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2 10:02:17

文档简介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鲁迅)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论证方式。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重点)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论证方式。(难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重点)
学习内容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然而,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向中国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有人到处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当人们在此悲观论调泛滥并日益消沉、失望之际,鲁迅站在最前列,针锋相对地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二、【文学常识】
1、回顾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为我们留下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④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16部。
⑤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
2、作品链接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
3、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 。
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
当时,这种散布悲观主义、失败主义的论调似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蒋介石于1934年7月在庐山军官训练团,更是荒谬绝伦的大肆兜售“三日亡国论”。一派的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针对这种悲观论调,鲁迅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4、文体知识回顾
(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三要素:
(1)论点: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一个中心论点。有的有几个分论点,用来补充证明中心论点。
(2)论 据:提出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事实论据: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
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经典著作、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3)论 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式
立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驳论: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立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一、提出论点:是什么,不是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
二、进行论证:为什么,怎么样。
三、做出结论:所以是什么,不是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
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一、摆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二、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射靶子)
三、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④常见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1)举例论证:典型事例。
(2)道理论证:经典著作的精辟见解、名人名言、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引用论证(引证))
引用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3)比喻论证:打比方。
(4)对比论证: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比较(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
正面论证就是直接通过论述和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反面论证就是从论点的对立面入手,通过证明它的错误来体现论点的正确。
5、关于杂文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特点:
(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④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三、【字词积累】
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搽粉(chá) 玄虚(xuán) 渺茫(miǎo) 麻醉(zuì) 摧残(cuī)
诓骗(kuānɡ) 怀古伤今(jīn) 埋头苦干(mái) 舍身求法(shēn)
前仆后继(pū) 自欺欺人(qī) 不足为据(jù) 省悟(xǐnɡ) 脊梁(jǐ) 慨叹(kǎi) 诬蔑(miè) 抹杀(mǒ) 倘若(tǎnɡ)
解释词语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情绪。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省悟:醒悟。
为民请命:为人民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苦。
脊梁: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紧跟着上来。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梳理结构】
树靶子(1-2):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打靶子(3-5):失掉他信了,发展自欺力
立观点(6-8):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结论(9):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五、【精段品读】
(一)品析1~2自然段
1、第一段描述了哪三种形象和脸谱?请具体赏析
明确:三种形象和脸谱
总自夸地大物博。——妄自尊大;只希望国联——仰人鼻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愚昧迷信
资料链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在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2、揣摩第一段话,副词“总”“只”“一味”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明确:“总”写出国民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洋洋自得的一贯心理,刻画了其夜郎自大的丑态。
“只”含有“唯一”的意思,写出国民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体现了国民党深陷于祈求鬼神而不能自拔,放弃自立自强的状态。这些副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
3、思考:敌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明确:敌论据中:“我们总自夸着……”中的“我们”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
敌论点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民,范围大。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4、思考: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垫定基础。
(二)品析3~5自然段
齐读3-5段思考:用论敌的论据来反驳论敌的论点,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请简要说明作者是如何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敌论的?
明确:直接批驳敌论的方法是:
⑴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⑵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⑶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批驳证明中国人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从而驳倒了敌论证。
(三)品析6~8自然段
1、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作者提出此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从古至今我们都有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
3、这部分属于什么反驳方式?
明确:间接反驳
4、文中“中国的脊梁”指哪几类人?能不能举例说明?
明确:⑴“埋头苦干的人”: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毕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⑵“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⑶“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包公等人
⑷“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等人
5、你怎么理解“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1)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使中国挺立起来, 他们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2)当时国民党到外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四)品析第9自然段
齐读第九段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脂粉”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美化伪装,欺骗宣传。
2 、“筋骨和脊梁”比喻什么?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
明确: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3、“状元宰相”指什么?
明确: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4 、“地底下”指什么?
