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顺德市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顺德市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7-19 20:2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顺德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19.7
本试卷共8页,37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号。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
1.《耒耜经》对某一农具这样描述:用金属做的有犁铧、犁壁,用木头做的有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盘,木头与金属部件一共有十一件。符合这一描述的农具是

2.据《秦律·厩苑律》记载,秦国在每年的四月、七月、十月、正月,都要对“田牛”进行评比,养得好的,养牛者受赏,养得不好的则养牛者受罚。这表明
A.秦国已经在使用牛耕 B.秦律的轻罪重罚原则
C.秦国最早发展畜牧业 D.牛耕增强了秦国国力
3.明代自然灾害多发,276年共发生过1011次灾荒,包括水灾、旱灾、地震、雹灾、风灾和蝗灾等,尤以水、旱二灾最为频繁。由此推知,明朝
A.百姓的环保意识淡薄 B.农民的生产与生活较艰难
C.政府的统治出现腐败 D.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4.宋代,通常将拥有田产的农户称为“主户”,没有田产的则称为“客户”。按照占有田产的多寡,主户又可分为五等(见表1)。
等次 占田情况 所属阶层 占主户总数百分比
第一等户 三顷至几百顷 大地主 10%
第二等户 一顷至数顷 中小地主
第三等户 数目不多、较为富裕 小地主
第四等户 三五十亩或仅几亩 自耕农或半自耕农 90%
第五等户
表1
据以上信息可知,宋代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大规模推广均田制度
C.执行抑制土地兼并政策 D.存在土地分散化现象
5.唐宋时期,依据租佃契约,无地或少地的佃户,在交纳地租之后,可以享有土地增殖的部分收益。在某些地区,佃户“耕佃”达到一定年限后,土地“父子相承,以为己田”。据此可知,租佃制
A.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B.强化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C.阻碍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D.刺激政府实施“一条鞭法”的制度
6.汉魏之际,岭南一带是南方相当落后的地区之一。南朝时期,政府规定该地区因地制宜地缴纳贡赋,此地也逐渐实现粮食自给;到隋朝时,岭南“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材料主要表明
A.岭南得到了发展但仍然比较落后 B.岭南地区的农、商业进步明显
C.政府扶持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D.南方经济开发的格局初步形成
7.西周时期礼乐森严,祭礼、丧礼、朝观,皆是在席上行跪坐礼,放置于席上的饮食器皿如茶壶等,其造型一般是矮圆的。宋代“席地而坐”普遍被“垂足而坐”代替,茶壶等器皿的造型逐渐变得修长,把手也逐渐加大。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推动私营手工业发展 B.西周宗法制度逐渐瓦解
C.手工业生产受到生活方式影响 D.中央集权呈现强化趋势
8.黄道婆是13世纪我国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要客观准确地了解她所改进的纺织技术,下列选项中最可靠的材料是
A.博物馆陈列的木棉纺车复制品 B.元朝农业著作对脚踏三锭纺车的记载
C.当时松江地区乡民对她的传颂 D.考古出土用唐代缂丝技术织成的服饰
9.《水浒传》中写道:宋江五更天从县前过,见一碗灯明,看时,却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有人据此认为宋代商业打破了时间限制。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材料符合历史事实,因此结论可信
B.材料出自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料
C.要研究宋代的商业情况,必须合理使用史料
D.作者不是宋代人,对宋代社会的描写不可信
10. 表2
叙述 出处
元至正年间,苏州府的太仓地区开始种植棉花。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部》卷681《物产》
明天启年间,松江府农田“大半植棉”。 《农政全书》卷35
乾隆年间,“松江、太仓、通州地方……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皇清奏议》卷61高晋《奏请海疆禾棉兼种蔬》
根据表2,可以判定的是,从元至明清
A.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闭关锁国政策放松
C.江南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棉花种植范围扩大
11.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尽事奢华也”。这主要反映了该时期
A.盐铁贸易完全向民间开放 B.工商业市镇在江南地区大量兴起
C.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 D.淮扬率先出现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12.据记载,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军攻下广州,战乱中来自中东的回教徒、犹太人、基督教徒等死于非命者达十几万人。另有学者估算当时寄居广州的海外各国商人总数有12万之多。据此可推知
A.广州是当时的宗教文化中心 B.中央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
C.广州是海上丝路的重要城市 D.中东商人在宋代大量进入中国
13.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航行结束后,归来的船员受到了西班牙国王的亲切会见,他们每个人都得到一件国王的奖赏——银铸的地球仪。球面上镌刻着一句言简意赅的话:“你首先拥抱了我。”

