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比较线段的长短
第1课时 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借助具体情况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了解两点间的距离.
过程与方法
1.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线段的性质.
难点:理解并掌握线段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如图1是某市交通地图的一部分,请你画出从“环岛”到“茂华中学”的线路草图(画出4条即可).
图1
图2
1.你喜欢从哪条路线到达学校?为什么?
2.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合作交流.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活动(一) 线段的性质
问题展示:如图2,已知从A地到B地共有五条路,小明选择第几条路最近?
学生思考.
师: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用到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即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如图,在等腰三角形中,AB=2 cm,AC=2 cm,BC=3 cm,请比较AB,BC,AC这三条线段长度的大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一般地,如果两条线段的长度相等,那么我们就说这两条线段相等,例如图中,线段AB与AC相等,记为AB=AC.如果两条线段的长度不相等,那么我们就说长度较大的线段大于长度较小的线段.例如图中,线段BC大于线段AB,记为BC>AB,也可以说成线段AB小于线段BC,记为AB<BC.
要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还可以用圆规把它们“叠”在一起进行比较,如图所示:
二、讲授新课
活动(二) 两点之间的距离
师: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如图,线段AB的长度为3 cm,那么我们就说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3 cm.
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画出A,B及两点间的距离
B.连接两点之间的直线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C.线段的大小关系与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D.点C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则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学生回答.
师评:1.两点间的距离是线段的长度,而不是线段本身.
2.两点间的距离是一个带有单位的数值,而线段是一个图形.
3.确定某点是线段的中点,不但要满足数量关系,如AC=BC,还要满足位置关系即点C在线段AB上.
三、例题讲解
【例】已知线段a(如图1),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a.
解:作法:
如图2.
1.任意画一条射线AC.
2.用圆规量取已知线段a的长度.
3.在射线AC上截取AB=a.
线段AB就是所求作的线段.
四、变式训练
1.点A,B,C在同一直线上,如果线段AB=5 cm,BC=4 cm,那么A,C两点间的距离是( )
A.1 cm B.9 cm C.1 cm或9 cm D.以上都不对
【答案】C
2.如图,延长线段AB到C,使BC=4,若AB=8,则线段AC的长是线段BC长的________倍.
【答案】3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两点之间的距离.
第2课时 线段的和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依据具体情况,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条线段长短的比较.
难点:两条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你能从比较身高上受到一些启发吗?你能再举出一些比较线段长短的实例吗?
活动(一) 线段的比较
师:我这里有两条线绳,一条红色的,一条绿色的,你如何知道哪根更长一点?可以用几种方法比较?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
学生合作探究.
师:如果把两根绳子看成是两条线段,又该如何比较?
学生回答.
师:请在练习本上画出AB,CD两条线段,你如何知道哪条更长一点?可以用几种方法比较?请你说出你的方法和理由.
学生合作探究,由代表回答.
师:叠合法:把线段AB,CD放在同一条直线上比较.
度量法:用刻度尺量出线段AB与线段CD的长度,再进行比较.
变式训练
如图,比较线段AB与AC,AD与AE,AE与AC的大小.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师评:1.可以考虑用度量法和圆规截取的方法比较.
2.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是从“形”的角度来进行比较,度量法则是从“数”的角度进行比较.
活动(二) 线段的和差
问题展示:1.一条线段可以用另外几条线段的和或差表示出来.如图:
AB=AC+CB AC=AB-CB BC=AB-AC
2.填空:
(1)AB=( )+( )=( )+( );
(2)DC=AC-( )=( )-BC-( );
(3)AD+DC=( )-BC=( ).
活动(三) 线段的中点
师:在黑板上作一条线段,你能把它平均分成两条线段吗?
学生操作探究,教师找一学生上黑板演示.
师:如图,点M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此时,AM=BM=0.5AB或AB=2AM=2BM.
二、讲授新课
如图,已知线段AB=8 cm,C为AB上一点,M为AB的中点,MC=2 cm,N为AC的中点,求MN的长.
学生合作探究.
师:根据线段的中点分一条线段等于两条相等线段的和,由此可知:AM=MB=0.5AB=4 cm.
又知MC=2 cm,所以AC=AM+MC=4+2=6cm,从而求得AN=3 cm,所以MN=AM-AN=1 cm.
师:(1)中点必须在线段上,如果已知AB=BC,那么点B不一定是线段AC的中点;
(2)若B,C把线段AD分成相等的三条线段,点B,C叫做线段AD的三等分点,类似地还有四等分点、五等分点;
(3)从位置上看,线段的中点在该线段的正中间;
(4)线段的中点具有唯一性,即一条线段有且只有一个中点.
三、变式训练
如图所示,B,C为线段AD上的两点,C为线段AD的中点,AC=5 cm,BD=6 cm,求线段AB的长.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要点:1.线段大小的两种比较方法.2.线段的和差.3.线段的中点.
注意:1.度量线段的实质是将线段与刻度尺进行比较,因此,刻度的单位要统一.
2.度量的过程总会存在一些误差,但通常忽略不计.
3.两条不同的线段有三种大小关系.
4.叠合法比较时必须将其中的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在同一方向上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