵《相信未来》。
【解析】串台词关键在于将有关内容巧妙地连缀,灵活地过渡到下一个节目上来。注意本串台词的主题是“相信未来”,写作时要扣住这一主题,可运用排比修辞格。
二、
7.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8.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预言》提高练习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给予(gěi) 叱咤(chà) 长篙(gāo) 挥斥方遒(qiú)
B. 憎恶 ( zèng) 冰 屑(xiè) 谒见(yè) 忸怩不安(nì)
C. 骨髓(suǐ) 青苔(tái) 淬火(cuì)芳草 菲菲(fēi)
D. 颓圮(pǐ) 沉淀(dìng) 消散(sàn) 溯流而上(sù)
2. 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月明星稀,乌雀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B.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C. 采之欲谓谁?所思在远道。
D. 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何其芳曾这样评价冯至早期的诗作:文字并不太加修饰,却表达出来了一种沉重的浓郁的感情。
B.北京时间1月23日凌晨,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朝鲜发射卫星问题的第2087号决议。该决议要求朝鲜不得再使用弹道导弹技术进行发射。
C.尽管西方人也普遍奉行物质主义,但宗教价值观、成熟的监管框架和法治对于界定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商业行为起到一定作用是无疑的。
D.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这一代更迫切地希望融入城市。
4. 与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梅花和雪花都是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的对象,它们各有所长:________。
A. 梅花没有雪花那么素雅,雪花没有梅花那么芬芳。
B. 雪花没有梅花那么芬芳,但它比梅花素雅。
C. 梅花比雪花芬芳,雪花比梅花素雅。
D. 雪花比梅花素雅,但它没有梅花那么芬芳。
5. 下列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老人家,您今年芳龄几何?
B. 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C.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提点修改意见。
D. 昨天我在自修教室丢失了一本《英汉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二、阅读下列诗歌,回答第6-8题:
秋 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6. 有人说这首诗是一幅“乡村秋景图”,为什么?
7.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中“游戏”一词有何表达作用?
8. 请就本诗语言和内容特点,进行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一、
1.C【解析】A.给jǐ ,咤zhà B.憎zēng ,怩ní,D.淀diàn。
2.B【解析】A.雀—鹊,C.谓—遗,D.觞—殇。
3.A【解析】B项,缺少介词,在“通过”后面加“关于”。C项,结构混乱,在“作用”后加逗号,然后加“这”。D项,成分残缺,在“目标”后加上“的地方”。
4.C【解析】本题考查用语的简明、连贯与衔接能力。语段衔接,要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话题是否一致 → 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 音节是否和谐等。本题前句先陈述的是梅花,所以要填入的句子应承接上句。其次,前句用“各有所长”总起,接句应顺承上句,肯定其长处。故选C。
5.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清楚语言得体的表现,比如语体色彩、褒贬色彩、场合不同等等。A“芳龄”用于年轻女子。 B“忝列”是自谦之词。 D“从速交还”语气强硬,缺乏礼貌。故选C。
二、
6.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洌,暗示这是在秋天。
【解析】从天气特点、自然景物特征以及农家特色入手,找出关键信息。
7. “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解析】“游戏”的原意指的是玩耍或娱乐活动,这里将渔人在船上捕捞说成“游戏”,自然有一番深意,那就是为了表现某种心境。
8.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解析】语言上可以从写作角度(感官)、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方面考虑,内容特点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农人悠闲惬意的生活状态)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乐在其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