图1
根据图1,这次航行的航线最有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15~17世纪,大量耶稣会士和西方药剂师进入中国采撷药草、收集本草文献,李时珍当时也正在修订《本草纲目》。1735年,根据耶稣会士写回法国的通信编辑而成的《中华帝国通志》在巴黎出版,其中收有《本草纲目》,特别提到李时珍本草分类法。这体现了
A.中医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中西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C.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中西间的交流 D.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包括寻访药材
15.依靠去往东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葡萄牙商船畅通无阻地往来于欧亚之间。葡萄牙在16世纪成为东方贸易帝国,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这表明
A.新航路开辟导致商路中心发生转移 B.商业贸易促进了葡萄牙的工业发展
C.葡萄牙是三角贸易活动的主导国家 D.亚洲传统社会因贸易遭遇灭顶之灾
16.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居民重返乡村、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城市规划师尝试将风景园的规划手法应用到城市之中,从而产生了田园城镇的景观规划。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
A.对圈地运动进行反思 B.城乡铁路交通的便利
C.汽油污染引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D.城市发展伴随着生存环境的恶化
17.图2是英国某知名杂志发表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的一幅漫画,代表了当时西方人士对战争的看法。形成这一看法的原因可能是

A.戊戌变法推动工商业迅速发展 B.中国得到西方国家的广泛支持
C.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所向披靡 D.洋务派建立了三支近代海军
18.从1912年1月至1915年12月,全国各省区新成立的各种民间经济实业团体共有107个。这些实业团体以“振兴实业”、“富强国家”为宗旨。这反映了此时期
A.轻工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B.民国政府对经济立法的重视
C.形成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环境 D.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
19.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下诏劝禁妇女缠足;民国成立后政府发布了包括劝禁缠足在内的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1928年统计缠足妇女的比例,湖北为59%、河北为50%、察哈尔(辖境含今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等地)为53%。这表明
A.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比较艰难 B.沿海地区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
C.全国各地掀起社会改良的潮流 D.城市居民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20.20世纪30年代,广东台山县涌现了一批经营冷饮、西餐的餐馆,其中冷饮最受欢迎,如刨冰、汽水、冰淇淋、冰咖啡等。这些冷饮很快就在本地流行起来。这反映了当时台山地区
A.社会风气趋于奢靡腐化 B.西方生活方式成为主流
C.进步文明观念逐渐传播 D.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兴起
21.1921年,列宁指出:“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联系”,社会主义共和国如果“不同世界发生联系就不能存在下去”。这一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B.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C.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D.将大、中、小型企业收归国有
22.苏联工业在1937年占工农业比重的77.4%,工业总产值在1940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城市人口在1940年占总人口的33%。这一局面
A.保证了国内战争的最终胜利 B.表明两极对峙格局的最终形成
C.说明了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 D.证明斯大林模式有一定合理性
23.1930年,美国大百货公司希尔斯的购物目录上曾经这样写道:“挥霍已经成为过去,一切以节俭为本。” “少即是多”成为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口号。这表明
A.世界大战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B.新的生产方式在美国普遍推广
C.经济大萧条促使消费理性化 D.凯恩斯主义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24.1932年,罗斯福在竞选演讲中说:对于美国人而言,“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美国政府
A.整顿财政金融 B.发动“蓝鹰运动”
C.调节农业生产 D.兴办公共工程
25.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大力宣扬美国建国时期,尤其是体现在宪法中的传统的自由主义,主张联邦政府不干预人民、地方和州权限内的社会和经济事务。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B.摆脱经济滞胀的困扰
C.削减联邦政府的开支 D.将权力收归联邦政府
26.表3:英国福利津贴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家庭类型 Ⅰ类 Ⅱ类 Ⅲ类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由此可见,当时英国的福利津贴
A.客观上扩大了贫富差距 B.有助于保障儿童的利益
C.还停留在单纯救济层面 D.造成了政府的财政赤字
27.赫鲁晓夫在工业领域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增加了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增加1.7倍,年增长率为10.5%,比美国快1倍,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尖端技术发展很快。由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奠定了苏联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础
C.受到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 D.重点在于农业的调整、改革方面
28.图3是一幅创作于1953年的中国漫画。图中士兵对着被折断的炮口说道:“让我们的矿山工厂歌唱!不许你们这些家伙怪叫!”(US是the United States的简称)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图3
A.大力发展工业以巩固国防 B.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基本好转
C.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D.重点放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9.表4:中国农业增长统计(%)
年份 1952—1978 1978—1984
农业 2.9 7.7
农作物 2.5 5.9
谷物 2.4 4.8
形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广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30.1978年我国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产值超过3/4,但是到2000年差不多只剩下了1/4,大部分产品都是其他企业在生产。由此推知
A.中国采取了渐进的方式融入世界经济潮流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C.国有企业的总产值在下降
D.国有企业遭遇到巨大危机
31.1994~2001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58亿美元上升到279亿美元,年均增幅仅为1.1%,处于波动徘徊阶段。2001年以来,农产品贸易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和全面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这一变化说明
A.扩大开放有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B.加入WTO推动了中国外贸的全面发展