明确:指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六、【合作探究】
辨析文中“中国人”的含义
(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明确:指所有的中国人。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明确: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明确: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明确:指广大人民。
(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明确: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归纳文章主题:
本文义正辞严地批判了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的亡国论调,驳斥了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走狗文人诬蔑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谰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
七、【拓展训练】
写一写
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
①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②读书不如经商
③打麻将益智
【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39张PPT。新知导入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然而,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向中国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有人到处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当人们在此悲观论调泛滥并日益消沉、失望之际,鲁迅站在最前列,针锋相对地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为我们留下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回顾鲁迅代表作:
1、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散文集:《朝花夕拾》
3、散文诗集:《野草》
4、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16部。
5、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文中加点的语句,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背景链接 人的头脑。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
文体知识 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与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 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不能成立,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驳论文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摆敌论
论点 驳敌论
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点读读写写搽粉( ) 玄虚( ) 渺茫( )麻醉( ) 摧残( ) 诓骗( )怀古伤今( ) 埋头苦干( ) 舍身求法( )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 不足为据( )读读写写搽粉( ) 玄虚( ) 渺茫( )麻醉( ) 摧残( ) 诓骗( )怀古伤今( ) 埋头苦干( ) 舍身求法( )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 不足为据( )cháxuánmiǎozuìcuīkuānɡjīnmáishēnpūqījù省悟( ) 脊梁( ) 慨叹( ) 诬蔑( ) 抹杀( ) 倘若( ) 字词补充mǒtǎnɡmièkǎijǐxǐnɡ解释词语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情绪。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省悟:醒悟。
为民请命:为人民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苦。
脊梁: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紧跟着上来。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树靶子 打靶子 摆敌论
论点 驳敌论
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点梳理结构(1-2) 结论 作
总结 (3-5)(6-8)(9)失掉他信了,发展自欺力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精段品读品析1~2自然段1、第一段描述了哪三种形象和脸谱?请具体赏析三种形象和脸谱总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妄自尊大仰人鼻息愚昧迷信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在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2、揣摩第一段话,副词“总”“只”“一味”用得很好,好在哪里?“总”写出国民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洋洋自得的一贯心理,刻画了其夜郎自大的丑态。
“只”含有“唯一”的意思,写出国民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体现了国民党深陷于祈求鬼神而不能自拔,放弃自立自强的状态。
这些副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 3、思考:敌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敌论点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民,范围大。敌论据中:“我们总自夸着……”中的“我们”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 4、思考: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垫定基础。品析3~5自然段齐读3-5段思考:用论敌的论据来反驳论敌的论点,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请简要说明作者是如何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敌论的?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是信“地信“物”信“国联”是“自欺”(驳论证)≠自信力失掉的是“他信力”用论敌的论据来反驳论敌的论点,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请简要说明作者是如何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敌论的?发展“自欺力”不能证明失掉自信力直接反驳品析6~8自然段1、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提出此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3、这部分属于什么反驳方式?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间接反驳从古至今我们都有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4、文中“中国的脊梁”指哪几类人?能不能举例说明?⑴“埋头苦干的人”⑵“拼命硬干的人”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⑶“为民请命的人”⑷“舍身求法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包公等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等人5、你怎么理解“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1)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使中国挺立起来, 他们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2)当时国民党到外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品析第9自然段齐读第九段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脂粉”的意思是什么?
2 、“筋骨和脊梁”比喻什么?
3、“状元宰相”指什么?
4 、“地底下”指什么?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美化伪装,欺骗宣传。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指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体会比喻义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课堂练习辨析文中“中国人”的含义(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指所有的中国人。(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指广大人民。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课堂总结 本文义正辞严地批判了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的亡国论调,驳斥了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走狗文人诬蔑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谰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一)摆敌论点论据
(1—2)论据论点两年前:不 久:现 在: 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二)反驳直接反驳
(3—5)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
(6—8)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 (三)结论: (9)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脊 梁板书设计①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②读书不如经商
③打麻将益智写一写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作业布置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