C.我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D.乡镇企业是推动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
32.某国际组织曾规定,其成员的义务是“承担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外汇交易不得超过黄金官价(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1%;在外汇政策和管理方面接受该组织的监督”。这一组织是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世界贸易组织
33.欧共体执行委员会首任主席哈尔斯坦说:“联合意味着能够在一个比过去更大的、更广阔的规模上处理生产、劳动、资本和工业设置的问题。它意味着更多的收益来源、更高的生产率。”材料表明,欧洲实行一体化旨在
A.调节法、德之间的矛盾 B.实现欧洲的联合以对抗美国
C.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D.通过经济合作实现政治合作
34.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2017年3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2018年6月,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允许英国退出欧盟。目前,英国脱欧的具体事宜仍在艰难谈判中。这表明
A.经济区域集团化已经不合时宜 B.英国女王掌握了最高立法权
C.欧洲共同体相比欧盟更具优势 D.欧洲一体化不可能直线发展
35.学者们普遍认为,几乎所有的历史叙事都是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主要包括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以下选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坊市界限的打破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B.1944年夏,布雷顿森林会议在美国召开
C.亚太经合组织目前共有21个正式成员国
D.“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家克罗齐)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0分,36题16分,37题14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一 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例如,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和美洲建立殖民地,在大西洋海域建立四通八达的贸易网络。欧洲的制造业产品向西越过大西洋,换来墨西哥的白银、秘鲁的矿产以及蔗糖和烟草等农产品,这些都是欧洲市场的紧俏商品。贩奴是大西洋贸易的特征。
——(美)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区的距离,使世界经济发展的物理障碍日益减少,由此也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霍建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
材料三 经过上一轮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目前遇到了一些困惑。最近几年出现了贸易增速低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局面。受地缘政治、难民问题以及恐怖主义等因素影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资本的流出与流入都出现下降。美国从原来鼓励企业进行全球化跨国经营转向鼓励企业向本国回流,通过税收等措施推动制造业转向美国本土……经济全球化亟待自我修复和调整。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摈弃传统的“输赢之争”和“竞争之争”,秉持合作共赢理念,积极推动全球化实现合作共赢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摘编自权衡《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困境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引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贸易体系”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动力。结合史实,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经济全球化亟待自我修复和调整”谈谈你的看法。(6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管仲兴齐,用的是商人的办法。管仲规定,鱼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不征税。他还提出“寓税于价”的办法,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收税。商鞅变法出台了众多法令,比如“重关市之赋”,他认为“货币活跃了,粮食就萎缩了”,因此对货币抱持敌视的态度。
材料二 20世纪初,商部还仿照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商会模式,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倡导各地商人设立商务总会和分会。在此后的数年内,各地商会如火如荼。至1907年,全国80个重要的城市商会代表聚集上海,倡议成立了华商联合会,全国商会息息相关,联成一体。
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放权开始于1981年的财政包干制度,国务院宣布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包干体制,除了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之外,其余省份均进行形式各异的财政包干,这一制度被形象地称为“分灶吃饭”,也就是“统收统支”的一口大灶已经养不活那么多儿子了,于是各自分开吃小灶,温饱苦乐,自求多福。1987年前后,国务院相继提出了“企业承包”、“部门承包”、“财政大包干”、“外贸大包干”、“信贷切块包干”,时称“五大包干”。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管仲经济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的背景。(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央政府推行财政包干制度的作用。(4分)


广东省顺德区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
一、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D A A C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D C A D D C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C D B B C A B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A B C D A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0分,36题16分,37题14分)
36.(1)内容:建立殖民地,开展殖民扩张和掠夺;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商业贸易往来;进行黑奴贸易。(任答2点给4分)
(2)动力:①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的使用;③两极格局的瓦解;④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被广泛接受。(任答2点给4分,但第①点必答。如未答第①点,此问得分不超过2分)
史实:改革开放(具体回答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加入WTO、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等同等给分)(2分)
(3)看法:由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等原因,经济全球化陷入低迷状态,亟待自我修复和调整。(2分)全球各国应当联合起来,通过自由贸易、相互合作等方式,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继续发展,如中国政府就通过“一带一路”的方式积极探索经济全球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4分)

37.(1)异:管仲改革重视商业,商鞅变法抑制商业。(4分)
同: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是在国家主导下的改革(2分,答1点给2分)
(2)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清末“新政”的实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任答2点给4分)
(3)作用:激发了地方的积极性。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任答2点给4分)






PAGE



2



同课章节目录